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植石灿, 李育军, 何潮安, 等. 食叶草蔬菜的高产优质种植及加工研究[J]. 长江蔬菜, 2020(4):52-56.
|
[2] |
柏绿山, 杨秀丽. 食叶草(蛋白草)拓展粮食新资源战略意义[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9):53,55.
|
[3] |
柏绿山, 杨秀丽. 食叶草的研究与开发[J]. 中国果菜, 2018, 38(9):37-40.
|
[4] |
袁雨菲, 李研东, 叶超, 等. 食叶草在畜牧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今日畜牧兽医, 2021, 37(9):69-70.
|
[5] |
河南颐和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食叶草饲料无抗养殖新技术[P]. 中国专利:CN202210875932.5,2022-09-20.
|
[6] |
江苏函夏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用鸡粪与食叶草混合为饲料饲养黑水虻商品幼虫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202111208836.7,2022-01-14.
|
[7] |
禹城保立康生物饲料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提高母猪泌乳性能的食叶草发酵液体饲料的制作方法[P]. 中国专利:CN202311184683.6,2023-12-12.
|
[8] |
陈桂娟. 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南瓜叶[J]. 科学养鱼, 1987(2):21.
|
[9] |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
[10] |
赵宗蕃, 牛锋. 杂交酸模K-1的耐盐性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5(3):56-61.
|
[11] |
WEN Y D, JUAN L Y, LU W N, et al. Application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of yba3 and yba4 of Buchnera aphidicola for the region encode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phids[J]. 台灣昆蟲, 2008, 28(2):123-131.
|
[12] |
闫航航. 酸模蚜和紫藤蚜的比较生物学研究[D]. 济南: 山东农业大学, 2022.
|
[13] |
李超. 六斑月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
[14] |
李盼, 朱津贤, 莫小娜, 等. 六斑月瓢虫对普通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38(1):140-14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5.014
|
[15] |
周军辉, 徐腾, 李鹏雷, 等. 基于两性生命表评价取食柑橘木虱对六斑月瓢虫和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种群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49(2):629-636.
|
[16] |
潘天遵, 金宝, 冯玉涛, 等. 科尔沁左翼中旗苏打盐碱地食叶草栽培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21, 37(12):53-54.
|
[17] |
王健君, 王伟, 赵丽娜, 等.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J]. 农村实用技术, 2021(4):87-88.
|
[18] |
陈文胜, 崔志新, 刘丽屏, 等.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六斑月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8, 47(12):1445-1446,1450.
|
[19] |
王进军, 赵志模, 李隆术. 嗜卷书虱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83-85.
|
[20] |
唐良德, 李飞, 赵海燕, 等. 六斑月瓢虫取食不同猎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特性[J]. 生态学报, 2017, 37(17):5765-5770.
|
[21] |
文振祥. 蚕豆蚜虫种群动态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J]. 北方园艺, 2010(10):195-196.
|
[22] |
孙英, 胡昌雄, 吴道慧, 等. 南方小花蝽和黄蓟马的种群动态及捕食功能反应[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37(3):451-458.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1.01.021
|
[23] |
夏莹莹, 李学军, 郑国. 双七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2013(3):31-33.
|
[24] |
HUANG Y B, CHI H. The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 with an offspring sex ratio dependent on female age[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011, 60(4):337-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