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14-216.
[2] 赵佃英,李寅书,胡婷婷,等.鲜食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1,36(1):4-7.
[3] 李艳天.起源于我国的蜡质玉米[J].种子世界,1985(8):25-26.
[4] 谢军,张兰荣.吉林省糯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特点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0(4):21-26.
[5] 于立芝,俞守能,邹积华,等.糯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子粒营养成分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217-219.
[6] 文历伟,朱伯华.糯玉米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开发利用价值初探[J].种子,1987(3):18-24.
[7] 李晓亮,王常芸.我国专用玉米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玉米科学,2004,12(4):106-109.
[8] 王琴,冯颖竹,温其标.糯玉米淀粉的改性及其在轻工业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6,14(2):170-174.
[9] 刘新宇,武桂贤,马汉云,等.鲜食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种子科技,2005(5):55-58.
[10] 何代元,吴广成,刘强,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3,11(4):58-60.
[11] 饶宝蓉,林昇平,邹荣春,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通径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3):223-226.
[12] 纪荣昌,卢和顶,林建新,等.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8,23(4):377-380.
[13] 周以飞,黄华康.作物品种试验与统计分析[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81-319.
[14]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625-636.
[15] 许海涛,许波,王友华,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7(1):1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