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晓红,赵景波.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J].干旱区研究,2005,22(1):116-119. [2]李振朝,韦志刚,文军,等.近50年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57-62. [3]董满宇,江源,任斐鹏,等.近5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中国沙漠,2010,30(4):926-932. [4]李新岗,同金霞,王鸿哲,等.陕北地区中阳木枣生态适应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2):13~18. [5]李新岗.陕北枣区的地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1):80~83. [6]蔡新玲,王繁强,吴素良.陕北黄土高原近42年气候变化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1):45-48. [7]蔡新玲,张永红,高红艳.陕北地区近46年气候变化分析[J]. 陕西气象,2005(4). [8]张春林,赵景波,牛俊杰.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气候暖干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70-74. [9]曹雪梅,孙智辉,雷延鹏,等.近50年陕西黄土高原云量和气温年际变化[J].气象科技,2010,24(12):311-315. [10]尹云鹤,吴绍洪,陈刚.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47-2157. [11]张磊,潘婕,陶生才.1961-2011年临沂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5):204-210. [12]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 [13]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4]封国林,龚志强,支蓉.气候变化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若干新进展[J].气象学报,2008,66(6):892-905. [15]张永领,何桐,高全洲.西江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6,28(3):30-36. [16]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等.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气温时序变化的小波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Z2):87-93. [17]万明波,程智,王文.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降水的小波分析[J].干旱气象,2006,24(4):35-39. [18]刘晓梅,闵锦忠,刘天龙.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温度与降水序列的小波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3):566-570. [19]李新岗,黄建,高文海.我国制干枣优生区研究[J].果树学报,2005,22(6):620-625. [20]胡永宁,王林和,张国盛,等.毛乌素沙地1969-2009年主要气候因子时间序列小波分析[J].中国沙漠,2013,33(2):390-395. [21]陈兆波,董文,霍治国,等.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097-3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