[1] 阎峰,李茂松,覃志豪.我国农业灾害统计中存在的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3):85-90.
[2] 陈然.农业灾害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61-63.
[3] 余庆来.安徽省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科技策略[J].安徽科技,2013(5):28-29.
[4] 余庆来.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策略[J].农学学报,2013(8):75-78.
[5] 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130-136.
[6] 张海玉,程先富,马武.洪涝灾害经济易损性模糊评价[J].灾害学,2010,25(1):30-34.
[7] 黄大鹏,郑伟,张人禾,等.安徽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J].地理研究,2011,30(3):523-530.
[8] 田涛.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的抗旱防涝效率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7-281.
[9] 檀华芬,张友德,蔡其华.安徽省洪涝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J].人民长江,1996,27(3):33-34.
[10] 张竟竟. 河南省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估与时空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98-106.
[11] 钟子英,陈德萍,官华平,等.我国农业灾害情况的统计及风险估测[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416.
[12] 王潇烨.海南加快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提升救灾应急水平[J].中国减灾,2013(12):31-34.
[13]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EB/OL].Http://www.luan.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2aa 3e5748b62834daf5bf8d.html,2012-12-06/2014-10-30.
[14]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EB-OL].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112/20111200242301.shtml,2011-11-26/2014-10-30.
[15]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hainan.gov.cn/data/zfwj/2011/12/3817/,2011-11-14/2014-10-30.
[16]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EB/OL].Http://gov.sdnews.com.cn/zcjd/201207/t20120713_737 130.html,2012-06-20/2014-10-30.
[17] 王民峰.做好防灾减灾服务 造福人民富裕安康——大荔县创新防灾减灾工作调查[J].渭南政报,2012(12):51-53.
[18] 王潇烨.完善机制注重实效扎实开展安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J].中国减灾,2012(11):20-23.
[19] 罗小锋.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7.
[20] 王志军.淮北市抗旱减灾措施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1007-1008.
[21] 唐海明,帅细强,肖小平,等.2010年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减灾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2(12):284-290.
[22] 卜风贤.我国减灾农业发展的形势和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0-23.
[23] 朱晓华.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2):139-140.
[24]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等.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4):1573-1578.
[25] 王光宇.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20):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