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承私良,张治伟,刘桂玲,等.灰色关联度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1987,12:7-9,27.
[2] 缪亚梅,王学军,汪凯华,等.鲜食大豆农艺性状与鲜荚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5809-15810,15813.
[3] 李淑霞,徐占宏,程砚玺,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杂交种综合评判上的应用初探[J].辽宁农业科学,1992,1:45-48.
[4] 徐占宏,程砚玺,李淑霞,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自交系选育中的应用初探[J].1992,1:23-26,86.
[5] 何代元,胡宁,刘经纬,等.不同密度下的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1(4):73-75.
[6] 汪燕芬,田俊明,詹和明,等.云南省玉米杂交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25-928.
[7] 税红霞,何丹,王秀全,等.鲜食甜玉米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656-1659.
[8] 王付娟,库丽霞,孟庆雷,等.鲜食糯玉米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253-256.
[9] 郑跃进,王翠玲,郑和平,等.玉米区域试验新品种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判[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68-71.
[10] 胡铁欢.不同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20-21,45.
[11] 吴丽丽.张长勇,王庆胜,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8):156-157.
[12] 李伟忠,闵丽,蒋洪蔚,等.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单株粒重的灰色关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2):38-42.
[13] 王磊,李尚中,赵刚,等.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8):45-47.
[14] 孙峰成,冯勇,于卓,等.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2,27(1):102-105.
[15] 邓聚龙.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