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娄源功.中国粮食安全的宏观分析与比较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3(3):30-32. [2]	姜松,王钊,黄庆华,等.粮食生产中科技进步速度及贡献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40-51.
 [3]	曹文献,杨娜曼.基于灰色理论的湖南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60-165.
 [4]	赵苹,姜祎,肖佳洁.信息化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究,2014(5):68-72.
 [5]	曾靖.我国工业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现的设计[J].干旱区域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7]	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8]	朱巧玲,甘丹丽.新城镇背景下农民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0-16.
 [9]	王博宇,谢奉军.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2-76.
 [10]	信丽媛,宋志文.浅析天津农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465-468.
 [11]	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0):4117-4127.
 [12]	任才方,王晓辉.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现的探索[J].研究与探索,2003(5),23-24.
 [13]	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29(3):74-80.
 [14]	高旺盛,陈源泉,陈冬冬.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农业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1-5.
 [15]	李俊.基于熵权法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J].安微农业科学,2012,40(11):6851-6852,6854.
 [16]	杨茂,宋伟.基于熵权法的河南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指标权重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7(5):629-633.
 [17]	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18]	张文彤,董伟.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7-101.
 [19]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郊区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12.
 [20]	乔鹏程,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6):81-84.
 [21]	杨钢桥,靳艳艳.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影响的区域比较——基于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64-168.
 [22]	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济研究,2011(11):101-114,140.
 [23]	孙东升,梁仕莹.我国粮食产量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与应用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3):98-106.
 [24]	舒建玲,杨艳琳.以生态产业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6):136-139.
 [25]	简新华,杨冕.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6):104-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