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Vol. 37 ›› Issue (22): 69-75.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43
收稿日期:2021-02-08
									
				
											修回日期:2021-06-10
									
				
									
				
											出版日期:2021-08-05
									
				
											发布日期:2021-08-26
									
			通讯作者:
					孙阎
							作者简介:顾小琳,女,1995年出生,黑龙江富锦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植物资源利用。通信地址:150080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E-mail: 基金资助:
        
               		Gu Xiaolin( ), Wang Yiran, Wei Liuzhong, Sun Yan(
), Wang Yiran, Wei Liuzhong, Sun Yan( )
)
			  
			
			
			
                
        
    
Received:2021-02-08
									
				
											Revised:2021-06-10
									
				
									
				
											Online:2021-08-05
									
				
											Published:2021-08-26
									
			Contact:
					Sun Yan  			     					     	
							摘要:
为了解桦川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样地调查、样线调查和内业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桦川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桦川县现有野生药用植物316种,隶属77科215属,其中国家重点调查品种46种。在科、属水平的组成上分别以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为主。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占种总数的64.56%。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分布及其变型为主。重点调查品种的总蕴藏量为545122.5 kg。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入药植物占比最高,并以清热药为主体。通过普查摸清了桦川县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可为当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顾小琳, 王怡然, 韦柳仲, 孙阎. 黑龙江省桦川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69-75.
Gu Xiaolin, Wang Yiran, Wei Liuzhong, Sun Y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Wild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Huachuan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22): 69-75.
| 类群 | 科 | 属 | 种 | |||||
|---|---|---|---|---|---|---|---|---|
| 数量 | 占科总数比例/% | 数量 | 占属总数比例/% | 数量 | 占种总数比例/% | |||
| 蕨类植物 | 8 | 10.39 | 9 | 4.19 | 10 | 3.16 | ||
| 裸子植物 | 1 | 1.30 | 3 | 1.39 | 4 | 1.27 | ||
| 被子植物 | 68 | 88.31 | 203 | 94.42 | 302 | 95.57 | ||
| 合计 | 77 | 100.00 | 215 | 100.00 | 316 | 100.00 | ||
| 类群 | 科 | 属 | 种 | |||||
|---|---|---|---|---|---|---|---|---|
| 数量 | 占科总数比例/% | 数量 | 占属总数比例/% | 数量 | 占种总数比例/% | |||
| 蕨类植物 | 8 | 10.39 | 9 | 4.19 | 10 | 3.16 | ||
| 裸子植物 | 1 | 1.30 | 3 | 1.39 | 4 | 1.27 | ||
| 被子植物 | 68 | 88.31 | 203 | 94.42 | 302 | 95.57 | ||
| 合计 | 77 | 100.00 | 215 | 100.00 | 316 | 100.00 | ||
| 类别 | 科 | 种 | |||
|---|---|---|---|---|---|
| 数量 | 占全部科的比例/% | 数量 | 占全部种的比例/% | ||
| 单种科(1种) | 33 | 42.86 | 33 | 10.44 | |
| 寡种科(2~5种) | 32 | 41.56 | 92 | 29.11 | |
| 中等科(6~10种) | 5 | 6.49 | 39 | 12.34 | |
| 较大科(11~20种) | 3 | 3.90 | 35 | 11.08 | |
| 大科(大于20种) | 4 | 5.19 | 117 | 37.03 | |
| 类别 | 科 | 种 | |||
|---|---|---|---|---|---|
| 数量 | 占全部科的比例/% | 数量 | 占全部种的比例/% | ||
| 单种科(1种) | 33 | 42.86 | 33 | 10.44 | |
| 寡种科(2~5种) | 32 | 41.56 | 92 | 29.11 | |
| 中等科(6~10种) | 5 | 6.49 | 39 | 12.34 | |
| 较大科(11~20种) | 3 | 3.90 | 35 | 11.08 | |
| 大科(大于20种) | 4 | 5.19 | 117 | 37.03 | |
| 类别 | 属 | 种 | |||
|---|---|---|---|---|---|
| 数量 | 占全部属的比例/% | 数量 | 占全部种的比例/% | ||
| 单种属(1种) | 158 | 73.49 | 158 | 50.00 | |
| 寡种属(2~5种) | 54 | 25.12 | 131 | 41.45 | |
| 中等属(6~10种) | 2 | 0.93 | 15 | 4.75 | |
| 较大属(11~20种) | 1 | 0.46 | 12 | 3.80 | |
| 类别 | 属 | 种 | |||
|---|---|---|---|---|---|
| 数量 | 占全部属的比例/% | 数量 | 占全部种的比例/% | ||
| 单种属(1种) | 158 | 73.49 | 158 | 50.00 | |
| 寡种属(2~5种) | 54 | 25.12 | 131 | 41.45 | |
| 中等属(6~10种) | 2 | 0.93 | 15 | 4.75 | |
| 较大属(11~20种) | 1 | 0.46 | 12 | 3.80 | |
| 分布范围 | 分布区类型 | 属数 | 占属总数的比例/% | 
|---|---|---|---|
| 世界广布 | 1.世界分布 | 37 | — | 
| 热带分布 | 2.泛热带分布 | 14 | 8.28 | 
| 4.旧世界热带分布 | 3 | 1.78 | |
| 7.热带亚洲分布(印度—马来西亚) | 1 | 0.59 | |
| 温带分布 | 8.北温带分布 | 74 | 43.79 | 
| 8-4.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 | 17 | 10.06 | |
| 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13 | 7.69 | |
|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 26 | 15.39 | |
| 10-1.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 | 2 | 1.18 | |
| 10-3.欧亚和南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 | 1 | 0.59 | |
| 11.温带亚洲分布 | 7 | 4.14 | |
| 东亚分布 | 14.东亚分布(东喜马拉雅—日本) | 5 | 2.96 | 
| 14SJ.中国—日本 | 6 | 3.55 | |
| 总计 | 206 | 100.00 | |
| 分布范围 | 分布区类型 | 属数 | 占属总数的比例/% | 
|---|---|---|---|
| 世界广布 | 1.世界分布 | 37 | — | 
| 热带分布 | 2.泛热带分布 | 14 | 8.28 | 
| 4.旧世界热带分布 | 3 | 1.78 | |
| 7.热带亚洲分布(印度—马来西亚) | 1 | 0.59 | |
| 温带分布 | 8.北温带分布 | 74 | 43.79 | 
| 8-4.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 | 17 | 10.06 | |
| 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13 | 7.69 | |
|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 26 | 15.39 | |
| 10-1.地中海区、西亚和东亚间断 | 2 | 1.18 | |
| 10-3.欧亚和南非洲(有时也在大洋洲)间断 | 1 | 0.59 | |
| 11.温带亚洲分布 | 7 | 4.14 | |
| 东亚分布 | 14.东亚分布(东喜马拉雅—日本) | 5 | 2.96 | 
| 14SJ.中国—日本 | 6 | 3.55 | |
| 总计 | 206 | 100.00 | |
| 入药部位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入药部位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
| 全草类 | 170 | 39.53 | 皮类 | 26 | 6.05 | 
| 根及根茎类 | 126 | 29.30 | 花类 | 14 | 3.26 | 
| 果实及种子类 | 48 | 11.16 | 茎木类 | 14 | 3.26 | 
| 叶类 | 28 | 6.51 | 其他类 | 4 | 0.93 | 
| 入药部位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入药部位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
| 全草类 | 170 | 39.53 | 皮类 | 26 | 6.05 | 
| 根及根茎类 | 126 | 29.30 | 花类 | 14 | 3.26 | 
| 果实及种子类 | 48 | 11.16 | 茎木类 | 14 | 3.26 | 
| 叶类 | 28 | 6.51 | 其他类 | 4 | 0.93 | 
| 药用功效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药用功效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
| 清热药 | 120 | 34.58 | 理气药 | 9 | 2.59 | 
| 祛风湿药 | 34 | 9.80 | 安神药 | 6 | 1.73 | 
| 解表药 | 28 | 8.07 | 杀虫药 | 4 | 1.15 |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28 | 8.07 | 平肝熄风药 | 4 | 1.15 | 
| 止血药 | 23 | 6.63 | 祛寒药 | 4 | 1.15 | 
| 补虚药 | 22 | 6.34 | 收敛药 | 3 | 0.86 | 
| 活血祛瘀药 | 21 | 6.05 | 泻下药 | 2 | 0.58 | 
| 利水渗湿药 | 15 | 4.32 | 化湿药 | 2 | 0.58 | 
| 其他药 | 12 | 3.46 | 开窍药 | 1 | 0.29 | 
| 消食药 | 9 | 2.59 | 
| 药用功效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药用功效 | 频次 | 占总频次的比例/% | 
|---|---|---|---|---|---|
| 清热药 | 120 | 34.58 | 理气药 | 9 | 2.59 | 
| 祛风湿药 | 34 | 9.80 | 安神药 | 6 | 1.73 | 
| 解表药 | 28 | 8.07 | 杀虫药 | 4 | 1.15 |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28 | 8.07 | 平肝熄风药 | 4 | 1.15 | 
| 止血药 | 23 | 6.63 | 祛寒药 | 4 | 1.15 | 
| 补虚药 | 22 | 6.34 | 收敛药 | 3 | 0.86 | 
| 活血祛瘀药 | 21 | 6.05 | 泻下药 | 2 | 0.58 | 
| 利水渗湿药 | 15 | 4.32 | 化湿药 | 2 | 0.58 | 
| 其他药 | 12 | 3.46 | 开窍药 | 1 | 0.29 | 
| 消食药 | 9 | 2.59 | 
| 序号 | 中文名称 | 科名 | 拉丁学名 | 入药部位 | 蕴藏量/kg | ||||
|---|---|---|---|---|---|---|---|---|---|
| 1 | 路边青 | 蔷薇科 | Geum aleppicum | 全草类 | 187531.5 | ||||
| 2 | 白屈菜 | 罂粟科 | Chelidonium majus | 全草类 | 127701.8 | ||||
| 3 | 龙芽草 | 蔷薇科 | Agrimonia pilosa | 全草类 | 46172.1 | ||||
| 4 | 穿龙薯蓣 | 薯蓣科 | Dioscorea nipponica | 根及根茎类 | 38277.9 | ||||
| 5 | 腺梗豨莶 | 菊科 | Siegesbeckia pubescens | 全草类 | 17694.3 | ||||
| 6 | 五味子 | 五味子科 | Schisandra chinensis | 果实及种子类 | 16076.5 | ||||
| 7 | 地榆 | 蔷薇科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 根及根茎类 | 13467.2 | ||||
| 8 | 蝙蝠葛 | 防己科 | Menispermum dauricum | 根及根茎类 | 10020.6 | ||||
| 9 | 东北铁线莲 | 毛茛科 | Clematis manshurica | 根及根茎类 | 8733.7 | ||||
| 10 | 益母草 | 唇形科 | Leonurus japonicus | 全草类 | 8556.8 | ||||
| 11 | 黄檗 | 芸香科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皮类 | 8300.2 | ||||
| 12 | 刺五加 | 五加科 |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 根及根茎类 | 8037.9 | ||||
| 13 | 芍药 | 芍药科 | Paeonia lactiflora | 根及根茎类 | 7940.7 | ||||
| 14 | 牛蒡 | 菊科 | Arctium lappa | 果实及种子类 | 7534.9 | ||||
| 15 | 玉竹 | 百合科 | Polygonatum odoratum | 根及根茎类 | 6287.6 | ||||
| 16 | 轮叶沙参 | 桔梗科 | Adenophora tetraphylla | 根及根茎类 | 6019.7 | ||||
| 17 | 鸭跖草 | 鸭跖草科 | Commelina communis | 全草类 | 4781.9 | ||||
| 18 | 蒲公英 | 菊科 | Taraxacum mongolicum | 全草类 | 3587.4 | ||||
| 19 | 白鲜 | 芸香科 | Dictamnus dasycarpus | 皮类 | 3513.0 | ||||
| 20 | 兴安升麻 | 毛茛科 | Cimicifuga dahurica | 根及根茎类 | 2998.2 | ||||
| 21 | 粗茎鳞毛蕨 | 鳞毛蕨科 |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 根及根茎类 | 2697.9 | ||||
| 22 | 刺儿菜 | 菊科 | Cirsium setosum | 全草类 | 1823.4 | ||||
| 23 | 薄荷 | 唇形科 | Mentha haplocalyx | 全草类 | 1649.3 | ||||
| 24 | 龙胆 | 龙胆科 | Gentiana scabra | 根及根茎类 | 1346.3 | ||||
| 25 | 车前 | 车前科 | Plantago asiatica | 果实及种子类 | 1193.9 | ||||
| 26 | 黄花蒿 | 菊科 | Artemisia annua | 全草类 | 727.4 | ||||
| 27 | 苍耳 | 菊科 | Xanthium sibiricum | 全草类 | 448.8 | ||||
| 28 | 紫菀 | 菊科 | Aster tataricus | 根及根茎类 | 402.9 | ||||
| 29 | 酸浆 | 茄科 | Physalis alkekengi | 全草类 | 373.2 | ||||
| 30 | 三花龙胆 | 龙胆科 | Gentiana triflora | 根及根茎类 | 352.7 | ||||
| 31 | 山楂 | 蔷薇科 | Crataegus pinnatifida | 果实及种子类 | 256.9 | ||||
| 叶类 | 114.9 | ||||||||
| 32 | 兴安杜鹃 | 杜鹃科 | Rhododendron dauricum | 叶类 | 171.3 | ||||
| 33 | 欧亚旋覆花 | 菊科 | Inula britannica | 花类 | 163.4 | ||||
| 34 | 暴马丁香 | 木犀科 | Syringa reticulate subsp. amurensis | 皮类 | 70.7 | ||||
| 35 | 艾 | 菊科 | Artemisia argyi | 叶类 | 34.9 | ||||
| 36 | 北乌头 | 毛茛科 | Aconitum kusnezoffii | 根及根茎类 | 26.3 | ||||
| 37 | 细叶百合 | 百合科 | Lilium pumilum | 根及根茎类 | 25.4 | ||||
| 序号 | 中文名称 | 科名 | 拉丁学名 | 入药部位 | 蕴藏量/kg | ||||
|---|---|---|---|---|---|---|---|---|---|
| 1 | 路边青 | 蔷薇科 | Geum aleppicum | 全草类 | 187531.5 | ||||
| 2 | 白屈菜 | 罂粟科 | Chelidonium majus | 全草类 | 127701.8 | ||||
| 3 | 龙芽草 | 蔷薇科 | Agrimonia pilosa | 全草类 | 46172.1 | ||||
| 4 | 穿龙薯蓣 | 薯蓣科 | Dioscorea nipponica | 根及根茎类 | 38277.9 | ||||
| 5 | 腺梗豨莶 | 菊科 | Siegesbeckia pubescens | 全草类 | 17694.3 | ||||
| 6 | 五味子 | 五味子科 | Schisandra chinensis | 果实及种子类 | 16076.5 | ||||
| 7 | 地榆 | 蔷薇科 |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 根及根茎类 | 13467.2 | ||||
| 8 | 蝙蝠葛 | 防己科 | Menispermum dauricum | 根及根茎类 | 10020.6 | ||||
| 9 | 东北铁线莲 | 毛茛科 | Clematis manshurica | 根及根茎类 | 8733.7 | ||||
| 10 | 益母草 | 唇形科 | Leonurus japonicus | 全草类 | 8556.8 | ||||
| 11 | 黄檗 | 芸香科 | Phellodendron amurense | 皮类 | 8300.2 | ||||
| 12 | 刺五加 | 五加科 |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 根及根茎类 | 8037.9 | ||||
| 13 | 芍药 | 芍药科 | Paeonia lactiflora | 根及根茎类 | 7940.7 | ||||
| 14 | 牛蒡 | 菊科 | Arctium lappa | 果实及种子类 | 7534.9 | ||||
| 15 | 玉竹 | 百合科 | Polygonatum odoratum | 根及根茎类 | 6287.6 | ||||
| 16 | 轮叶沙参 | 桔梗科 | Adenophora tetraphylla | 根及根茎类 | 6019.7 | ||||
| 17 | 鸭跖草 | 鸭跖草科 | Commelina communis | 全草类 | 4781.9 | ||||
| 18 | 蒲公英 | 菊科 | Taraxacum mongolicum | 全草类 | 3587.4 | ||||
| 19 | 白鲜 | 芸香科 | Dictamnus dasycarpus | 皮类 | 3513.0 | ||||
| 20 | 兴安升麻 | 毛茛科 | Cimicifuga dahurica | 根及根茎类 | 2998.2 | ||||
| 21 | 粗茎鳞毛蕨 | 鳞毛蕨科 |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 根及根茎类 | 2697.9 | ||||
| 22 | 刺儿菜 | 菊科 | Cirsium setosum | 全草类 | 1823.4 | ||||
| 23 | 薄荷 | 唇形科 | Mentha haplocalyx | 全草类 | 1649.3 | ||||
| 24 | 龙胆 | 龙胆科 | Gentiana scabra | 根及根茎类 | 1346.3 | ||||
| 25 | 车前 | 车前科 | Plantago asiatica | 果实及种子类 | 1193.9 | ||||
| 26 | 黄花蒿 | 菊科 | Artemisia annua | 全草类 | 727.4 | ||||
| 27 | 苍耳 | 菊科 | Xanthium sibiricum | 全草类 | 448.8 | ||||
| 28 | 紫菀 | 菊科 | Aster tataricus | 根及根茎类 | 402.9 | ||||
| 29 | 酸浆 | 茄科 | Physalis alkekengi | 全草类 | 373.2 | ||||
| 30 | 三花龙胆 | 龙胆科 | Gentiana triflora | 根及根茎类 | 352.7 | ||||
| 31 | 山楂 | 蔷薇科 | Crataegus pinnatifida | 果实及种子类 | 256.9 | ||||
| 叶类 | 114.9 | ||||||||
| 32 | 兴安杜鹃 | 杜鹃科 | Rhododendron dauricum | 叶类 | 171.3 | ||||
| 33 | 欧亚旋覆花 | 菊科 | Inula britannica | 花类 | 163.4 | ||||
| 34 | 暴马丁香 | 木犀科 | Syringa reticulate subsp. amurensis | 皮类 | 70.7 | ||||
| 35 | 艾 | 菊科 | Artemisia argyi | 叶类 | 34.9 | ||||
| 36 | 北乌头 | 毛茛科 | Aconitum kusnezoffii | 根及根茎类 | 26.3 | ||||
| 37 | 细叶百合 | 百合科 | Lilium pumilum | 根及根茎类 | 25.4 | ||||
| [1] | 黄璐琦, 陆建伟, 郭兰萍, 等.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与实施[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5):625-628. | 
| [2] | 管燕红, 张丽霞, 张忠廉, 等. 勐腊县中药资源调查研究[J]. 中药材, 2019, 42(9):2005-2012. | 
| [3] | 黄文静, 李耀, 乔帆帆, 等. 陕西乾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报告[J]. 生物资源, 2020, 42(2):188-193. | 
| [4] | 王良信, 刘娟, 黄文哲.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J].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1998(1):22-25. | 
| [5] | 卞勇. 申家店林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利用[J]. 北方园艺, 2002(6):33. | 
| [6] | 张爽, 潘伟, 卞思达, 等. 申家店林区野生木本植物种类调查及园林应用建议[J]. 现代化农业, 2014(12):27-28. | 
| [7] | 薛春梅, 郭普宇, 杨洪升, 等. 申家店林区不同环境中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27):116-118. | 
| [8] | 黄璐琦, 王永炎.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274. | 
| [9]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80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 
| [10] | 傅沛云. 东北植物检索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1-1006. | 
| [11] | 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51-422. | 
| [12] | 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77-1547. | 
| [13] | 马卫峰, 张小波, 郭兰萍, 等.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野生广布种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方法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8):1130-1133. | 
| [14] | 丁建, 夏燕莉.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5):453-454. | 
| [15] | 王宝川, 刘晨, 赖鑫, 等. 四川剑阁县药用植物资源及区系分析[J]. 中药材, 2020(4):836-841. | 
| [16] |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S4):1-139. | 
| [17] | 黄亚玲, 鲁志港, 何涛, 等. 渭河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3):100-108. | 
| [18] | 李峰, 于国民, 董相军, 等. 内蒙古桦木沟林场不同地貌野生花卉资源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2):26-30. | 
| [19] | 周以良. 中国东北植被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9. | 
| [20] | 于爽, 曲秀春, 张永乐, 等. 黑龙江省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23(2):42-48. | 
| [21] | 曲秀春, 刘祥君, 于爽. 黑龙江省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植物研究, 2006(2):124-130. | 
| [22] | 吴征镒.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椽[J]. 科学通报, 1965, 16(1):25-33. | 
| [23] | 王荷生.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J]. 地理学报, 1979(3):224-237. doi: 10.11821/xb197903004 | 
| [24] | 戚淑威, 杨少华, 汤王外, 等. 永胜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28-34. | 
| [1] | 张炜, 杨居东, 谭龙, 郭盛磊, 孙阎. 双鸭山市岭东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77-85. | 
| [2] | 梁婕, 王辉, 睢宁. 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早期抽薹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90-95. | 
| [3] | 陈芳玲, 樊娅萍, 贺苗苗, 王倡宪. 丛枝菌根真菌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2): 55-60. | 
| [4] | 王占斌, 周暄, 马鑫博, 王靖琳.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75-81. | 
| [5] | 李维蛟, 任可, 浦仕彪. 栽培三七内生真菌优势种群分离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8): 102-108. | 
| [6] | 宋记明, 张林辉, 刘光华, 胡玉宝, 徐江东, 熊贤坤, 和建华, 沈绍斌, 方丽明, 易怀锋, 和剑琴, 肖明昆.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6): 65-73. | 
| [7] | 范永芳, 徐硕, 张昭, 于晶, 魏雪苹, 贺利宏. 雌雄同株黄檗有性繁殖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5): 26-32. | 
| [8] | 戚淑威,杨少华,汤王外,杨丽云,侯志江,陈翠. 永胜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 28-34. | 
| [9] | 张志鹏,王晓玥,黄少雄,张 昭. 植物功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0): 25-29. | 
| [10] | 李丹丹,蒋 玮,秦 岭,胡 俊,田晔林. 北京常见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6): 105-109. | 
| [11] | 黄秀珍,邹秀红. 福建泉州具有清热功效的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的调查与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9): 104-112. | 
| [12] | 刘慧慧,赵昶灵,丁 灿,卢 红. 药用植物填料减轻卷烟危害机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8): 270-279. | 
| [13] | 吴菲. 华北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9): 126-134. | 
| [14] | 杨 辉,李 猛,王 平,孙吉康,代明龙. 蚬壳花椒资源繁育与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0): 153-157. | 
| [15] | 孔四新 崔旭盛 李海奎. 药用植物太空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6): 273-278.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