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小丽, 杨丹妮, 黄丹枫. 氮素形态对小白菜生长和碳氮积累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04): 1042-1048. [2] 房娜娜, 卢宗云, 石元亮, 等. 肥料增效剂“保肥思”对春玉米苗期土壤有效氮的影响[J]. 辽宁农业科学, 2016(1): 32-35.
 [3] 巨晓棠, 张福锁. 关于氮肥利用率的思考[J]. 生态环境, 2003, 12(02): 192-197.
 [4]      严涛, 郗洪生.微生物合成γ-聚谷氨酸的相关基因、合成机理及发酵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3): 25-34.
 [5] 曹名锋, 金映红, 解慧, 等. γ-聚谷氨酸的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应用展望[J].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3): 388-395.
 [6] 彭英云, 张涛, 谬铭, 等. γ-聚谷氨酸的合成、性质和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 38(6): 133-138.
 [7] 王萌, 许孝瑞. γ-聚谷氨酸在农业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10): 161-163.
 [8] 王建平, 王晓丽, 王昌军, 等. 聚-γ-谷氨酸对烟草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6(03): 340-343.
 [9] 张文. γ-聚谷氨酸制备及其农用效果[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10] 刘端义, 梅金先, 张旅峰, 等. 聚-γ-谷氨酸及其增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10): 2390-2394+2400.
 [11]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2]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3] 王学奎, 黄见良.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4] 刘学军, 赵紫娟, 巨晓棠, 等. 基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2, 22(7): 1122-1128.
 [15] 曾路生, 石元亮, 卢宗云, 等. 新型聚氨酸增效剂对蔬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1): 168-173.
 [16] 李汉涛, 杨国正, 柯云, 等. 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10): 2395-2397.
 [17] 汪家铭. 聚γ-谷氨酸增效复合肥的发展与应用[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0(01): 20-24+58.
 [18] 廖鸿昕, 张乐平, 刘煜, 等. 不同种类氮素对苋菜硝酸盐积累及分配的影响[J]. 激光生物学报, 2011, 20(04): 501-505.
 [19]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等. 不同氮肥对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土壤肥料, 2005(01): 20-22+41.
 [20] 于飞, 周健民, 王火焰, 等. 不同氮肥与磷肥的互作效应[J]. 生态环境, 2005, 14(06): 930-935.
 [21] 邓兰生, 涂攀峰, 官利兰, 等. 不同氮肥在盐土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应用效果比较[J]. 吉林农业科学, 2015, 40(04): 39-42.
 [22] 刘方丹, 刘榴, 高久林, 等. 聚-γ-谷氨酸提高藤稔葡萄品质的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14, 43(01): 23-27.
 [23] 胡喜巧, 杨文平, 黄玲, 等. 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红花苗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25(07): 1041-1049.
 [24] 许宗奇, 万传宝, 许仙菊, 等. 肥料增效剂γ-聚谷氨酸对小青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生物加工过程, 2012, 10(01): 58-62.
 [25] 孙刚忠. 聚γ-谷氨酸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26] 刘益仁, 李想, 郁洁, 等. 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麦-稻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机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01): 8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