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良. 中药栽培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王丽芝. 药材暗紫贝母的品质研究[D]. 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3] 吴普. 神农本草经[M]. 商务印书馆, 1955. [4] 罗运兴, 杨胜玉. 暗紫贝母的临床应用概况[J]. 亚太传统医药, 2010(4):158-159. [5] 都晓伟.中药商品学[ M]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 郭梦月, 孙志蓉. 川贝母的品种变迁及人工资源研究现状[C].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5. [7] 伍燕华.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栽培中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8] 桂镜生, 杨树德. 暗紫贝母与平贝母的资源状况调查及市场供求分析[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1(6):36-39. [9] 刘先齐. 暗紫贝母与太白贝母的引种比较试验[J]. 中国中药杂志, 1994(2):81-82. [10] 李西文, 陈士林. 遮荫下高原濒危药用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征[J]. 生态学报, 2008, 28(7):3438-3446. [11] 黎开强, 吴卫, 郑有良,等. 不同光强对暗紫贝母生长发育和总生物碱的影响[J]. 中草药, 2009, 40(9):1475-1478. [12] 马永贵, 贺玉姣, 赵生海. 暗紫贝母栽培技术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4):47-48. [13] 顾健, 谭睿, 罗小文. 青藏高原道地药材暗紫贝母野生抚育规范化种植及标准化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09):16-17. [14] 刘潮, 饶富民, 王曙,等. 暗紫贝母人工繁育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J]. 四川农业科技, 2006(07):35-35. [15] 李龙秀. 暗紫贝母栽培的关键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 2013(3):36-36. [16] 李角奎, 周文革. 贝母栽培方法[J]. 农村科学试验, 1999(6). [17] 谢炳胜. 贝母的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 2014(11):40-40. [18] 王谢, 李贤伟, 范川,等. 林分改造初期整地行为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6):193-198. [19] 邓小红, 侯盛昌. 暗紫贝母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4, 35(3):54-58. [20] 郑军. 人工栽培濒危药用植物暗紫贝母鳞茎质量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