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彬, 向达兵, 吴宪志, 等.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燕麦白燕2号产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5, 43(7):88-90,96.
|
[2] |
杨敏, 徐树花, 饶雄, 等. 乌蒙山冷凉山区饲用燕麦农艺性状与营养品质评价[J]. 草地学报, 2023, 31(4):1071-108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23.04.016
|
[3] |
饶雄, 高兴发, 肖石良, 等. 高寒冷凉区冬闲田燕麦高产播种技术[J]. 云南农业, 2020(12):50-51.
|
[4] |
董祥开, 刘恩财, 衣莹, 等. 氮磷钾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农机化研究, 2008(11):219-222.
|
[5] |
李虎, 陈传华, 刘广林, 等.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桂育9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9(6):99-103.
|
[6] |
雷占兰, 周华坤, 刘泽华, 等. 密度氮肥交互处理下高寒地区燕麦的生长特性与生殖分配[J]. 草业科学, 2014, 31(6):1110-1119.
|
[7] |
韩建国, 毛培胜. 牧草种子生产的地域性[A]. 见:洪绂曾,任继周. 草业与西部大开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30-36.
|
[8] |
李世忠, 谢应忠, 徐坤. 国内外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种业, 2005(7):17-19.
|
[9] |
房丽宁, 曲洪福. 施肥及生长调节剂对高羊茅种子产量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00, 8(3):164-17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00.03.002
|
[10] |
韩建国. 实用牧草种子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
[11] |
王宏庭, 赵萍萍, 郭军玲, 等. 不同施氮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净收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10):30-33,47.
|
[12] |
呼瑞梅, 崔凤娟, 王振国, 等. 不同施氮量、种植密度及灌水时期对高粱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4):62-63.
|
[13] |
吴浩, 刘文辉, 贾志锋, 等. 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1):10-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127
|
[14] |
孙怀恩, 谭旭良, 张俊超, 等. 施氮量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青引2号’燕麦抗倒能力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草学, 2022(3):24-30.
|
[15] |
王茂莹, 贺明荣, 李玉, 等. 施氮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4):241-248.
|
[16] |
冯学颖, 刘景辉, 赵宝平, 等. 宽幅条播和种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42(12):1527-1534.
|
[17] |
施发贵. 不同播种方式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8):18-21.
|
[18] |
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
[19] |
杨伟凯. 氮对农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山西农经, 2015(7):71-72.
|
[20] |
纪亚君, 周青平, 王朋, 等. 氮肥对燕麦生长速率的影响[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3, 43(1):4-7.
|
[21] |
周川姣, 肖相芬, 周顺利, 等. 施氮量对两种类型燕麦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09(3):58-61.
|
[22] |
孙建平, 薛竹慧, 杨国义, 等. 施氮对晋北燕麦饲草主要农艺性状及干物质产量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8, 26(4):964-97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8.04.023
|
[23] |
李欣欣, 石祖梁, 王久臣, 等.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稻茬晚播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140-148.
doi: 10.7668/hbnxb.20191204
|
[24] |
HAN Y Y, WANG X Y, ZHOU X B. Precision planting patterns effect on growth,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under deficit irr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2016, 18(4):741-746.
|
[25] |
薛亚光, 陈婷婷, 杨成, 等.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3):466-476.
doi: 10.3724/SP.J.1006.2010.00466
|
[26] |
杨建昌, 王朋, 刘立军, 等.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化特征研究[J]. 作物学报, 2006, 32(7):949-955.
|
[27] |
张艳军, 刘佳, 张钟, 等. 不同品种、密度、施氮量、播种方式对糯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