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甘薯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
[2]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2004(9):21-22.
[3] 谢世清,冯毅武,王德海,等.云南高原甘薯地方品种征集鉴定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119-123.
[4] 孙近友,许传琴,邬景禹.新证云贵甘薯品种资源的鉴定整理[J].作物品种资源,1994(4):5-9.
[5] 马代夫.世界甘薯生产现状和发展预测[J].世界农业,2001(1): 17-19.
[6] 冯志红,于玉桥,陈宁,等.脱毒与未脱毒对甘薯“一窝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简报)[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9(2):69-71.
[7] 张招娟,庄宝华,袁照年,等.脱毒甘薯增产的生理特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1):69-71.
[8] 张立明,王庆美,马代夫,等.甘薯主要病毒病及脱毒对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316-320.
[9] 陈明灿,焦念元,李友军,等.豫西旱地脱毒甘薯生长特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14-117.
[10] 周玉玲,孙凤岭,吕树立,等.脱毒甘薯夏播品种的产量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09(11):46-47.
[11] 蔡南通,吴文明,余华,等.紫色甘薯引进筛选与开发利用[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223-228.
[12] 邓暑燕,陈永文,杨贤松,等.重庆市主栽优良甘薯品种的茎尖培养脱毒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711-714.
[13] 隋启君.中国马铃薯育种对策浅见[J].中国马铃薯,2001,15(5): 259-264
[14] 陆春霞,梁贵秋,唐燕梅.马铃薯茎尖脱毒、复壮及病毒检测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1-114.
[15] 寸湘琴,吴华英,赵庆云,等.云南高原甘薯地方品种光合特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220-222.
[1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 50项技术.脱毒薯(马铃薯、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世界农业,2002(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