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 韩伟,赵长星.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高产可持续性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95-199.
[3] 刘淑梅,张洪生,韩伟,等.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措施对夏玉米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54-57.
[4] 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07-211.
[5] 魏才,邢大勇,任宪平,等.黑土区耕地资源面临的形势及发展对策水土[J].保持科技情报,2003(5):32-33.
[6] 孟庆秋,谢佳贵,胡会军,等.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0,25(2):25-28.
[7]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等.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961-1964.
[8] 康轩,黄景,吕巨智,等.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339-2343.
[9] 马林,孟凡德,石书兵,等.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2):100-104.
[10] 赵如浪,刘鹏涛,冯佰利,等.黄土高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旱作地区农业研究,2010,28(6):69-74.
[11] 黄明,李友军,吴金芝,等.深松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74-77.
[12] 杨培培,杨明欣,董文旭,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冬小麦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1-5.
[13]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第 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4]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等.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0,9(1):27-30.
[15] 康红,朱保安,洪利辉,等.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1(9):1-3.
[16] 张锡洲,李廷轩,余海英,等.水旱轮作条件下长期自然免耕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45-147.
[17] 张玉玲,张玉龙,黄毅,等.辽西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4):167-170.
[18] 李明德,刘琼峰,王海勇,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522-1526.
[19] 刘鹏涛,冯佰利,慕芳,等.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甜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J].旱作地区农业研究,2009,27(4):171-175.
[20] 吴海燕,金荣德,范作伟,等.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6):154-157,170.
[21] 丁晓义,姜鸿明,董超,等.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体系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1):19-23.
[22] 刘立晶,高焕文,李洪文.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0):7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