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6): 107-114.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52
王志刚1(), 韩雪2, 刘运平1, 李伟1, 宋潇1, 郭立月3(
)
收稿日期:
2023-03-24
修回日期:
2023-07-12
出版日期:
2024-02-22
发布日期:
2024-02-2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王志刚,男,1982年出生,河北怀来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通信地址:100095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大北农国际创新园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el:010-82856450,E-mail:272573096@qq.com。
基金资助:
WANG Zhigang1(), HAN Xue2, LIU Yunping1, LI Wei1, SONG Xiao1, GUO Liyue3(
)
Received:
2023-03-24
Revised:
2023-07-12
Published-:
2024-02-22
Online:
2024-02-22
摘要:
通过分析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浓度及淋溶的影响,为指导农业废弃物利用和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CK)、常规施氮(CON)、优化施氮(OPT)和秸秆+沼液还田(SMB),通过测定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总磷淋溶,探讨秸秆和沼液还田后土壤氮磷浓度变化和淋溶特征。结果表明:SMB处理产量分别达到CON和OPT处理的99.6%和95.4%,氮、磷吸收量分别达到84.9%、78.4%和85.7%、82.4%,但是氮磷农学效率比CON和OPT处理提高了13%。SMB处理土壤硝态氮浓度和淋溶量分别比施氮处理降低43%和77.3%,表观淋失系数仅4.83%,硝态氮残留量仅为施氮处理的28.9%。SMB处理总磷平均淋溶量为0.045 kg/hm2,土壤无机磷浓度为常规施磷量80.7%,80%无机磷转化为Fe-P和Ca-P,同时SMB处理活性有机磷占比为55.8%显著高于常规施磷34.2%,说明沼液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综上所述,沼液和秸秆还田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王志刚, 韩雪, 刘运平, 李伟, 宋潇, 郭立月. 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107-114.
WANG Zhigang, HAN Xue, LIU Yunping, LI Wei, SONG Xiao, GUO Liyue. Effects of Biogas Slurry and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eaching[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6): 107-114.
施肥 处理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
N | P2O5 | K2O | N | P2O5 | K2O | ||
CK | 0 | 0 | 0 | 0 | 0 | 0 | |
CON | 300 | 90 | 90 | 330 | 75 | 75 | |
OPT | 225 | 90 | 90 | 240 | 75 | 75 | |
SMB | 92 | 26.5 | 118 | 175 | 60 | 227 |
施肥 处理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
N | P2O5 | K2O | N | P2O5 | K2O | ||
CK | 0 | 0 | 0 | 0 | 0 | 0 | |
CON | 300 | 90 | 90 | 330 | 75 | 75 | |
OPT | 225 | 90 | 90 | 240 | 75 | 75 | |
SMB | 92 | 26.5 | 118 | 175 | 60 | 227 |
时间 | 作物体系 | pH | 化学需氧量/(mg/L) | 总氮/(mg/L) | 氨氮/(mg/L) | 总磷/(mg/L) | 总钾/(mg/L) |
---|---|---|---|---|---|---|---|
2020年 | 玉米 | 7.13 | 635 | 82.2 | 57.9 | 46.2 | 82 |
小麦 | 7.09 | 672 | 103 | 65.7 | 51.3 | 72 | |
2021年 | 玉米 | 7.15 | 703 | 98 | 60.3 | 47.4 | 107 |
小麦 | 7.14 | 681 | 85 | 56.6 | 48.3 | 94 | |
平均 | 7.13 | 673 | 92.1 | 60.1 | 48.3 | 88.8 |
时间 | 作物体系 | pH | 化学需氧量/(mg/L) | 总氮/(mg/L) | 氨氮/(mg/L) | 总磷/(mg/L) | 总钾/(mg/L) |
---|---|---|---|---|---|---|---|
2020年 | 玉米 | 7.13 | 635 | 82.2 | 57.9 | 46.2 | 82 |
小麦 | 7.09 | 672 | 103 | 65.7 | 51.3 | 72 | |
2021年 | 玉米 | 7.15 | 703 | 98 | 60.3 | 47.4 | 107 |
小麦 | 7.14 | 681 | 85 | 56.6 | 48.3 | 94 | |
平均 | 7.13 | 673 | 92.1 | 60.1 | 48.3 | 88.8 |
时间 | 秸秆类型 | 含碳量/% |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 总氮/(g/kg) | 总磷/(g/kg) | 总钾/(g/kg) |
---|---|---|---|---|---|---|
2020年 | 玉米 | 66.5 | 21.6 | 7.3 | 0.36 | 0.15 |
小麦 | 48.2 | 23.5 | 6.9 | 0.35 | 0.17 | |
2021年 | 玉米 | 63.8 | 22.8 | 7.5 | 0.37 | 0.16 |
小麦 | 47.5 | 24.7 | 7.1 | 0.38 | 0.17 |
时间 | 秸秆类型 | 含碳量/% |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 总氮/(g/kg) | 总磷/(g/kg) | 总钾/(g/kg) |
---|---|---|---|---|---|---|
2020年 | 玉米 | 66.5 | 21.6 | 7.3 | 0.36 | 0.15 |
小麦 | 48.2 | 23.5 | 6.9 | 0.35 | 0.17 | |
2021年 | 玉米 | 63.8 | 22.8 | 7.5 | 0.37 | 0.16 |
小麦 | 47.5 | 24.7 | 7.1 | 0.38 | 0.17 |
处理 | 作物生产力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CK | 3123±365c | 4032±576c | 3281±342c | 3981±637c | |
CON | 6875±458b | 8753±823b | 7023±486b | 9135±785b | |
OPT | 7123±612a | 9461±587a | 7285±579a | 9342±674a | |
SMB | 6747±513b | 8962±653b | 6943±525b | 9015±548b |
处理 | 作物生产力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CK | 3123±365c | 4032±576c | 3281±342c | 3981±637c | |
CON | 6875±458b | 8753±823b | 7023±486b | 9135±785b | |
OPT | 7123±612a | 9461±587a | 7285±579a | 9342±674a | |
SMB | 6747±513b | 8962±653b | 6943±525b | 9015±548b |
处理 | 氮吸收量 | 磷吸收量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CK | 82.3d | 115.4c | 78.3d | 109.5c | 25.6c | 34.5c | 23.2c | 33.6c | |||
CON | 134.6b | 195.3a | 128.7b | 187.8a | 37.9a | 62.3a | 35.4a | 59.8a | |||
OPT | 152.8a | 203.1a | 147.8a | 196.2a | 38.6a | 65.4a | 36.9a | 62.2a | |||
SMB | 113.5c | 165.8b | 111.2c | 158.4b | 31.5b | 52.8b | 29.8b | 53.3b |
处理 | 氮吸收量 | 磷吸收量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CK | 82.3d | 115.4c | 78.3d | 109.5c | 25.6c | 34.5c | 23.2c | 33.6c | |||
CON | 134.6b | 195.3a | 128.7b | 187.8a | 37.9a | 62.3a | 35.4a | 59.8a | |||
OPT | 152.8a | 203.1a | 147.8a | 196.2a | 38.6a | 65.4a | 36.9a | 62.2a | |||
SMB | 113.5c | 165.8b | 111.2c | 158.4b | 31.5b | 52.8b | 29.8b | 53.3b |
处理 | 氮素农学效率 | 磷素农学效率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CK | — | — | — | — | — | — | — | — | |||
CON | 12.5c | 14.3c | 12.5c | 15.6c | 41.7b | 62.9c | 41.6b | 68.7b | |||
OPT | 17.8b | 22.6b | 17.8b | 22.3b | 44.4b | 72.4b | 44.5b | 71.5b | |||
SMB | 39.4a | 28.1a | 39.8a | 28.8a | 136.8a | 82.2a | 138.3a | 83.9a |
处理 | 氮素农学效率 | 磷素农学效率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冬小麦 | 夏玉米 | ||||
CK | — | — | — | — | — | — | — | — | |||
CON | 12.5c | 14.3c | 12.5c | 15.6c | 41.7b | 62.9c | 41.6b | 68.7b | |||
OPT | 17.8b | 22.6b | 17.8b | 22.3b | 44.4b | 72.4b | 44.5b | 71.5b | |||
SMB | 39.4a | 28.1a | 39.8a | 28.8a | 136.8a | 82.2a | 138.3a | 83.9a |
时间 | 淋溶量/(kg/hm2) | 表观淋失系数/% | |||||||
---|---|---|---|---|---|---|---|---|---|
CK | CON | OPT | SMB | CK | CON | OPT | SMB | ||
第一年 | 10.4±1.2c | 76.8±5.7a | 41.3±4.3b | 12.6±2.5c | — | 12.2±0.8a | 8.9±0.4b | 4.7±0.3c | |
第二年 | 9.4±1.3c | 69.6±4.8a | 39.3±3.9b | 13.2±2.2c | — | 11.1±0.7a | 8.4±0.3b | 5.0±0.2c | |
平均 | 9.9 | 73.2 | 40.2 | 12.9 | — | 11.7 | 8.7 | 4.8 |
时间 | 淋溶量/(kg/hm2) | 表观淋失系数/% | |||||||
---|---|---|---|---|---|---|---|---|---|
CK | CON | OPT | SMB | CK | CON | OPT | SMB | ||
第一年 | 10.4±1.2c | 76.8±5.7a | 41.3±4.3b | 12.6±2.5c | — | 12.2±0.8a | 8.9±0.4b | 4.7±0.3c | |
第二年 | 9.4±1.3c | 69.6±4.8a | 39.3±3.9b | 13.2±2.2c | — | 11.1±0.7a | 8.4±0.3b | 5.0±0.2c | |
平均 | 9.9 | 73.2 | 40.2 | 12.9 | — | 11.7 | 8.7 | 4.8 |
处理 | 总磷浓度/(mg/L) | 总磷淋溶量/(kg/hm2)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CK | 0.04±0.02c | 0.03±0.02c | 0.04±0.01c | 0.02±0.01c | |
CON | 0.13±0.04a | 0.10±0.03a | 0.12±0.03a | 0.07±0.03a | |
OPT | 0.10±0.03b | 0.11±0.04a | 0.08±0.03b | 0.06±0.02a | |
SMB | 0.05±0.02c | 0.06±0.02b | 0.05±0.02c | 0.04±0.02b |
处理 | 总磷浓度/(mg/L) | 总磷淋溶量/(kg/hm2) |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一年 | 第二年 | ||
CK | 0.04±0.02c | 0.03±0.02c | 0.04±0.01c | 0.02±0.01c | |
CON | 0.13±0.04a | 0.10±0.03a | 0.12±0.03a | 0.07±0.03a | |
OPT | 0.10±0.03b | 0.11±0.04a | 0.08±0.03b | 0.06±0.02a | |
SMB | 0.05±0.02c | 0.06±0.02b | 0.05±0.02c | 0.04±0.02b |
处理 | Al-P | Fe-P | O-P | Ca-P | 总无机磷 |
---|---|---|---|---|---|
CK | 11.3±2.1b | 73.4±8.7c | 18.6±3.7b | 34.7±4.4c | 138.0 |
CON | 15.6±3.3a | 157.8±9.3a | 21.5±4.3a | 58.3±6.5a | 253.2 |
OPT | 13.5±2.7b | 126.6±8.5b | 20.6±4.7a | 54.2±5.1a | 214.9 |
SMB | 9.4±1.3c | 113.4±7.9b | 18.5±3.1b | 46.2±5.7b | 187.5 |
处理 | Al-P | Fe-P | O-P | Ca-P | 总无机磷 |
---|---|---|---|---|---|
CK | 11.3±2.1b | 73.4±8.7c | 18.6±3.7b | 34.7±4.4c | 138.0 |
CON | 15.6±3.3a | 157.8±9.3a | 21.5±4.3a | 58.3±6.5a | 253.2 |
OPT | 13.5±2.7b | 126.6±8.5b | 20.6±4.7a | 54.2±5.1a | 214.9 |
SMB | 9.4±1.3c | 113.4±7.9b | 18.5±3.1b | 46.2±5.7b | 187.5 |
[1] |
李万良, 刘武仁. 玉田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吉林农业科学, 2007, 32(3):32-34.
|
[2] |
林宝琦, 刘文秀, 南凯琼.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效益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4, 34(2):14-16.
|
[3] |
杨晓玲. 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19, 6(2):95-96.
|
[4] |
段然, 李令军, 姜磊, 等. 基于Himawari-8卫星的中国东北秸秆焚烧监测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8, 40(3):274-277,282.
|
[5] |
高利伟, 马林, 张卫峰, 等.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7):173-179.
|
[6] |
王晓明, 唐兰, 赵黛青, 等. 中国生物质资源潜在可利用量评估[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0, 32(5):38-42.
|
[7] |
王克勤, 陈亮, 胡秋龙, 等. 秸秆生物质处理方法的理论与技术问题[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6-39.
|
[8] |
谭德水, 金继运, 黄绍文, 等. 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133-139.
|
[9] |
|
[10] |
王改玲, 郝明德, 许继光, 等.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3):539-544.
|
[11] |
董勤各, 冯浩, 杜键. 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增刊2):156-162.
|
[12] |
郑伟, 张静, 刘阳, 等. 低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 29(9):4967-4975.
|
[13] |
doi: 10.1002/jsfa.v36:1 URL |
[14] |
李少昆, 王克如, 冯聚凯, 等.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J]. 作物学报, 2006, 32(3):463-465.
|
[15] |
刘义国, 林琪, 王宁. 秸秆还田与氮供应对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5):219-223.
doi: 10.7668/hbnxb.2013.05.037 |
[16] |
doi: 10.1016/j.agee.2009.08.010 URL |
[17] |
doi: 10.1016/j.biombioe.2014.04.021 URL |
[18] |
郑学博, 樊剑波, 周静, 等. 沼液化肥配施对红壤旱地土壤养分和花生产量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6, 53(3):675-684.
|
[19] |
doi: 10.1016/j.soilbio.2007.12.026 URL |
[20] |
doi: 10.1080/00380768.2014.899886 URL |
[21] |
周伟, 徐莉, 俞元春, 等. 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29(1):49-51.
|
[22] |
耿晨光, 段婧婧, 李汛, 等. 沼液的园林地消解处理利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10):1965-1971.
|
[23] |
doi: 10.1016/j.apsoil.2009.05.012 URL |
[24] |
doi: 10.1016/j.apsoil.2013.07.002 URL |
[25] |
doi: 10.1016/j.agee.2011.06.015 URL |
[26] |
牛智有, 李晓金, 高海龙. 高光谱成像技术快速检测生物质秸秆元素含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22):181-187.
|
[27] |
doi: 10.1016/j.apenergy.2012.04.050 URL |
[28] |
黄海丽, 庄海峰, 张春荣, 等. 沼液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与胡柚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2):324-329.
|
[29] |
赵理, 卢绪奎, 王新娟, 等. 沼液与秸秆配施在水稻有机栽培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28(2):6-11,16.
|
[30] |
徐飞, 李雪松, 冯江. 好氧稳定化处理沼液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2):183-191.
|
[31] |
秦雪超, 潘君廷, 郭树芳, 等. 化肥减量替代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及氮流失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7):1558-1567.
|
[32] |
doi: 10.1097/00010694-195708000-00005 URL |
[33] |
doi: 10.1097/00010694-197802000-00006 URL |
[34] |
刘弘毅, 韩笑, 张建朋, 等. 沼液秸秆耦合还田对水稻减氮增产的效应[J]. 农业科学, 2019, 39(8):5-8.
|
[35] |
潘飞飞, 唐蛟, 孙壮, 等. 沼液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 3:174-180.
|
[36] |
贾义平, 沈俊俊, 姚静, 等. 麦秸秆配施沼液或化肥对梨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 中国沼气, 2022, 40(5):38-43.
|
[37] |
李礼安. 沼液肥喷施对水稻秧苗素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2:15,17.
|
[38] |
张传来, 周瑞金, 闫华芳. 根施沼液对新高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3):27-29,34.
|
[39] |
|
[40] |
doi: 10.1016/j.fcr.2016.06.020 URL |
[41] |
冯绍元, 张自军, 丁跃元, 等. 降雨与施肥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0, 5:11-14.
|
[42] |
张璐.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对土壤氮磷吸附的影响[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6.
|
[43] |
陆文龙, 赵标, 五毛毛, 等. 秸秆改良茶园土壤对氮磷吸附特性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12):238-240.
|
[44] |
胡宏祥, 汪玉芳, 陈祝, 等.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黄褐土氮磷淋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5):101-105.
|
[45] |
白秀玲, 辛星, 李文丽, 等. 植物分解及含水量对鄱阳湖湿地土壤磷形态影响模拟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7):592-598.
|
[46] |
doi: 10.1016/j.catena.2016.10.010 URL |
[47] |
徐阳春, 沈其荣, 茆泽圣.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有机磷含量与分配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3(4):593-598.
|
[1] | 段国辉, 田文仲,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8. |
[2] | 李亚娟, 董明辉, 江贻, 顾俊荣, 张文地, 王宇轩. 缓混肥侧深减氮施用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及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6): 14-21. |
[3] | 王豪吉, 官会林, 施梦馨, 邓思迪, 董明星, 鲁子存, 王海波, 郝芸莹, 徐武美. 不同粒径烟秆炭对酸性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85-91. |
[4] | 吴玥莹, 苏云雯, 陈春艳, 郭辉, 车凤怡, 胡小康, 王弢. 不同氮肥水平下大麦氮磷分配策略及利用效率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7): 9-16. |
[5] | 佟长福, 李和平, 牛海, 柳剑锋, 罗鹏怀. 土壤水分调控对滴灌紫花苜蓿作物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4): 74-79. |
[6] | 周小红.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农作物产量估测模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152-156. |
[7] | 武志斌, 黄超, 雷媛, 敬峰, 刘战东. 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水肥利用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64-71. |
[8] | 杨可鑫, 赵鑫, 葛红, 杨树华, 贾瑞冬, 寇亚平. 切花菊营养与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52-58. |
[9] | 杨淼, 田永著, 韩志伟, 罗广飞, 赵然, 田雨桐, 肖涵. 岩溶农业区典型土地利用土壤磷素空间分布与成因[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9): 108-117. |
[10] | 曹晶潇, 刘军武, 蔡静菊, 方迎春, 朱健, 王平, 朱姗姗, 蒋夏昕. 影响沉积物释磷强度环境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35-43. |
[11] | 朱文杰, 郑鸣洁, 康瑜国. 不同光照强度对三种藤本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27-31. |
[12] | 侯俊峰, 陈斌, 包斐, 谭禾平, 韩海亮, 王桂跃, 赵福成. 秸混肥不同处理对‘浙甜19’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 6-14. |
[13] | 史芮林, 张庆芬, 李铭, 李全起, 张明明. 植物碳同位素分馏在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 15-20. |
[14] | 钟雪芬, 种浩天, 郭展, 黄礼英, 张运波. 大穗型品种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1-6. |
[15] | 刘斌, 魏慧, 寇燕燕, 陈年来, 颉建明. 灌溉制度对甜瓜/向日葵间作系统叶片水分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19-2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