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石磊.生态农业与农民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2):43-46. [2]	Scherr S, McNeely J. (eds). Farming with Nature: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Ecoagriculture[M].2009.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3]	李伟娜,张爱国.美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J].世界农业,2013,405(1):92-94.
 [4]	杨巍.美国生态农业建设对绥化市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1,392(12):18-20,26.
 [5]	井煥茹,井秀娟.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93-97.
 [6]	罗如新.日本发展环保型生态农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6):14001-14002.
 [7]	赵华,郑江淮.从规模效率到环境友好——韩国农业政策调整的轨迹及其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71-75.
 [8]	乐波.欧盟“多功能农业”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6,62(2):31-34,50.
 [9]	刘景辉.中国与欧洲生态农业技术经济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0]	李霞.美国、德国生态农业法律制度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436(8):102-105.
 [11]	安载学,谭化,王玮,等.浅析德国的生态农业[J].农业信息化,2015(4):39-41.
 [12]	孙宝鼎,刘佳.德国农业生态补偿及其对农业环境保护作用[J].世界农业,2013,411(7):99-101.
 [13]	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405(1):48-52.
 [14]	袁德梽.瑞士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4,422(6):174-176.
 [15]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4-22.
 [16]	于莹莹.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8):57.
 [17]	孙宏业.对中国生态农业深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化农业,2015,432(7):42.
 [18]	Yinxia Hou.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ese Eco-agriculture Construction[J].World Rural Observations,2009,1:35-42.
 [19]	骆世明.论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453-457.
 [20]	Li FJ, Dong SC.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eco-agriculture system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J].Ecological Modeling,2012,227(1):34-45.
 [21]	庄硕.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2507-12508.
 [22]	任海,周国逸,夏汉平,等.广东连平建设国家及生态县的总体生态规划[J].生态科学,2002,21(1):76-81.
 [23]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4]	何晓红.连平县鹰嘴蜜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J].2015(10):307-309.
 [25]	秦荣显,赖晓华,曾春生,等.连平鹰嘴蜜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J].广东气象,2014,36(3):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