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倩男,王立臣.浅谈广东省水稻机插秧推广中的问题[J].农业机械,2009(16):68-69.
[2] 张文毅,袁钊和,朱成强,等.当前机插秧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2(04):12-15.
[3] 朱德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6): 4-7.
[4] 德启科,赵伟.中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与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0):69-70.
[5]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中国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J].北方水稻,2007(1):14-15.
[6] 郑重.农机推广:建设农业强省的中坚力量[J].现代农业装备,2011 (Z1):68-70.
[7] 齐龙,马旭,丘巧东,等.广东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现状及促进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125-129.
[8] 赵红,潘晓华,熊多根,等.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285-287.
[9] 何水清,林龙你,叶晨光,等.机插秧促早栽培和早稻插秧密度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8-60.
[10] 黄黔生.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对其分蘖动态和产量影响[J].农技服务,2013,30(6)558-559
[11] 张耀明,刘建民,吴德明,等“ . 宝农34”机插秧不同基本苗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9(4):52-53.
[12] 邹成华,陈未,愈盛莲.等不同氮肥及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机插秧产量影响[J].农技服务,2011,28(5)618-620.
[13] 吴文革,张玉海,张健美.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1-5.
[14] 古幸福,陈文佳,叶玉平,等.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其配套育秧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6(6):15-16.
[15] 曾海泉,叶永青,胡庭平,等.常规稻机械插秧不同插植规格对比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1-22.
[16]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超级稻机械化插秧高产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11(Z1):99-101.
[17] 叶厚专,李艳大,沈显华,等.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2012(4):59-62.
[18] 陈立才,叶厚专,李艳大,等.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53-56.
[19] 林葆.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施肥效应.见: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前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