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琪明,顾建国,李建荣,等.茭白锈病和胡麻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44-148. [2]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555-560. [3]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9-125. [4] 顾振芳,支月娥.番红花丛花青霉菌(Penicillium corymbiferum)的生物学特性.上海农业学报,1997,13(4):71-74. [5] 陆宁海,徐瑞富,吴利民,等.长蠕孢菌产孢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5,32(5):77-81. [6] 潘月敏,郭敏,高智谋,等.安徽省棉花红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5,35(6):113-115. [7] 魏生龙,王治红,于海萍,等.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6,39(2):300-305. [8] 张益先,吕国忠,梁景颐,等.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3,33(1):292-295. [9] 王琪,赖传雅,廖咏梅,等.龙眼褐斑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植物病理学报,2003,33(5):406-410. [10] 柴兆祥,李金花,辛剑锋.砖红镰孢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004,34(5):409-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