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kaczynski A, Rundle- Thiele S R, Beaumont N. Segmentation: A tourism stakeholder view[J]. Tourism Management,2009,30(2):169- 175.
[2] 邹统钎,陈序桄.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67-73.
[3] 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4] 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J].经济地理,2008(3):519-522.
[5] 颜亚玉,张荔榕.不同经营模式下的“社区参与”机制比较研究——以古村落旅游为例[J].人文地理,2008(4):89-94.
[6] 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J].旅游学刊,2010(3):76-83.
[7] 古红梅.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1): 26-30.
[8] 张畅.乡村旅游发展与社区农民受益——一种基于参与理念与方法的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67.
[9] 黃颖.婺源乡村文化游持续升温[N].香港商报,2013-01-03(8).
[10] 范丽敏.婺源观光旅游型经济遭遇成长烦恼[N].中国贸易报,2012- 04-03(A8).
[11] 高阔,甘筱青“ . 公司+农户”模式:一个文献综述(1986-2011)[J].经济问题探索,2012(2):109-115.
[12] 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历史保护体系、原则与策略[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51.
[13] 杨春娟.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分析——基于对河北农村的考察.[J],经济论坛,2013(2):88-91,100
[14] 李柔萱,刘云虹.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村规民约的有效作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9
[15] 周刚,陈冲.农村非正式组织的生存逻辑及其规范发展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683-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