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段会军,褚素敏,张彩英,等.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的POD同工酶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4):42-46. [2] 吴菁华,张志忠,吕柳新,林金文.多花水仙若干品种类型的亲缘关系与进化研究I POD同工酶分析.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32(4):11-14. [3] 杨昌煦,刘兴玉.中国槭树资源与观赏利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1):67-71 [4] 徐廷志.中国槭属植物资源评价.资源开发与保护,1988,4(4):51-54. [5] 刘海学,范冰,孙振雷,等.不同种槭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3):265-268. [6] 胡能书,万贤国.同工酶技术及其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0-184 [7] Vaughan J C.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taxonomy and origin of Brassica crops.Bioscience, 1977,(27):35-40. [8] 胡志昂,王洪新,阎龙飞.裸子植物生化系统学(一)松科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83,21(4):423-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