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3): 105-11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7
张勇1,3(), 黄俊芳2,3(
), 刘璐1,3, 张维敏1,3, 屈振江2,3, 梁轶1,3
收稿日期:
2023-10-27
修回日期:
2024-05-23
出版日期:
2024-08-09
发布日期:
2024-08-09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张勇,男,1985年出生,甘肃天水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林果气象灾害。通信地址:710016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102-1号,Tel:029-86363055,E-mail:zhylt1101@163.com。
基金资助:
ZHANG Yong1,3(), HUANG Junfang2,3(
), LIU Lu1,3, ZHANG Weimin1,3, QU Zhenjiang2,3, LIANG Yi1,3
Received:
2023-10-27
Revised:
2024-05-23
Published:
2024-08-09
Online:
2024-08-09
摘要:
研究旨在明确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苹果产区的干旱变化特征,为陕西苹果产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指导陕西苹果防旱减损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苹果产区近60 a的气象站月降水、气温资料,计算陕西苹果各产区年、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其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60 a陕西苹果产区年际明显趋于干旱,生长季总体趋于干旱,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和1990s,1990s后干旱趋势较为明显,其中渭北东部产区干旱趋势尤为显著、干旱风险持续增加;萌芽—幼果期干旱趋势十分明显,干旱风险持续增加,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后期至1980s初期和1990s初期,1990s初期后干旱趋势较为明显,产区中渭北西部、渭北东部、关中的干旱趋势显著;着色—成熟期、越冬休眠期总体趋于干旱,突变点多集中在1970s,1970s中后期以来呈干旱趋势,各产区均存在干旱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果实膨大期则以波动变化为主,未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基于SPEI的干旱分析结合了降雨和蒸散发、考虑了更长时间尺度、适用于不同气候区域,更能客观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陕西苹果产区干旱情况。气候变化造成的降水偏少、气温升高是陕西苹果产区趋于干旱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勇, 黄俊芳, 刘璐, 张维敏, 屈振江, 梁轶. 基于SPEI的陕西苹果产区近60a干旱变化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105-117.
ZHANG Yong, HUANG Junfang, LIU Lu, ZHANG Weimin, QU Zhenjiang, LIANG Yi.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Changes in Shaanxi Apple Production Area over Last 60 Years Based on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3): 105-117.
延安 | 陕北北部 | 渭北西部 | 渭北东部 | 关中 | 全区 | |
---|---|---|---|---|---|---|
年 | -0.12 | -0.07 | -0.13 | -0.16* | -0.11 | -0.12* |
生长季 | -0.11 | -0.09 | -0.12 | -0.15* | -0.10 | -0.11 |
萌芽-幼果期 | -0.12 | -0.14 | -0.21** | -0.22** | -0.20** | -0.18** |
果实膨大期 | -0.02 | 0.01 | 0.03 | -0.02 | 0.05 | 0.01 |
着色-成熟期 | -0.12 | -0.07 | -0.10 | -0.08 | -0.08 | -0.09 |
越冬休眠期 | -0.09 | -0.05 | -0.08 | -0.09 | -0.13 | -0.09 |
延安 | 陕北北部 | 渭北西部 | 渭北东部 | 关中 | 全区 | |
---|---|---|---|---|---|---|
年 | -0.12 | -0.07 | -0.13 | -0.16* | -0.11 | -0.12* |
生长季 | -0.11 | -0.09 | -0.12 | -0.15* | -0.10 | -0.11 |
萌芽-幼果期 | -0.12 | -0.14 | -0.21** | -0.22** | -0.20** | -0.18** |
果实膨大期 | -0.02 | 0.01 | 0.03 | -0.02 | 0.05 | 0.01 |
着色-成熟期 | -0.12 | -0.07 | -0.10 | -0.08 | -0.08 | -0.09 |
越冬休眠期 | -0.09 | -0.05 | -0.08 | -0.09 | -0.13 | -0.09 |
延安 | 陕北北部 | 渭北西部 | 渭北东部 | 关中 | 全区 | |
---|---|---|---|---|---|---|
年 | 1978 | 1979 | 1973,1989 | 1993 | 1993 | 1990 |
生长季 | 1978 | 1981 | 1973,1990 | 1993 | 1973,1993 | 1974,1989 |
萌芽—幼果期 | 1992 | 1974,1992 | 1979,1989 | 1982,1992 | 1981,1991 | 1982,1992 |
果实膨大期 | 1975,1989 | 1975,1995 | 1978,2013 | 1970,2015 | 1976,2013 | 1975,1999 |
着色—成熟期 | 1968 | 1968 | 1976 | 1976 | 1984 | 1975 |
越冬休眠期 | 1976 | 1967,2010 | 1978 | 1976 | 1990 | 1977 |
延安 | 陕北北部 | 渭北西部 | 渭北东部 | 关中 | 全区 | |
---|---|---|---|---|---|---|
年 | 1978 | 1979 | 1973,1989 | 1993 | 1993 | 1990 |
生长季 | 1978 | 1981 | 1973,1990 | 1993 | 1973,1993 | 1974,1989 |
萌芽—幼果期 | 1992 | 1974,1992 | 1979,1989 | 1982,1992 | 1981,1991 | 1982,1992 |
果实膨大期 | 1975,1989 | 1975,1995 | 1978,2013 | 1970,2015 | 1976,2013 | 1975,1999 |
着色—成熟期 | 1968 | 1968 | 1976 | 1976 | 1984 | 1975 |
越冬休眠期 | 1976 | 1967,2010 | 1978 | 1976 | 1990 | 1977 |
延安 | 陕北北部 | 渭北西部 | 渭北东部 | 关中 | 全区 | |
---|---|---|---|---|---|---|
年 | 3,10,25* | 3~9,14,28* | 3~4,10*,23 | 3~4*,7~10,23 | 3~4,9,23* | 3~4,7~9,25* |
生长季 | 3,10,26* | 3~9*,14,28 | 3~4,10,23* | 3~4*,9,23 | 3~4,9,24* | 3~4,7~9,25* |
萌芽—幼果期 | 5~8,26* | 3~7*,14,27 | 4~7,13,27* | 5~6,13,27* | 4~6,12,26* | 3~6,12,27* |
果实膨大期 | 3~5,9~14,30* | 3~4,10*,35 | 3~6,10~16,27* | 3~6,26* | 3~4,10~15,25* | 3~6,14,28* |
着色—成熟期 | 2~10,21,44* | 2~6,22,44* | 3~10*,20,43 | 3~10*,19,44 | 3~10*,18,43 | 3~10*,20,43 |
越冬休眠期 | 4~7*,19 | 4*,21,44 | 4~7*,17 | 5~8*,18 | 5~8*,18 | 4~8*,18 |
延安 | 陕北北部 | 渭北西部 | 渭北东部 | 关中 | 全区 | |
---|---|---|---|---|---|---|
年 | 3,10,25* | 3~9,14,28* | 3~4,10*,23 | 3~4*,7~10,23 | 3~4,9,23* | 3~4,7~9,25* |
生长季 | 3,10,26* | 3~9*,14,28 | 3~4,10,23* | 3~4*,9,23 | 3~4,9,24* | 3~4,7~9,25* |
萌芽—幼果期 | 5~8,26* | 3~7*,14,27 | 4~7,13,27* | 5~6,13,27* | 4~6,12,26* | 3~6,12,27* |
果实膨大期 | 3~5,9~14,30* | 3~4,10*,35 | 3~6,10~16,27* | 3~6,26* | 3~4,10~15,25* | 3~6,14,28* |
着色—成熟期 | 2~10,21,44* | 2~6,22,44* | 3~10*,20,43 | 3~10*,19,44 | 3~10*,18,43 | 3~10*,20,43 |
越冬休眠期 | 4~7*,19 | 4*,21,44 | 4~7*,17 | 5~8*,18 | 5~8*,18 | 4~8*,18 |
[1] |
陕西省统计局. 陕西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114-115.
|
[2] |
朱琳, 郭兆夏, 朱延年. 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J]. 陕西气象, 2005(3):23-26.
|
[3] |
朱佳满. 试论中国果树种植带的划分[J]. 中国农业气象, 1997, 18(3):5-8.
|
[4] |
陈尚谟, 黄寿波, 温福光. 果树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8:87-92.
|
[5] |
李明, 葛晨昊, 邓宇莹, 等. 黄土高原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2105-2114.
doi: 10.13249/j.cnki.sgs.2020.12.017 |
[6] |
张林森.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分区灌溉和施钾的效应[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
[7] |
刘贤赵, 宋孝玉. 陕西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4, 27(3):320-326.,
|
[8] |
|
[9] |
|
[10] |
|
[11] |
|
[12] |
胡实, 莫兴国, 林忠辉. 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时空变化趋势[J]. 干旱区地理, 2015, 38(2):239-248.
|
[13] |
李忆平, 李耀辉. 气象干旱指数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进展[J]. 干旱气象, 2017, 35(5):709-72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7)-05-0709 |
[14] |
陈燕丽, 蒙良莉, 黄肖寒, 等. 基于SPEI的广西喀斯特地区1971—2017年干旱时空演变[J]. 干旱气象, 2019, 37(3):353-362.
|
[15] |
解建强, 宁松瑞, 杜佩德, 等. 朔州市干旱特征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117-1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17 |
[16] |
邹磊, 余江游, 夏军, 等. 基于SPEI的渭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20, 43(2):329-338.
|
[17] |
魏军, 张春霞. 干旱气候条件下苹果的生产与管理[J]. 中国园艺文摘, 2012, 28(9):161-162.
|
[18] |
贺福来, 高相梅. 半干旱地区坡地苹果园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北方果树, 2012(3):41.
|
[19] |
王延秀, 朱燕芳, 陈佰鸿, 等. 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苹果砧木楸子耐旱性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18, 35(11):1344-1352.
|
[20] |
赵琪. 干旱条件下不同砧木苹果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差异及机理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21] |
王景红, 柏秦凤, 梁轶, 等. 陕西苹果干旱指数研究及基于县域单元的苹果干旱风险分布[J]. 气象科技, 2014, 42(3):516-523.
|
[22] |
王景红, 张勇, 刘璐. 基于多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的陕西苹果主产区气象干旱分析[J]. 气象, 2013, 39(12):1656-1662.
|
[23] |
|
[24] |
冯蜀青, 王海娥, 柳艳香, 等. 西北地区未来10 a气候变化趋势模拟预测研究[J]. 干旱气象, 2019, 37(4):557-564.
|
[25] |
|
[26] |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1992, 16(4):482-493.
|
[27] |
孙善磊, 周锁铨, 金博, 等. 淮海地区降水周期及突变特征分析[J]. 气象科学, 2010, 30(2):221-227.
|
[28] |
李艳莉, 王景红, 张维敏, 等. 基于EOF的陕西果区近50年降水分布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2):326-329.
|
[29] |
彭艳, 王钊, 董妍, 等. 1960—2012年陕西降水变化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16, 35(4):1050-1059.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5.00023 |
[30] |
黄少妮, 许新田, 王丹. 陕西降水季节及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J]. 干旱气象, 2014, 32(1):46-51.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1-0046 |
[31] |
刘璐, 刘映宁, 柏秦凤. 陕西苹果果区热量资源变化及影响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 57(4):45-47.
|
[32] |
刘映宁, 李艳莉, 李美荣, 等. 气候变暖对陕西果业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S1):47-50.
|
[33] |
倪深海, 王亨力, 刘静楠, 等. 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0):106-1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11 |
[34] |
范嘉智, 谭诗琪, 王丹, 等. 气候条件对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耦合关系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6):83-9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700378 |
[1] | 马晓玲, 周焱博, 袁杰, 张建军, 贾立亭. 阳泉市玉米生育期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18-122. |
[2] | 李如来, 冯鹏, 郑海燕, 牛忠林, 靳晓春, 吴丽丽, 蒋佰福, 姜雪琪. 苜蓿抗寒突变体生理生化及性状指标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22-126. |
[3] | 张述伟, 宗营杰, 黄琳丽, 何婷, 刘成洪, 徐红卫, 郭慧敏. 近十年国内外藜麦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45-152. |
[4] | 符百文, 许炼, 郑梅霞, 朱育菁.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毒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88-96. |
[5] | 高国良, 高发瑞, 张巧玲, 冯雯杰, 王秋云, 黄信诚. 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1-11. |
[6] | 郭守生, 张铖玉, 马昕芮, 赵梦凡, 雷春凯.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省春小麦水分盈亏率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22-129. |
[7] | 甘国娟, 刘秀, 罗赵慧, 梁萍, 杨景竣, 李进华, 田红灯. 互花米草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大数据可视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135-145. |
[8] | 王京文, 李丹, 袁杭杰, 杨文叶, 张奇春. 杭州市主要茶园酸化趋势与控制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9): 109-114. |
[9] | 杨丽莉, 刘春光, 付海燕, 宋新宇, 杨峰山.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精喹禾灵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140-149. |
[10] | 张惠景, 周秀华, 秦川. 百色市冬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81-88. |
[11] | 郑仕夫, 徐慧敏, 陈曦, 裘丽萍, 宋超, 范立民, 李丹丹, 孟顺龙, 徐跑.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159-164. |
[12] | 郑荣美, 胡萍, 张磊, 吴文燕, 王晓宇. 低温肉制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 143-150. |
[13] | 李素英, 崔燕娇, 窦宝峰, 刘正理. 中国谷子杂优利用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24-32. |
[14] | 曲学斌, 姜凤友, 高绍鑫, 辛孝飞. 呼伦贝尔农垦生态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气候响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2): 109-114. |
[15] | 张鹏程, 申屠留芳, 孙星钊, 张文毅. 起垄铺管覆膜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0): 151-15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