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邱道持.土地资源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58.
[2] 张正峰,赵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3] 李福龙,陈淑兰.关于中国农村聚落中“空心户”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142-144.
[4] 师学义,陈丽,杜轶,赵敏.潞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5):268-272.
[5] 丁恩俊,骆云中,谢德体.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36-39.
[6] 宋伟.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 2006,5(5):43-46.
[7] 张正峰,陈百明,董锦,等.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初探[J].资源科学,2002(7):43-48.
[8] 何英彬,陈佑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4):80-83.
[9] 杨伟,廖和平.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优选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2):52-59.
[10] 李东坡,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43-48.
[11] 杨庆媛.西南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及模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344-348.
[12] 陈荣清,张凤荣.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
[13] 曲衍波,张凤荣.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J].地理学报,2012,67(4):490-503.
[14] 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52-58.
[15] 魏洪斌,廖和平.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2010,32(10):159-164.
[16] 宋伟,陈百明,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30(11):1871-1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