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郗荣庭,张毅萍.1996.中国果树志 核桃卷.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 周鸿升,郭保香,李玉杰,等. 2010 . 中美核桃发展历程及产业政策对比研究. 林业经济,(3):43 - 46. [3] 李时珍. 1999. 本草纲目:中册. 王育杰,整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0. [4] 刘玲,陈朝银. 2009. 核桃功能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27):13227 - 13228. [5] Prasad R B N. 2003. Walnuts and pecans. Encyclopaedia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6071-6079. [6] Greve L C, McGranahan G, Hasey J, et al. 1992. Variation 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of Persian walnu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117(3): 518-522. [7] Martínez M L, Mattea M A, Maestri D M.2006. Varietal and crop year effects on lipid composition of walnut(Juglans regia)genotyp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83(9): 791-796. [8] 肖良俊,张雨,吴涛,等. 2014. 云南紫仁核桃脂肪酸含量及营养评价. 中国油脂,39(9):94 - 97. [9] 赵翠格,刘頔,李凤兰,等. 2010. 植物种子油脂的生物合成及代谢基础研究进展. 种子,(4): 56 - 62. [10] 周丹,赵江哲,柏杨,等. 2012. 植物油脂合成代谢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5(5):77 - 86. [11] 刘念,范其新,蒙大庆,等. 2014. 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30(1):21 - 26. [12] 李晓丹,曹应龙,胡亚平,等. 2009. 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157 - 162. [13] 赵翠格,刘頔,李凤兰,等. 2010. 植物种子油脂的生物合成及代谢基础研究进展. 种子,(4): 56 - 62. [14] 梁晓佳,周菊玲. 2013. 核桃品质的综合评价.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43(1):10 - 13. [15] 陈季琴,张永,高同雨,等. 2007. 核桃高油品种的筛选研究. 北方园艺,(8):27 - 29. [16] 李国和,杨冬生,胡庭兴. 2007. 四川省不同产地核桃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林业科学, 43(5):36 - 41. [17] 张琦,程滨,赵瑞芬,等. 2011. 不同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39(11):1165 - 1169. [18] 李彦玲,邵志凌,薛冰. 2012. 云南核桃油的特征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粮油食品科技,20(6):30 - 32. [19] 刘华英,刘俊霞,包东东,等. 2012. 新疆野核桃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中国油脂,37(9):78 - 79. [20] 郝常艳,杜美丽,刘坚,等. 2014. 不同产地主要品种核桃仁组分检测与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42(2):143 - 146. [21] 肖良俊,张雨,吴涛,等. 2014. 云南紫仁核桃脂肪酸含量及营养评价. 中国油脂,39(9):94 - 97. [22] 王滑,潘刚,马庆国,等. 2015. 西藏不同居群核桃核仁中脂肪酸成分的含量变化. 经济林研究,(3):126 - 129. [23] 陈霞. 1996.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脂肪、脂肪酸组份的测定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大豆科学,15(1):91 - 95. [24] 郑永战,盖钧镒,周瑞宝,等. 2007.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大豆科学,26(6):801-806. [25] 姚小华,王亚萍,王开良,等. 2011. 地理经纬度对油茶籽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油脂,36(4):31 - 34. [26] 张丽,黄学琴,吴全忠,等. 2012. 宁夏引进黑核桃果实产量及品质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21(2):111 - 116. [27] 梁珊珊,吕芳德,蒋瑶,等. 2015. 核桃待选优株坚果品质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判. 经济林研究,(3):7 - 12. [28] 李永忠. 1987. 大豆脂肪酸及其组成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大豆科学,6(3) :203 - 208. [29] Ohlrogge J, Browse J. Lipid Biosynthesis[J]. Plant Cell, 1995, 7(7):957-70. [30] 曾硕士, 江黎明, 元冬娟. 2008. 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5):816-820. [31] 高焕章, 吴楚, 艾天成, 鲍新梅. 用主成分分析法决策湖北核桃优系核仁加工产品类型[J]. 湖北农业科学, 2002(4):58-61. [32] 孟亚楠. 2010. 核桃坚果性状遗传特性与优系选择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33] 徐永杰,吴代坤,罗治建,等. 2011. 主成分分析法在核桃选优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27(25):45 - 48. [34] 艾芳芳. 2014. 化学计量学算法在食用植物油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 潘学军,张文娥,李琴琴,等. 2013. 核桃感官和营养品质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食品科学,34(8):195 - 198. [36] 中国营养学会. 2000.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