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莎莎.新疆典型森林类型生物量监测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12:1-6. [2] 蔡兆炜.福建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1-9. [3] 毕君,王超,李联地等.基于PICC的河北省2005年森林碳储量[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2)36-39. [4] 林清山,洪伟,吴承祯,等. 永春县柑橘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2):0309-0316. [5] 林清山,洪伟,吴承祯,等.福建省柑橘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2):190-195. [6] 黄清麟,黄群瑞.福建万木林天然马尾松林分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 7(4): 289 -294. [7] 吴承祯,洪伟.封育次生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优势种群竞争密度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11(1): 14 -17. [8] 吴承祯,洪伟,陈 辉,等1珍稀濒危植物青钩栲种群数量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 (2):173 -176. [9] 吴承祯,洪伟.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81 -183. [10] 邱贵云,闽北不同立地条件20年生杉木人工林单株生物量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1999, 26(3): 21 -23. [11] 邵明晓,文仕知,何功秀等.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6)44-48. [12] 易利萍,文仕知,王珍珍,等.枫香人工林的生物产量及生产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50-53. [13] 陈美高.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6.26(4):332 -335. [14] 刘广营,赵国华,王广海,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河北林果研究,2011,26(3)222-226. [15] 林清山.柑橘林碳汇潜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20-30. [16] 阮成江,李代琼.安塞人工沙棘林地上部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2):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