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小锋.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区域差异性调查及氮素循环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97-111. 
[2]	任景明,喻元秀,等.中国农业政策环境影响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5):223-229. 
[3]	屠豫钦,袁会珠,等.我国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与农药的负面影响问题[J].世界农药,2003(06):1-4. 
[4]	徐玉宏.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3(02):9-11. 
[5]	杨青林,桑利民,等.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山西农业科学,2011(07):690-692. 
[6]	杨正礼.中国农田污染评价与防治道路探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09):415-419. 
[7]	程国强.中国农业政策的支持水平与结构特征[J].发展研究,2011(09):77-82. 
[8]	李长生,李茂松,等.黄淮海地区农田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及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286-291. 
[9]	廖剑宇.东部平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特征及其富营养化效应[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15-23. 
[10]	张运林,秦伯强,等.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区域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2(09):549-553,581. 
[11]	蒙仁宪,刘贞秋.以浮游植物评价巢湖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J].水生生物学报,1988(01):13-26. 
[12]	马倩,刘俊杰,等.江苏省入太湖污染量分析(1998—2007年)[J].湖泊科学,2010(01):29-34. 
[13]	金相灿,叶春,等.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05):6-10. 
[14]	董锁成,张小军,等.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资源科学,2005(06):103-111. 
[15]	汪丽萍.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青海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05):99-102. 
[16]	于志路,王伟进,等.平度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预测[J].山东省测绘学术年会,中国山东济南,2006:4. 
[17]	张勇,李显嵩,等.东部沿海快速发展区耕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青岛平度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03):24-26. 
[18]	马明德,谢应忠,等.宁夏东部风沙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04):8-14. 
[19]	杨越.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23-28. 
[20]	张克斌,王锦林,等.我国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01):85-90. 
[21]	逯非,王效科,等.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2239-2250. 
[22]	张卫峰,李亮科,等.我国复合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磷肥与复肥,2009(02):14-16. 
[23]	冯效飞,谢莉,等.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J].现代化农业,2009(12):14. 
[24]	刘伟峰,赵满全,等.农用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回收技术的分析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3(05):34-36. 
[25]	撒德山,王金龙,等.农膜残留危害及其解决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6(03):68. 
[26]	邵振润,张帅.提高我国农药利用率的主要措施与对策[J].农药,2014(05):382-385. 
[27]	汪建军.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对策[J].植物医生,2008(03):48-49. 
[28]	王福义.农用残地膜回收机械发展概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09):44-45,48. 
[29]	张锋.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44-47. 
[30]	赖斯芸,杜鹏飞,等.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9):1184-1187. 
[31]	王旭.我国主要农业生态区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养分利用效率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14-17.[1]	陈小锋.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区域差异性调查及氮素循环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97-111. 
[2]	任景明,喻元秀,王如松.中国农业政策环境影响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5):223-229. 
[3]	屠豫钦,袁会珠,齐淑华,等.我国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与农药的负面影响问题[J].世界农药,2003(6):1-4. 
[4]	徐玉宏.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3(2):9-11. 
[5]	杨青林,桑利民,孙吉茹,等.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山西农业科学,2011(7):690-692. 
[6]	杨正礼.中国农田污染评价与防治道路探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9):415-419. 
[7]	程国强.中国农业政策的支持水平与结构特征[J].发展研究,2011(9):77-82. 
[8]	李长生,李茂松,马秀枝,等.黄淮海地区农田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及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286-291. 
[9]	廖剑宇.东部平原湖泊沉积物有机磷特征及其富营养化效应[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15-23. 
[10]	张运林,秦伯强,黄群芳.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区域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2(9):549-553,581. 
[11]	蒙仁宪,刘贞秋.以浮游植物评价巢湖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J].水生生物学报,1988(1):13-26. 
[12]	马倩,刘俊杰,高明远.江苏省入太湖污染量分析(1998—2007年)[J].湖泊科学,2010(1):29-34. 
[13]	金相灿,叶春,颜昌宙.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5):6-10. 
[14]	董锁成,张小军,王传胜,等.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J].资源科学,2005(6):103-111. 
[15]	汪丽萍.西部农牧区特色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青海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5):99-102.[16]	于志路,王伟进.平度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预测[J].山东省测绘学术年会,中国山东济南,2006:4. 
[17]	张勇,李显嵩,贾炳浩.东部沿海快速发展区耕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青岛平度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3):24-26. 
[18]	马明德,谢应忠,等.宁夏东部风沙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4):8-14. 
[19]	杨越.盐池县植被恢复过程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23-28. 
[20]	张克斌,王锦林,侯瑞萍,等.我国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85-90. 
[21]	逯非,王效科,等.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2239-2250. 
[22]	张卫峰,李亮科,等.我国复合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磷肥与复肥,2009(2):14-16. 
[23]	冯效飞,谢莉,赵晶艳.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J].现代化农业,2009(12):14. 
[24]	刘伟峰,赵满全,田海清,等.农用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回收技术的分析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3(5):34-36. 
[25]	撒德山,王金龙,刘和平.农膜残留危害及其解决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6(3):68. 
[26]	邵振润,张帅.提高我国农药利用率的主要措施与对策[J].农药,2014(5):382-385. 
[27]	汪建军.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对策[J].植物医生,2008(3):48-49. 
[28]	王福义.农用残地膜回收机械发展概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9):44-45,48. 
[29]	张锋.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44-47. 
[30]	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1184-1187. 
[31]	王旭.我国主要农业生态区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养分利用效率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