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良艳,周鸿飞.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7(1):26-28.
[2] 胡蓉.杂交中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211-214.
[3] 姜萍,甘雨,涂敏,等.杂交水稻新品种民优93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6):20-23.
[4] 刘伟明.中浙优1号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32-235.
[5] 黄大辉,彭懿紫,黄天进,等.杂交水稻主要性状的多重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24(2):100-103.
[6] 甘涛,陈大超.水稻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J].南方农业,2008,2(2):17-20.
[7] 张家洪,谭美林,王庆伟.黔中地区杂交稻播始历期与若干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南方农业,2011,5(7):3-5.
[8] 曾正明,况浩池,罗俊涛.Ⅱ优系列杂交稻组合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中国稻米,2009,5:36-38.
[9] 袁伟玲,曹凑贵,程建平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垦殖与稻作,2005,4(6):6-7.
[10] 谭禾平,王桂跃,胡贤女,等.影响玉米产量效应因子的多元回归与通径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18(4):238-240, 2006.
[11] 张存良,殷毓芬,吴祥云,等.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性状与产量性状通径分析方法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9(增刊):80-85.
[12]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GS豫麦5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13.
[13] 谢必武,张甲,张凤龙,等.杂交水稻川农优528制种机插母本异交习性及其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31(3): 239-244,263.
[14] 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等.黔中地区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16-18,22.
[15] 杨行海,吴艳艳,陈辉云.广西早籼早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J].种子,2011,30(6):85-87.
[16] 山仑,陈国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7] 刘丽华,王新兵,汤凤兰,等.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5)84-94.
[18] 曹应江,游书梅,蒋开峰,等.香型水稻产量构成要素杂种优势表现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22-25.
[19] 罗赣丰,马雪梅,程建峰.水稻剑叶角度与氮营养效率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29-34.
[20] 罗来君.水稻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6,3: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