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19): 103-109.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8
郭梦凡1(), 王冲1, 曲明山2, 刘磊3, 聂青2, 庄明浩1, 李婷2(
)
收稿日期:
2025-01-03
修回日期:
2025-05-21
出版日期:
2025-07-05
发布日期:
2025-07-1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郭梦凡,女,2001年出生,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复耕土壤改良及大田作物种植。通信地址: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E-mail:3267005164@qq.com。
基金资助:
GUO Mengfan1(), WANG Chong1, QU Mingshan2, LIU Lei3, NIE Qing2, ZHUANG Minghao1, LI Ting2(
)
Received:
2025-01-03
Revised:
2025-05-21
Published:
2025-07-05
Online:
2025-07-10
摘要:
土地复耕能增加耕地面积,为粮食安全提供生产基础,同时能减少非农业用地对耕地资源的占用,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相比于常年耕种的土壤,复耕土壤肥力低、物理结构差、微生态环境恶劣,需要通过后续土壤改良技术以及培肥技术来提升复耕土壤质量。通过对有关复耕土壤改良和培肥技术的归纳,探讨复耕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现状,指出目前中国复耕土壤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复耕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复耕土壤的改良应该依据不同土壤条件具体分析,建筑土地、林地、经济作物用地等要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方法,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养分。复耕土壤改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技术,目前多采用联合改良技术。复耕地可以通过培肥调节土壤养分状况、改善土壤条件,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主要途径包括添加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进行配方施肥、农艺措施培肥等。为进一步促进复耕土壤的合理利用,明确复耕土壤的改良和培肥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构建复耕土壤的保育技术体系,对复耕土壤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治理;建立复耕土壤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复耕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郭梦凡, 王冲, 曲明山, 刘磊, 聂青, 庄明浩, 李婷. 复耕土壤改良与培肥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103-109.
GUO Mengfan, WANG Chong, QU Mingshan, LIU Lei, NIE Qing, ZHUANG Minghao, LI T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Soil Improvement and Fertilization for Recultivation[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19): 103-109.
[1] |
宫卫东. 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 29(S2):70-71.
|
[2] |
|
[3] |
杨子江, 杨国和, 蔡春梦. 仿野生青钱柳丰产技术开发[J]. 绿色科技, 2020(3):83-87.
|
[4] |
|
[5] |
孔令冉, 董雯昕, 杨天一, 等. 腐植酸在改良和培肥土壤中的作用[J]. 腐植酸, 2019(1):7-12.
|
[6] |
黎祖交. 建议从国家层面推动杂交构树生态养殖产业大发展——从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想到的[J]. 绿色中国, 2024(5):8-17.
|
[7] |
李昕遥. 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现代农业研究, 2023, 29(10):22-28.
|
[8] |
李娜, 田云龙, 张蕾, 等. 中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与技术研究[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5, 42(1):1-10.
|
[9] |
杨朝磊, 李灿锋, 田瑜峰, 等. 云南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矿产勘查, 2020, 11(12):2573-2591.
|
[10] |
钱莉, 张韬. 基于审计视角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优化路径研究——以C市为例[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 41(2):79-85.
|
[11] |
谢治菊, 庄婷, 吴一鸣. “稻虾共作”助推撂荒地复耕增值的经验与建议[J]. 农村工作通讯, 2024(7):55-56.
|
[12] |
张古文, 孙丽霞. 盐碱地里种出致富“金豆子”——菜用大豆“浙农6号”复耕及盐碱地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示范应用[J]. 今日科技, 2024(7):54-55.
|
[13] |
沙县:撂荒耕地、山垅田复耕复垦种粮有序推进[J]. 福建稻麦科技, 2024, 42(1):40.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冯治凤, 刘斌. 原位化根治技术对景电灌区盐碱地土壤酶活性和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J]. 南方农机, 2024, 55(4):52-55.
|
[19] |
姚毓春, 杨玉前. 东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困境及路径[J]. 学习与探索, 2024(2):90-97.
|
[20] |
李廷强, 郝点. 我国耕地“非粮化”现状及其复耕培肥技术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6):1703-171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6.013 |
[21] |
陈浮, 华子宜, 马静, 等. 耕地“非粮化”对土壤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徐州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 资源科学, 2023, 45(11):2210-2221.
doi: 10.18402/resci.2023.11.09 |
[22] |
|
[23] |
刘洋. 流转农地中的“两非”问题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8.
|
[24] |
张韶阳, 樊丹丹, 孔维栋. 增温对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固碳功能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24, 43(6):1817-1823.
|
[25] |
田景, 张美玲, 王晨, 等. 基于DAYCENT模型的甘南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模拟及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24, 44(6):384-394.
|
[26] |
童永尚, 张春平, 董全民, 等. 氮素形态对高寒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分配及优势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24, 43(6):1655-1663.
|
[27] |
陈保冬, 付伟, 伍松林, 等. 菌根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48(1):1-20.
doi: 10.17521/cjpe.2023.0075 |
[28] |
王凯, 孙星星, 秦光蔚, 等. 我国土壤改良修复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20):40-48.
|
[29] |
刘庚炜, 高雅琪, 邵泽璇, 等. 土壤盐渍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1):99-107.
|
[30] |
莫爱, 周耀治, 杨建军. 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地球环境学报, 2014, 5(4):292-300.
|
[31] |
张鸿龄, 孙丽娜, 孙铁珩, 等.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基质改良与植被重建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2):460-467.
|
[32] |
李成玉, 程思贤, 马海彬, 等. 豫南砂姜黑土水浇地不同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4):74-81.
|
[33] |
李泽霞, 陈爱华, 董彦丽. 灌溉方式对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节水灌溉, 2022(3):61-66.
|
[34] |
邹彤, 林强, 陈志琴, 等. 土壤重金属无机钝化剂及其有机改良化钝化剂对稻田镉钝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24, 44(5):435-445.
|
[35] |
|
[36] |
徐继隆. 石灰、生物炭对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及环境经济评价[D]. 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 2022.
|
[37] |
张婷, 石爱丽, 任杰, 等. 粉煤灰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3(20):127-130.
|
[38] |
杨艳征, 张银鸽, 李畅, 等. 微碱性土壤施用烟秆生物炭与磷酸盐降低小麦籽粒镉积累[J]. 环境科学, 2022, 43(12):5769-5777.
|
[39] |
李建承, 王奉军, 柴宗越, 等. 兰州新区土壤盐碱化治理与生态保护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2):13-15.
|
[40] |
左静. 生物质炭对污染土壤水稻、小麦籽粒镉、铅吸收的影响[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41] |
黄萍, 张武. 不同有机肥施用对西蓝花营养价值及土壤改良的影响[J]. 现代农业研究, 2024, 30(1):63-67.
|
[42] |
厉桂香, 于田利, 牛超然, 等.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堆肥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园艺, 2023, 46(24):120-122.
|
[43] |
秦文淑, 王莉, 田甜, 等. 有机肥结构特征对污染土壤Cd形态的影响[J]. 四川环境, 2014, 33(4):24-28.
|
[44] |
|
[45] |
孟磊, 霍汉鑫, 李昊, 等. 土壤改良剂对废弃离子型稀土矿酸性沙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0, 72(6):93-96.
|
[46] |
张晓. 基于铁改性生物炭的复合材料对硫化铜矿酸性土壤特性及金属离子固定机理研究[D]. 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 2024.
|
[47] |
王旭东, 任雪冰, 汤舒, 等. 污泥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 25(6):165-173.
|
[48] |
曹子璇.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 41(9):131-133.
|
[49] |
李慧文, 向华. 微生物功能菌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9):66-68.
|
[50] |
裴佳楠.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研究[J]. 工业微生物, 2024, 54(1):54-56.
|
[51] |
|
[52] |
林晓燕, 梁鹏, 熊云武, 等. 景观植物结合改良剂修复盐和锌锰复合污染土壤[J]. 环境工程, 2020, 38(2):140-146.
|
[53] |
黄河, 张超兰, 周永信, 等. 芘污染土壤的根瘤菌-植物修复效应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7):1466-1472.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9.07.021 |
[54] |
高宪雯. 微生物—植物在石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
[55] |
胡安然. 不同植物-改良剂协同修复对干旱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3.
|
[56] |
汤宗光. 蚯蚓在我国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现代农村科技, 2023(6):95-96.
|
[57] |
郭富强, 潘磊, 戴家生. 土壤镉(Cd)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J]. 浙江国土资源, 2021(S1):1-5.
|
[58] |
|
[59] |
雒军. 减氮配施有机肥/凹凸棒石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兰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2.
|
[60] |
张嫒嫒. 有机肥施用37年后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效应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
|
[61] |
|
[62] |
赵峻锋. 马铃薯田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3.
|
[63] |
乔丙颖, 胥婷婷, 张洋, 等. 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青稞产量、养分利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41(5):1062-1070.
|
[64] |
|
[65] |
于菲.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4.
|
[66] |
|
[67] |
邱诗春, 周静, 卿晨, 等. 有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净光合速率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22):107-113.
|
[68] |
胡岚, 梁波, 陈云峰, 等.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橘园土壤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9(1):80-87.
|
[69] |
刘梦圆. 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3.
|
[70] |
朱娜. 番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探讨[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5.
|
[71] |
赵颖. 韩城市设施蔬菜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
|
[72] |
陈艳芬. 榆林市马铃薯和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3] |
|
[74] |
贾雪岚. 蔬菜施用微肥关键技术[J]. 河南农业, 2024(5):24-25.
|
[75] |
王秀俊, 曹秀芝. 旱直播水稻苗期生长异常的原因及对策[J]. 农技服务, 2009, 26(9):33.
|
[76] |
|
[77] |
孙丹阳. 微肥长期应用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价[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
|
[78] |
|
[79] |
李丽霞. 微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80] |
周国勤, 申冠宇, 陈真真, 等. 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J]. 农学学报, 2023, 13(1):11-1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8 |
[81] |
刘春奎. 钼锌配施对冬小麦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82] |
田贵荣. 农机农艺结合对提高小麦机播质量的影响[J]. 南方农机, 2024, 55(7):63-65.
|
[83] |
申丽霞, 孙雪岚.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实施成效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23(9):201-204.
|
[84] |
罗优, 韩天华, 蒋朝臣,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52(7):68-71.
|
[85] |
于淑慧, 朱国梁, 牟小翎, 等. 花生与绿肥轮作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74-7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40 |
[86] |
|
[87] |
胡永恒. 园林废弃物堆肥在设施蔬菜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3.
|
[1] | 宋凯, 高宇, 左雨田, 刘杨. 生物炭改良模式下农田土壤总有机碳的Meta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25-131. |
[2] | 汪峰, 朱诗君, 应虹, 柴伟纲, 戴瑶璐, 袁晴, 金树权. 有机改良剂配合适度深耕对丘陵复垦稻田生产力提升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91-98. |
[3] | 吴素霞, 赵鹏, 范海荣, 宋士涛, 陈丽娜, 靳常敏, 崔悦. 生物有机肥对谷子生长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9-24. |
[4] | 唐朝臣, 陈迪文, 周文灵, 杨义伶, 敖俊华, 王章英, 黄振瑞. 水热裂解产物复配液体肥对甘薯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39-49. |
[5] | 王丽丽, 朱诗君, 卢晓红, 金树权. 木霉菌W1生物有机肥对滨海番茄种植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00-106. |
[6] | 冯志珍, 颜宏, 陈妮, 申东虎, 苏海艳, 张迎军. 临潼不同树龄石榴园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109-117. |
[7] | 秦华伟, 陈路路, 田昌庚, 刘尚刚, 张文, 孙哲. 不同有机肥对紫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60-64. |
[8] | 边巴卓玛, 宋国英, 刘国一.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磷肥对春青稞干物质、养分积累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69-76. |
[9] | 余垚颖, 张蕾, 刘勇, 黄小琴, 何佶弦, 王栋, 张启莉, 顾会战. 酸性物质对微碱性土壤pH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0-18. |
[10] | 张楠, 潘雪, 刘杰, 于洪久, 张博, 杜海伦, 刘沣漫, 郝帅. 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增施菌渣的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49-55. |
[11] | 李健鹏, 张丛志, 潘慧, 马学伟, 赵占辉. 天然腐殖质材料型土壤改良剂在新垦耕地改良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63-68. |
[12] | 陈海龙, 陈朝辉, 魏廷邦. 氮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机理[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7-16. |
[13] | 苏明, 刘萍涛, 洪自强, 李翻过, 孙怡欣, 刘祥婷, 杨涓, 康建宏. 盐碱地有机肥与微生物菌肥复配施用对有机枸杞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87-94. |
[14] | 于丽萍, 王丽君, 梁孟菊, 王璐, 孙金阳, 张俊鹏, 侯翔皓. 基施有机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8-16. |
[15] | 牛源丰, 熊茜, 林云红, 康前真, 刘正万, 吴昱聪, 周桂夙. 配施土壤改良剂对烤烟田间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45-5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