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卫建. 对我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探讨: 增密减氮[J].作物杂志,2015(4):1-4. [2] 李少昆,赵久然,董树亭,等.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1941-1959. [3] 贺娟,鄂文弟. 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发展历程回顾[J].中国农技推广,2017,33(5):20-23. [4] 王磊,万敬敬,杜雄,等.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J].华北农学报,2016,31(4): 177-183. [5] 赵明,付金东. 玉米高产性能定量化分析及其技术途径[J].玉米科学,2008,16(4): 8-12, 16. [6] 田龙,韩媛芬,丁维汉. 陕西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7,63(6):1-4. [7] 刘强,杨明花,艾合买提江,等.11 个玉米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7):123-125,138. [8] 陈灿,林秀芳,陈勤平,等.广西不同产量水平普通玉米穗部性状与其产量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5):760-765. [9] 朱正梅,赵军华,楼肖成,等.浙江省区试中42个普通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9): 1366-1367,1489. [10] 宝音巴特,王婧瑜,朱景嵩,等.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7,15(9):3819-3824. [11] 曹国军,耿玉辉,叶青,等.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J].玉米科学,2012,20(5):80-83. [12] 王志刚,高聚林,张宝林,等. 内蒙古平原灌区高产春玉米(15 t hm-2以上)产量性能及增产途径[J].作物学报,2012, 38(7): 1318-1327. [13] 陈国平,高聚林,赵明,等.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J].作物学报,2012,38(1):80-85. [14] 王红光,李东晓,李雁鸣,等. 河北省10 000 kg.hm-2 以上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群个体生育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4):2718-2729. [15] 叶青.EXCEL平台下的玉米产量通径分析方法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15):13-14,26. [16] 杜鹃. 通径分析在Excel和SPSS中的实现[J]. 陕西气象,2012(1):15-18. [17] 侍梅,王学铭,牛敬娟. 宁夏引黄灌区高产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5,56(8):1-2,12. [18] 谭禾平,王桂跃,胡贤女,等. 影响玉米产量效应因子的多元回归与通径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06,18(4):238-240. [19] 刘伟,张吉旺,吕鹏.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7):1301-1307. [20] 王楷,王克如,王永宏,等.密度对玉米产量(>15 000 kg/hm2) 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37 -3445. [21] 明博,谢瑞芝,侯鹏,等. 2005—2016 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1960-1972. [22] 李少昆,王克如,杨小霞,等. 玉米高产纪录田块技术与效益分析.作物杂志,2017(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