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R].IPCC,瑞士,日内瓦,2007.
[2] 韩世刚,周浩,何军,等.1960—2006年重庆高温日数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2005,39(9):70-78.
[3] 黄崇福,王家鼎.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145-159.
[4] 罗慧.奥运气象服务综合风险管理及评估研究[J].气象软科学, 2006(3):79-86.
[5] 罗慧,张雅斌,刘璐,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社会公众关注度的风险评估[J].气象,2007,33(10):15-22.
[6] 张顺谦,侯美婷,王素艳,等.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评价方法的四川盆地气候干旱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4):713-723.
[7] 杜子璇,刘静,刘伟昌,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5(2):8-14.
[8] 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2009,29(2):250-254.
[9] 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陈红.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1] 刘引鸽,缪启龙,高庆九.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J].气象科学,2005,25(1):84-89.
[12] 冯利华.热带气旋风险评估[J].海洋通报,1999,18(2):40-43.
[13] 王莺,李耀辉,赵福年,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J].干旱气象,2013,31(1):44-48.
[14] Huang Chongfu. Principle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7,91:69-90.
[15]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45.
[16] 韩世刚.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