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魏宪朝,栾爱峰.中国农村妇女参政障碍中的文化和传统因素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仝雪,张艳玲.中国农村妇女参政研究综述[J].技术与市场,2005(12). [4]潘萍.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农村妇女参与[J].妇女研究论丛,2008(1). [5]董江爱,李利宏.公共政策、性别意识与农村妇女参政——以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6]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7]高飞.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10). [8]钱文荣,毛迎春.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9]李长健,张巧云.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0]支晓娟,吕萍.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制度考察[J].兰州学刊,2010(6). [11]肖文,汤相萍.失地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2]黄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4). [13]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14]黄祖辉,宋瑜.对农村妇女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在杭州市农村务工妇女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9). [15]曾艺.我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4). [16]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07(1). [17]崔光宝.农村妇女就业路在何方[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11). [18]刘云浪,查杰.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与制度安排[J].安徽农业科学,2012(22). [19]袁玲儿.农村妇女素质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 [20]王庆华,张艳伟,李艳红.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6(11). [21]王红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妇女素质教育[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2]高延春,马惠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提高[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3]宋环环.新农村建设亟需高素质农村妇女——基于泰州市兴化县开拓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2(9). [24]张霞.山西省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5]王霞.强化培训引导 全面提升农村妇女科学素质[J].科协论坛,2013(8). [26]张洋.大力培训新型女农民 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J].广西农学报,2013(5). [27]李源潮.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机遇 推进科协工作创新发展——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14(2):6-7. [2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理论与当代,2001(7):41. [29]全国妇联,农业部.关于开展百万新型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妇字[2009]12号)[EB/OL].[2009-05-12].http://chinaasc.org/article-56190-1.html. [30]冯桂真,魏政,王超英,孙哲.提升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及意愿需求分析——以河北、福建、陕西为例[J].科普研究,2013(3):47. [31]张义忠.我国地方科普法制建设中科普内涵的创新与外延拓展[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9):111. [32]晏阳初.告语人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3]王渝生.努力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J].求是,2007(4):54. [34]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3(24):18. [35][韩长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业“后继有人”[N].粮油市场报,2013-12-13(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