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班茂盛,方创琳,刘晓丽,等.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8(2):175-184. [2]	陈士银,周飞,吴雪彪.基于绩效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6):249-253.
 [3]	李灿,张凤荣,朱泰峰,等.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5):217-227.
 [4]	张雁,谭伟.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15-118.
 [5]	花盛,吴晓涛.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7):738-741.
 [6]	周晓飞.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时空差异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54.
 [7]	贾智海,郝晋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长治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129-134.
 [8]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3):	535-541.
 [9]	赵旭,叶剑平,薛姝.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湖南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3(3):265-269.
 [10]	李伦,郝前进.上海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相对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53-58.
 [11]	何宏,刘勇,郭柏栋,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经济开发区土地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158-161.
 [12]	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13]	黄建洲,刘学录,马艳霞,等.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2):18-22.
 [14]	黎孔清,陈银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3(1):61-66.
 [15]	吴一洲,吴次芳,罗文斌,等.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41-46.
 [16]	李欣欣,张安明.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4):268-273.
 [17]	倪九派,李萍,魏朝富,等.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5):202-209.
 [18]	李新举,方玉东,田素锋,等.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7):7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