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顺志, 徐文芬, 黄敏, 等. 贵州中药资源种类、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J]. 贵州科学, 2004,22(4):45-52 | 
																													
																						| [2] | 杨继祥. 药用植物栽培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 
																													
																						| [3] | 郭丽丽. 中药材种植地土壤肥力衰退原因及恢复对策[J]. 北京农业, 2014,30:137. | 
																													
																						| [4] | 刘德辉, 郭巧生, 孙玉华, 等. 苏北中药材种植地土壤肥力衰退原因及恢复对策[J]. 土壤通报, 2000,31(2):76-78. | 
																													
																						| [5] | 孟令军, 耿增超, 殷金岩, 等. 秦岭太白山区6中中药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23(10):2685-2692. | 
																													
																						| [6] | 梁平, 龙先菊, 韦波. 剑河县关口农场钩藤种植气候条件分析[A]. 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 [7] | 李金玲, 赵致, 龙安林, 等. 贵州野生钩藤生长环境调查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3,32(4):58-60. | 
																													
																						| [8] | 王克英, 郭思妤, 祝晶, 等. 黔产钩藤药材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有效成分含量对比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21(13):27-28. | 
																													
																						| [9] | 陶刚, 刘涛, 朱英, 等. 贵州中药材钩藤属植物的分子鉴定[J]. 中草药, 2008,31(6):82. | 
																													
																						| [10] | 杨鑫, 谭霖, 王廷龙, 等. 黔产钩藤中钩藤碱的测定及限量研究[J]. 贵州科学, 2014,32(4):67-70. | 
																													
																						| [11] | 屈小媛, 林昌虎, 秦华军, 等. 钩藤不同部位、不同时期药用成分分布规律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55(3):658-659. | 
																													
																						| [12] | 王浴生, 邓文龙, 薛春生. 中药药理与应用(第二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836-841. | 
																													
																						| [13] | 杨武亮, 林谋信. 钩藤的驯化栽培[J]. 中药材, 1992,15(1):9-10. | 
																													
																						| [14] | 赵欢, 何腾兵, 林昌虎, 等. 贵州不同生境下种植钩藤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33(2):23-26. | 
																													
																						| [15] | 曾宪平, 林绍霞, 何腾兵, 等. 贵州钩藤产地土壤养分含量特征[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6):89-92. | 
																													
																						| [16]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第3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 [17] | 丰骁, 段建平, 蒲小鹏, 等. 土壤脲酶活性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J]. 草原与草坪, 2008(2):70-72. | 
																													
																						| [18] | 关松荫, 张德生, 张志明.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41-44. | 
																													
																						| [19] | Garcia-Ruizr, Ochoa V, Hinojosa M B, et al. Suitability of enzyme activities for the monitoring of soil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rganic agricultural system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8,40:2137-2145. | 
																													
																						| [20] | 董艳, 董坤, 郑毅, 等.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28(3):527-532. | 
																													
																						| [21] | 和文祥, 朱铭莪. 陕西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分析[J]. 土壤学报, 1997,34(4):392-398. | 
																													
																						| [22] | 曾宪军, 刘登魁, 朱世民. 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对三种肥力条件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05(6):33-35. | 
																													
																						| [23] | 郭兰萍, 黄璐琦, 邵爱娟, 等. 苍术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30(19):1504-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