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大美,毕宏生,解孝锋,等. 茶多酚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l6):82-84.
[2] 刘晓慧,孟庆,李伟,等.茶多酚类化合物与维生素协同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2):2305-2310.
[3] 李军,林丽文,辛勤,等.绿茶多酚抗衰老作用研究[J].食品与药品,2013,15(2):106-109.
[4] 王丽,许奇,徐顺,等.茶多酚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7):1737-1741.
[5] 王卉,邵东旭,赵由之,等.茶多酚在钙交联果胶/壳聚糖复合膜中的缓释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4):719-722.
[6] 王玉婷,邵秀芝,冀国强.茶多酚在水产品保鲜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10,10(6):42-45.
[7] 杨新磊,丁武.茶多酚对冷却猪肉保鲜效果的应用研究[J].食品研 究与开发,2013,34(14):126-129.
[8] 刘婧,陈登榜.茶多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6):794-796.
[9] 杨晓萍,覃筱燕.茶多酚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2 (3):24-29.
[10] 杨亚军,虞富莲,陈亮,等.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3,23(增):1-8.
[11] 唐一春,宋维希,季鹏章,等.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及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271-1273.
[12] 徐丕忠,梁名志,田易萍,等.云南省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4(13):6-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2031—2011 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茶树[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4] 刘声传,段学艺,赵华富,等.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6):1255-1261.
[15] 周国兰,刘红梅,郑文莉,等.茶树品种化学成分分析研究[J].茶叶通讯,2007,9(3):33,38.
[16] 周国兰.蒸青固样方式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199-200.
[17] 杨亚军.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Ⅱ.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1,11(2):127-131.
[18] 鄢东海,罗显扬,魏杰,等.贵州地方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及绿茶品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81-85.
[19] 施兆鹏,刘仲华.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茶叶科学,1987,7(2):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