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登科.枣树资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4-45.
[2] 马光跃,陈红玉.优质鲜食枣新品种宫枣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 2011,39(9):936-938.
[3] 康彩霞.枣树高产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3):89-91.
[4] 岳凤丽,姜桂传.冬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天津农业科学, 2004(3):32-34.
[5] 贺润平,翟明春.枣树休眠生理研究[J].果树学报:2006(6):32-35.
[6] 刘光生,刘源源.枣裂果主导因子及防裂技术措施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2):150-152,176.
[7] 王建新,牛自勉.枣树早果优质稳产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 2008,36(5):51-53.
[8] 吴国林,杨俊强,王小原.红枣优良品种(系)抗裂性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86-89.
[9] 余增亮.离子束生物技术引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8.
[10] 韩荣飞,吴跃进,卞坡,等.低能重离子剂量——存活率效应及其拟合模型探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9(4):352-355.
[11] 朱国民,张宇航.浅谈生物及物理技术在甜菜育种上的应用[J].中国糖料,2009(2):52-54,72.
[12] 方向前,赵洪祥.等离子体处理种子对烟草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1):104-105.
[13] 杨赞林,甘斌杰.离子注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效应[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4):282-288.
[14] 郝学金,秦建国.低温等离子种子处理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 1998(2):39-41.
[15] 黄明镜,马步州.等离子体对种子活力及抗旱性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1):65-68.
[16] 刘艳,刘耀兰.黄土丘陵区枣树栽培技术及管理措施[J].陕西林业科技,2010(1):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