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Vol. 38 ›› Issue (23): 156-16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04
所属专题: 油料作物
• 三农研究 • 上一篇
        
               		郭文1( ), 代希茜1, 莫楠1, 张应青1, 余晨1, 田江1, 耿智德2, 李露1(
), 代希茜1, 莫楠1, 张应青1, 余晨1, 田江1, 耿智德2, 李露1( )
)
                  
        
        
        
        
    
        
               		GUO Wen1( ), DAI Xixi1, MO Nan1, ZHANG Yingqing1, YU Chen1, TIAN Jiang1, GENG Zhide2, LI Lu1(
), DAI Xixi1, MO Nan1, ZHANG Yingqing1, YU Chen1, TIAN Jiang1, GENG Zhide2, LI Lu1( )
)
			  
			
			
			
                
        
    
摘要: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豆科研工作,本研究对1996—2019年间东盟国家大豆种植规模和2010—2019年间东盟国家的大豆、豆油、豆粕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东盟十国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未种植大豆,因此本研究中的东盟国家指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7个东盟国家(以下简称“东盟七国”)。东盟七国的大豆总收获面积、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但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大豆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总体上升),东盟七国的大豆平均单产总体提高。2010—2019年间,东盟七国大豆、豆油和豆粕的进出口贸易额都在大幅增长,但均呈贸易逆差;其中豆粕进口贸易额占比最大、进口依赖度高。东盟七国的进口大豆和豆粕来源国主要是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大豆是东盟七国的主要出口类型,且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欧盟、中国和日韩等地区。东盟七国大豆、豆油、豆粕自中国进口贸易额均下降,出口中国的大豆和豆油贸易额均上升,但几无豆粕出口。建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力量和品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东盟七国的科研技术合作与投入,开展秋大豆科技联合攻关,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示范和替代种植。本研究对维护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多元化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