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禹山林. 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陈志德,俞春涛,谢吉先,等. 江苏省花生生产的特点和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5) :30-31. [3]姜慧芳,段乃雄. 花生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9-40. [4]温振民,张永科. 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 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5]徐淑霞,华福平,周青,等. 用高稳系数法分析河南省花生区试中品种的高产稳定性[J]. 现代农业科技,2007(8):64. [6]李金霞,洪雪梅. 应用高稳系数等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新冬48号丰产稳产适应性[J]. 种子,2016,35(7): 88-91. [7]陈海玲,黄金堂,郑国栋,等.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全国南方区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J]. 花生学报,S2011,S40(4)S:44-47. [8]金文林. 作物区试中品种稳定性评价的秩次分析模型[J]. 作物学报, 2000, 26(6):925-930. [9]杨进荣,王成社,等.小麦新品种陕农78 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10]刘兆晔,韩启秀,于经川,等. 山东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136. [11]刘正学,刘飞,李宝强,等. 新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25-227. [12]张勇跃,刘志坚.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J]. 杂粮作物,2003,23(2):90-93. [13]刘建兵,李贵全,焦碧婵,等. 高稳系数法对大豆新品种(系)的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3):347-349. [14]张健,张兴端,霍仕平,等. 应用高稳系数法综合评价玉米区试品种的高产稳定性[J]. 现代农业科技,2010 (22):31-32. [15]郑向阳,栗建枝,吴枝根,等. 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谈中国的玉米区试制度[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125-130. [16]苏瑶,胡振大,王美琴,等.高稳系数分析水稻新品种高产稳产性[J].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2):119-121. [17]陈岳徐,徐大熊. 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0):21-23. [18]毛金雄,夏友霖,漆燕,等. 高稳系数法对花生区试品种(系)的分析[J]. 花生学报,2014,43(2):59-61. [19]杨顺国,余常水,覃兰英,等. 贵州花生新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3):29-30. [20]苏秋芹. 花生新品种龙花163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191-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