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明香,关欣,徐邹华,等.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9):103-106.
[2] 陈令.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3(11):66-69.
[3] 刘名冲,张祥义,马鹰,等.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21(9):1166-1172.
[4] 陈荣清,张凤荣,孟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
[5] 谢保鹏,朱道林,陈英,等.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19-227.
[6]王春芝,张远索,张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 188-192.
[7] 徐全勇.中心村建设理论与我国中心村建设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48-52.
[8] 范德种.新农村建设中中心村建设存在问题、模式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9(11):68-72.
[9] 刘世斌,李江风,王建英,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83-89.
[10] 宋文,陈英,白志远,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108-115.
[11] 李楠,李江风.湖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35(1):87-92.
[12] 张延军,李淑杰,程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73-77.
[13] 杨悉廉,杨齐祺,周兵兵,等.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与时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235-245.
[14] 张正峰,赵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15] 宋伟,陈百明, 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30(11):1871-1877.
[16] 许月明,刘永利,胡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3):62-64.
[17] 杨雯婷,廖和平,尚勇敏,等.重庆市南岸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5):187-190.
[18] 沈燕,张涛,廖和平.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 (6):141-147.
[19] 陈荣清,张凤荣,孟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
[20]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81-87.
[21] 张少凯,李玲,冯新伟,等.自然经济条件限制下新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7(6):743-750.
[22] 何娟娟,石培基,高小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0):3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