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62. | 
																													
																						| [2] | 晏春耕. 药用植物太子参的研究及其应用[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8(2):61-65. | 
																													
																						| [3] | 宋叶, 林东, 梅全喜, 等. 太子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19, 22(8):1506-1510. | 
																													
																						| [4] | 褚书豪, 汪小彩, 冯良. 太子参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 2016, 31(7):1047-1048. | 
																													
																						| [5] | 陈菁瑛, 黄颖桢, 刘保财, 等. 福建太子参常见病害与绿色防控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12):152-155. | 
																													
																						| [6] | 江维克, 周涛. 太子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建议[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3):2377-2379. | 
																													
																						| [7] | 张婕, 于华生, 游勇基. 柘荣太子参的食用和药用价值[J]. 海峡药学, 2011, 23(5):48-50. | 
																													
																						| [8] | 黄冬寿, 王树贵. 福建柘荣太子参栽培环境的道地性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0, 29(2):12-14. | 
																													
																						| [9] | 吴玉香, 王汉琪, 沈少炎, 等. 不同处理对太子参产量及活性成分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32(1):51-55. | 
																													
																						| [10] | 徐雪琴, 龙全江. 不同产地太子参采收加工技术调查与分析[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6, 30(2):5-6. | 
																													
																						| [11] | 李秀萍. 中药材的质量与采收和产地加工的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1, 25(6):22-23. | 
																													
																						| [12] | 李敏, 卫莹芳. 中药材GAP与栽培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 
																													
																						| [13] | 肖承鸿, 周涛, 江维克, 等. 贵州太子参生物产量与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动态变化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 48(16):1346-1351.  doi: 10.11669/cpj.2013.16.006
 | 
																													
																						| [14] | 邹立思, 侯娅, 马阳, 等. 江苏地产太子参代谢物的动态积累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1):99-103. | 
																													
																						| [15] | 刘帮艳, 李金玲, 曹国璠, 等. 高海拔环境太子参生物产量、药用成分及矿质元素的动态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9):132-136. | 
																													
																						| [16] | 刘帮艳, 李金玲, 曹国璠, 等. 高海拔环境对太子参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药材, 2017, 40(12):2753-2758. | 
																													
																						| [17] | 马阳, 侯娅, 邹立思, 等. 太子参无机元素积累动态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26(4):975-977. | 
																													
																						| [18] | 林巧美, 庞文生, 曾洁, 等. 福建柘荣不同品种太子参浸出物及多糖含量测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 28(3):21-23. | 
																													
																						| [19] | 吴玉香, 王汉琪, 沈少炎, 等. 不同施肥方案对太子参活性成分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6):140-143. | 
																													
																						| [20] | 韩超, 陈军辉, 康海宁, 等. 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太子参中太子参环肽Pseudostellarin B含量的比较[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4):824-825. | 
																													
																						| [21] | 马阳, 侯娅, 邹立思, 等. 不同采收期太子参中13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1):75-79.  doi: 10.11669/cpj.2015.01.019
 | 
																													
																						| [22]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98. | 
																													
																						| [23] | 丁春花. 太子参种质质量评价及相关药效学研究[D].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 | 
																													
																						| [24] | 康传志, 周涛, 江维克, 等. 贵州栽培太子参质量评价及生长区划[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3):2391-2396. | 
																													
																						| [25] | 肖承鸿, 周涛, 江维克, 等. 太子参新品种施太1号药材品质比较研究[J]. 中药材, 2017, 40(3):511-517. | 
																													
																						| [26] | 马阳, 侯娅, 邹立思, 等. 不同种质太子参的成分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6):2149-2152. | 
																													
																						| [27] | 侯娅, 马阳, 邹立思, 等. 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26(1):187-190. | 
																													
																						| [28] | 王寅秀, 赵岩, 陈文学, 等. 海拔高度对人参多糖量的影响[J]. 中草药, 2011, 42(4):796-798. | 
																													
																						| [29] | 沈琼桃, 黄云鹏, 王邦富, 等. 海拔梯度对多花黄精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 2016, 43(3):157-160. | 
																													
																						| [30] | 罗忠圣, 黄秀平, 周镁, 等. 海拔高度对黔产太子参总多糖含量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10):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