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33): 34-41.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76
李明1,2(), 梁永书1, 张聪2, 屈会娟2, 刘敏悦1, 黄丹1, 杨舒雅1, 彭梅芳2(
)
收稿日期:
2023-12-25
修回日期:
2024-04-15
出版日期:
2024-11-25
发布日期:
2024-11-2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李明,男,1981年生,重庆黔江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甘薯源库关系和野生资源利用研究。通信地址: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el:023-65911729,E-mail:lmww1981@cqnu.edu.cn。
基金资助:
LI Ming1,2(), LIANG Yongshu1, ZHANG Cong2, QU Huijuan2, LIU Minyue1, HUANG Dan1, YANG Shuya1, PENG Meifang2(
)
Received:
2023-12-25
Revised:
2024-04-15
Published:
2024-11-25
Online:
2024-11-23
摘要:
甘薯根系功能分离技术(RFSD)是通过特殊栽培模式使甘薯养分吸收根和贮藏根在空间和功能上发生分离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通过此技术不仅可实现在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情况下观测块根发育,还可在同一遗传背景下开展光合运输效率研究,是开展甘薯源库关系研究和培育空中甘薯的关键技术。本文归纳了“源”“流”“库”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回顾了甘薯RFSD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目前发展的几种RFSD的原理、演进过程、特点及优长,分析了RFSD在甘薯源库关系和空中甘薯研究中的应用。提出RFSD可作为研究甘薯“源”“流”“库”互作关系的重要手段,今后可利用其优势,在同一遗传背景下开展源库关系和理想株型研究;改进和完善RFSD系统,为设施条件下实现空气中稳定结薯创造可能。RFSD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可为甘薯新品种特别是高光效短蔓高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为设施栽培及品质精细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李明, 梁永书, 张聪, 屈会娟, 刘敏悦, 黄丹, 杨舒雅, 彭梅芳. 根系功能分离技术在甘薯源库关系研究中的演进及其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34-41.
LI Ming, LIANG Yongshu, ZHANG Cong, QU Huijuan, LIU Minyue, HUANG Dan, YANG Shuya, PENG Meifang. Root-function Spatial Division in Sweetpotato Source-sink Relationship: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33): 34-41.
[1] |
马代夫, 刘庆昌, 张立明. 中国甘薯[M]. 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2] |
|
[3] |
|
[4] |
程瑞峰. 水培甘薯连续生产系统构建及根系功能分离机理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5] |
|
[6] |
|
[7] |
doi: 10.3389/fpls.2017.00989 pmid: 28642783 |
[8] |
杜祥备, 王家宝, 刘小平, 等. 减氮运筹对甘薯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1253-1260.
|
[9] |
|
[10] |
doi: 10.1073/pnas.261417298 pmid: 11724961 |
[11] |
|
[12] |
doi: 10.1186/s12870-019-1708-z pmid: 30935381 |
[13] |
pmid: 27847508 |
[14] |
王庆美, 张立明, 王振林. 甘薯内源激素变化与块根形成膨大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2414-2420.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doi: 10.1105/tpc.19.00641 pmid: 32034034 |
[20] |
|
[21] |
|
[22] |
李明, 傅玉凡, 王大一, 等. 不同肉色甘薯交互嫁接后块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2):462-468.
|
[23] |
李明, 傅玉凡, 王大一, 等. 不同肉色甘薯交互嫁接后块根干物质积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5):1418-1423.
|
[24] |
纵瑞收. 甘薯库源关系及其遗传研究初报[J]. 种子, 1994(4):7-10.
|
[25] |
|
[26] |
doi: 10.1016/j.plantsci.2011.06.001 pmid: 21763538 |
[27] |
|
[28] |
李岩, 王海燕, 张义正. 甘薯蔗糖转运蛋白IbSUT1x在酵母细胞中的定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 16(6):798-802.
|
[29] |
|
[30] |
|
[31] |
doi: 10.1186/s12870-020-02382-8 pmid: 32293270 |
[32] |
doi: 10.1104/pp.110.153023 pmid: 20200065 |
[33] |
pmid: 15377224 |
[34] |
doi: 10.1104/pp.108.129049 pmid: 19126697 |
[35] |
|
[36] |
|
[37] |
pmid: 11537388 |
[38] |
pmid: 11537058 |
[39] |
pmid: 11540193 |
[40] |
|
[41] |
|
[42] |
|
[43]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甘薯吸收根-块根功能分离栽培方法[P].中国:CN200710122589.2, 2010-06-09.
|
[44]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一种实现块根植物根系功能分离的栽培方法[P].中国,ZL201010136704.3, 2012-01-04.
|
[45] |
|
[46]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西南大学. 同一压蔓处多品系/种甘薯结薯的空中甘薯培育方法[P].中国,ZL201910094367.7, 2021-01-26.
|
[47] |
|
[48] |
|
[49] |
|
[50] |
李明, 蒲志刚, 谭文芳, 等. 空中甘薯嫁接栽培系统结薯关键期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28(6):2475-2478.
|
[51] |
doi: 10.1126/science.1170397 pmid: 19407205 |
[52] |
doi: 10.1111/nph.15025 pmid: 29418002 |
[1] | 陈晶伟, 马居奎, 高方园, 张成玲, 杨冬静, 唐伟, 谢逸萍, 孙厚俊. 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对甘薯薯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8-13. |
[2] | 郎涛, 杨飞洋, 蒲志刚, 张聪, 李明, 余马, 屈会娟, 伍竞宇, 张璐, 刁杜, 冯俊彦.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甘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94-102. |
[3] | 张新新, 黄雍, 陈景益, 邹宏达, 罗忠霞, 王章英, 黄立飞. 甘薯疮痂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产孢方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112-119. |
[4] | 毛思帅, 裴志超, 李仁崑, 孙丹, 曹跃, 杨立国. 茎段和穴盘大小对北方叶用甘薯越冬育苗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45-51. |
[5] | 聂森. 木麻黄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的塑性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 34-41. |
[6] | 陈伊航, 唐朝臣, 张荣, 姚祝芳, 金晶炜, 王章英. 132份甘薯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22-30. |
[7] | 林海忠, 张敏荣, 林飞荣, 余继华. 甘薯扦插期防治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114-119. |
[8] | 田昌庚, 刘尚刚, 陈路路, 孙哲, 秦华伟. 栽插方式对2种类型甘薯茎叶生长、块根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1): 9-13. |
[9] | 刘克星, 颜仕闻, 崔栋, 周龙昊, 徐冰洁, 史春余, 孔祥玉, 李丛, 柳洪鹃. 激素配比对甘薯组织培养及试管苗移栽后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0): 12-16. |
[10] | 陈新亮, 陈景益, 罗忠霞, 王章英, 房伯平, 王小斌, 黄立飞. 2株甘薯强致病力镰刀菌的室内药剂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106-111. |
[11] | 张小红. 高光效、耐弱光甘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1-6. |
[12] | 王世鑫, 唐朝臣, 罗梅, 陈景益, 邹宏达, 董章勇, 黄立飞. 甘薯病虫害的研究特征与趋势述评[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5): 134-143. |
[13] | 钟玉扬, 崔纪超, 余金姜, 武小霞, 洪鼎剀, 郑建扬. 基于“3414”试验的红心甘薯新品种‘莆薯17’优化施肥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4): 9-15. |
[14] | 唐洪杰. 复合肥不同方式配施纳米碳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38-43. |
[15] | 左红娟, 曹辉, 黄松波, 张利鹏, 王伟, 张晓申. 不同药剂对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2): 145-14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