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和忠,毛树春,张旺锋,等.棉花优质成铃栽培理论及其新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3):441-451.
[2] 孔庆平.制约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与对应策略探讨[J].中棉棉花学会,2010:61-63.
[3]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76-526.
[4] 凌启鸿,张洪程,苏祖芳,等.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 张山鹰.新疆机采棉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2,2(7):1-6.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优质高产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8-281.
[7] 李新平,聂新富,徐新洲,等.机采棉是棉花采收的必由之路[J].新疆农机化,2001,(1):32-35.
[8] 樊建荣.采棉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0,1-4.
[9] 杨毅,张涛,李国荣,等.中国棉花领域专利现状分析[J].棉花学报,2014,26(2):171-178.
[10] 张若宁,坎杂,乔同勋.新疆兵团采棉机产业专利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849-850.
[11] 杨东山,刘华.中国大中型采棉机及采棉头技术分析[J].拖拉机与农用车,2013,40(2):8-12.
[12] 陈德华,陈源,周桂生.高产条件下与棉铃发育有关的养分流研究[J].棉花学报,2002,14(1):28-32.
[13] 刘娟.高品质陆地棉纤维发育的生理特点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14] 胡国祥,贺玉贵,黄健,等.棉花纤维内在品质构成因素分析[J].江西棉花,2000,22(5):28-30.
[15] 杨佑明,徐楚年.棉纤维发育的分子生理机制[J].植物学通报,2003,20(1):1-9.
[16] 高云光.播期对棉铃发育及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
[17] 赵新华.播期与氮素对棉(GossyPiumhirsut/InL.)铃生物量、 氮积累分配和棉铃品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8] 冯艳波.棉铃发育过程干物质积累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9] 王庆材,孙学振,宋宪亮,等.不同棉铃发育时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5):671-675.
[20] 陈源.高品质棉品种棉铃发育与纤维品质形成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D].扬州:扬州大学,2006.
[21] 王新国.国产采棉机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新疆农机化,2003(5):30-31.
[22] 陈发,王学农,孙颖,等.4MZ-2(3)型自走式采棉机主传动系技术方案分析与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68-72.
[23] 刘晓丽,陈发,王学农,等.国内外梳齿式采棉机技术比较分析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3):14-17.
[24] 张彦娥,张漫,张文革,等.采棉机测产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试验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4):95-98.
[25] 杨兴洪,陈翠容,施培.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研究应用概况及展望[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27(2):236-240.
[26] 陈少毅,曹新川,王璐,等.新疆棉铃在生长过程中棉纤维的变化分析[J].新疆农垦技,2011,5:7-9.
[27] 陈奇恩,田明军,吴云康.棉花生育规律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