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奇志,徐志灵,周可金.安徽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297-300. [2]	杜晓宇,黄庆,黄云,等.南充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0):232-235.
 [3]	张民蓓,邓斌,田青,等. 宣州区油菜菌核病发生的气象因子预警指标[J].安徽农业科学,2014,20(19):103-104.
 [4]	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李运良,刘贺芳,刘荣芝.豫南区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09(30):23-24.
 [6]	徐森富,汪恩国,王会福,等.‘浙油50’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与流行	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76-773.
 [7]	李丽丽.世界油菜病害研究概述[J].中国油料,1994(1):79-81.
 [8]	陈宇瑶,潘晓红.陕南地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88.
 [9]	张立良,沈维冰,刘成社,等.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与气象因子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76-773.
 [10]	冯兰萍,张谷丰,张夕林,等.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影响因子和油菜损失率测定[J],植物保护,1999(1):24:26.
 [11]	郭世平.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初探[J].中国油料,1989(1):61-64.
 [12]	居为民,高苹,李箕根.油菜菌核病预报方法的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0(1):4-6.
 [13]	易红娟,孙雪梅,张洪进,等.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辨别模型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1):100-101.
 [14]	向东进.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5]	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	李运良,刘贺芳,刘荣芝.豫南区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09(30):23-24.
 [17]	汪国科.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90.
 [18]	雷国明.油菜菌核病的流行与预测要素[J].植物医生,2001,14(6):11.
 [19]	郑祖凤,郭亚林,李国敬.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1(4):55-56.
 [20]	陈祖佐.油菜菌核病研究初报[J].江西植保,1987(2):12-13.
 [21]	张金凤.陡沟镇油菜菌核病的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