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温克刚,李波,孟庆楠,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92-145. [2] 黄会平.1949—2007年我国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10,32(4):659-665.
 [3] 马柱国,任小波.1951—2006 年中国区域干早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4):195-201.
 [4] 翟盘茂,邹旭恺.1951—2003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及其对千早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1):16-18.
 [5] 谢安,孙永罡,白人海,等.中国东北近 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J].地理学报,2003,58(增刊):75-82.
 [6] 魏凤英,张婷.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3):1-7.
 [7] 张云海,杨洪斌,李法云.辽宁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4):6-9.
 [8] 赵春雨,张运福,王颖.辽宁省近 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Jl.干旱区地理,2008,31(1):56-60.
 [9] 张淑杰,张玉书,陈鹏狮,等.东北地区湿润指数及其干湿界线的变化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3):226-232.
 [10] 张淑杰,张玉书,蔡福,等.1961年至 2007年东北地区水分盈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与响应[J].资源科学,2010,32(4):663-670.
 [11] 张淑杰,张玉书,纪瑞鹏,等.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1):231-236.
 [12] 刘晓梅,李晶,吕志红,等.近 50年辽宁省干旱综合指数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9,28(5):938-942.
 [13] 王洪岩,宗英飞,张国林.辽宁朝阳干旱成因及防御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30-2232.
 [14] 张淑杰,班显秀,纪瑞鹏.辽宁省农田土壤水分供应系数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4):147-150.
 [15] 纪瑞鹏,班显秀,张淑杰.辽宁地区玉米作物系数的确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246-248.
 [16] 刘绍民,孙中平,李小文,等.蒸散量测定与估算方法的对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61-167.
 [17] 杜尧东,刘作新,张运福.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及其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5(1):57-61.
 [18] 石忆邵.陕西省干旱灾害的成因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9(3):5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