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仁哲,范喜顺. 新疆石河子农耕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结构特征[J]. 昆虫知识, 2008, 45(2): 276-281. [2]师光禄, 张铁强, 刘素琪, 等. 间种牧草枣林刈草对树上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7, 27(1): 97-102.
 [3]崔金杰, 夏敬源. 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学报, 2000, 20(5): 824-829.
 [4]徐洪富, 牟少敏, 许永玉, 等. 棉区夏玉米田害虫及天敌群落结构[J]. 植物保护学报,2000, 27(3): 199-204.
 [5]雒珺瑜, 张帅, 吕丽敏, 等. 2009-2013年Bt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J]. 生态学报, 2016, 36(13): 4195-4203.
 [6]杜开书, 柴立英, 赵青席. 玉米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及时序动态研究[J]. 玉米科学, 2010, 18(3): 150-154.
 [7]蔚立强, 陈国华, 卢文琴, 等. 玉米与杂草互作田昆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5): 1057-1062.
 [8]柯汉云, 赵帅锋, 邵美红, 等. 浙西北稻田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分析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7): 280-285.
 [9]费晓东, 李川, 张青文, 等. 油菜–小麦邻作与小麦单作对小麦田节肢动物功能团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12, 38(1): 44-49.
 [10] CAI H J, LI Z S.YOU M S . Impact of habitat diversification on arthropod communities: a study in the fields of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hinensis [J]. Insect Science, 2007, 14(3): 241-249.
 [11] PIELOU E C. The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in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collections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66(13): 131-144.
 [12]尤民生, 徐清元. 福州市郊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昆虫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及多样性(英文)[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9(4): 444-452.
 [13]侯有明, 尤民生, 庞雄飞, 等. 菜田节肢动物的类群结构与数量动态[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9(3): 323-328.
 [14]夏咛, 杨广, 尤民生. 间作番茄对花椰菜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调控作用[J]. 昆虫学报, 2015, 58(4): 391-399.
 [15] 张红梅, 陈福寿, 王燕, 等. 昆明晋宁蔬菜园昆虫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 33(1): 56-62.
 [16]王金福, 李真峰. 杭州市郊区主要蔬菜害虫群落结构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88, 8(1): 78-85.
 [17]孟庆雷, 李甲林, 夏祖和, 等. 烟田益、害生物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的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1996, 3(2): 1-7.
 [18]曾维爱, 李密, 谭琳, 等. 长沙烟区天敌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与主要害虫的消长动态[J]. 中国烟草科学, 2016, 37(5): 63-67.
 [19]巫厚长, 邹运鼎, 程遐年. 不同烟草品种烟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4): 637-640.
 [20]巫厚长, 程遐年, 邹运鼎. 不同烟草品种上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4): 452-456.
 [21]胡坚, 李天飞, 邓建华, 等. 云南烟草害虫天敌种类[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 17(3): 232-238.
 [22]丁可, 叶丽华, 刘月华, 等. 湖北宣恩县烟田节肢动物种类调查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23): 9592-9598.
 [23]赵志模, 郭依泉. 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 134-160.
 [24]高宝嘉, 张执中, 李镇宇. 封山育林对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92, 12(1): 1-7.
 [25]张京理, 许玲,李鑫,等. 陇县不同海拔烟田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11): 173-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