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不同烟草品种在丽江植烟区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势烟草品种,提高烟叶的产质量以及风格特色,以当地主栽品种‘云烟87’作为对照,共选取7个烟草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对烟草大田阶段的生育情况和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各品种经济性状并针对烤后烟叶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丽江湿润河谷植烟区,‘云烟116’的大田生育期短,经济性状好,‘PVH1452’和‘云烟121’的烤后烟叶综合质量高,但产量和产值偏低,常规主栽品种‘云烟87’的农艺性状好,但生育期较长且化学成分不协调。试验表明,在丽江生态环境相似的植烟地区,‘云烟116’的生态适应性强且烟叶品质较好,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高,可作为当地主栽品种进行大面积验证和推广。‘PVH1452’和‘云烟121’的烟叶综合质量表现优秀,但产量和收益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作为提高丽江区域特色的储备品种进一步开发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淮稻区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近10年间(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为对象,分析了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特征特性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数量先升后降,产量平均每年增加49.5 kg/hm2。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四个产量因素都随年份呈现增长,分别每年增加0.36万/hm2、1.03粒、0.12%、0.11g。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增长贡献较大,有效穗数与产量负相关。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表现相对较好,垩白度表现较差,胶稠度有下降趋势;穗颈瘟逐渐变重。黄淮稻区水稻品种选育应注重在适当穗数基础上追求大穗,靠理想株型增强光合性能确保结实率和千粒重。垩白度是限制黄淮稻区米质的主要指标,重视胶稠度选育;抗稻瘟病基因抗性正在减弱,需继续挖掘和引进抗源或抗病基因。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柑橘沙皮病防治药剂,对新型复配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柑橘沙皮病防治中的效果及其适宜使用剂量进行探讨。通过2021—202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21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60%和77.97%,2022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5%和76.37%,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安全、高效,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油分、蛋白质和淀粉是玉米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同时也是玉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为探索更多玉米品质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优质蛋白玉米‘荃玉9号’构建的F2:3群体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和QTL定位方法,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包括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在新都和简阳2地共检测到24个品质性状QTL,其中仅与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为9、9和2个,与多个品质性状相关的QTL为4个,QTL在1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1.92%~34.43%。染色体上Bin7.01 (6399330~8305989)的QTL在2个环境同时被检测到,可以解释12.68%~18.13%的表型变异且有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油分含量的主效QTL。本研究为玉米品质改良的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为后续的育种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笔者简述了彩叶桂的基本定义,并依据其叶色变化将现有新品种划分为纯色和复色(嵌合体)2种类型,阐述了彩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3种色素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叶色变化机理,总结了桂花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提出应加强彩叶桂基因功能分析和育种技术创新,获得具有优异性状、适应性强与观赏性佳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彩叶桂育种工作持续发展。
本研究以2023年4月28—29日陇东地区发生的苹果严重冻害事件为案例,旨在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和苹果发育期资料,探讨不同品种和种植地域的苹果对低温冻害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了庆城、合水、西峰、宁县、正宁、镇原、平凉等地区的国家级气象站1971—2023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及1994—2023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苹果发育期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地域最低温度、低温持续时间与苹果花蕊受冻级别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冻害对陇东苹果早熟品种嘎啦系、蜜脆、粉红女士,晚熟品种瑞阳、瑞雪、瑞香红等影响较小;对中熟品种富士系影响较大;苹果种植地域山地、平原较川地、塬畔严重;陇东苹果由于气候变暖原因花期提前,当温度降低到-2℃以下时,冻害程度会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加重。在苹果花期,低温是影响冻害的主导因素,而最低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则是决定冻害程度的关键指标。如果温度持续低于苹果花期的耐受极限,那么冻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将随着低温的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加,并通过实际灾情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对于优化苹果种植策略、改良品种选择、提高果业产值及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在宁夏地区防控刺苍耳的除草剂,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2-甲基-4-氯二甲胺盐、氯氟吡氧乙酸、苯嘧·草甘膦、硝磺草酮、苯唑草酮5种除草剂对刺苍耳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株防效。研究结果显示,在5种除草剂中,60% 2-甲基-4-氯二甲胺盐AS 750 mL/hm2、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900 mL/hm2、40%苯嘧·草甘膦OD 1500 mL/hm2对刺苍耳防效显著,21 d防效分别为96.62%、98.31%、100%;鲜重防效结果显示,200 g/L氯氟吡氧乙酸EC 900 mL/hm2、40%苯嘧·草甘膦OD 1500 mL/hm2防控效果最好,21 d防效分别为93.94%、100%。综合以上防效结合作物种类,在荒地、林地、沟渠等防除刺苍耳,可选择灭生性除草剂苯嘧·草甘膦,在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田防除刺苍耳,可优先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类除草剂。本研究解过为筛选出高效防除药剂,及刺苍耳的防除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为探索适合张家口地区葡萄喷施生物农药阿泰灵的合适时期,实现葡萄病害合理化防控,提高葡萄果实品质,2020—2022年采用分别在1年生‘蜜光’葡萄和2016年定植‘峰光’葡萄的不同生长时期喷施0.1%浓度阿泰灵,测定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1年生‘蜜光’葡萄生长情况、多年生‘峰光’葡萄果实品质情况。结果表明,在1年生‘蜜光’葡萄4~6叶期喷施2次0.1%阿泰灵,霜霉病发病率降低14.2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7.53,增加‘蜜光’葡萄距地面20 cm处周长0.86 cm,增加‘蜜光’葡萄成熟枝条长度65.17 cm;在多年生‘峰光’葡萄花前喷施2次0.1%阿泰灵,霜霉病发病率降低15.73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9.64,果皮颜色为蓝黑色,增加‘峰光’葡萄单粒重2.60 g,增加‘峰光’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7个百分点,降低‘峰光’葡萄可滴定酸含量0.12个百分点,增加‘峰光’葡萄固酸比15.09。生物药剂可增强葡萄抗性,降低葡萄病害发生率,对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最优耕作和氮肥组合模式,于2018—2020年设置2 a大田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深耕(P)和深松(B);裂区为施氮量,分别为135 kg/hm2 (N135)、180 kg/hm2 (N180)、225 kg/hm2 (N225)、270 kg/hm2 (N270)。结果表明:耕作措施、施氮量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深松较传统旋耕或深耕处理,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2%~18.9%、5.2%~16.3%,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0.8%~70.4%、5.7%~21.9%,植株氮素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分别增加3.2%~21.1%、3.7%~40.7%,最终实现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3.7%~40.7%、3.6%~8.9%和3.0%~49.9%。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促进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但同时降低了氮素利用率。综合效应看,深松配合270 kg/hm2施氮量可同时实现最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且氮素利用率高于相同施氮量的旋耕、深耕处理。因此,就本试验区域而言,首选深松耕作方式并配合270 kg/hm2施氮量可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同时维持较优的氮素利用率。
为了解长期连作茭白后水稻土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变化,选择了连续种植茭白时间分别为0(对照)、2~5、5~10、10~20、20~30、30~35 a等6组种植茭白前土壤类型相同的18块农田,通过挖掘标准土壤剖面采集0~20、20~40、40~60、60~80 cm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有机碳、不同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结果表明:随着茭白种植时间的增加,土壤容重由上层至下逐渐下降;各土层中有机碳总量、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低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逐渐增加,增幅以20~40、40~60 cm等2个土层最为明显。同时,深层土壤中高活性有机碳比例呈现显著的增加,20~80 cm土层中有机碳总量及其各形态有机碳贮量占0~80 cm土层有机碳总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呈现有机碳向深层土壤积累的特点。分析认为,深耕、长期浸水及茭白生产过程田间人为频繁踩踏,导致土壤犁底层逐渐消失、软糊层形成是造成茭白田深层土壤有机碳快速积累、有机碳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冬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豫北典型农田土壤和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潜在风险,为小麦种植及籽粒安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豫北典型农田的土壤和小麦籽粒样本,测定了其中的铁、锰、锌、铜、铬、镍等元素的含量,并对重金属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铁、锰、锌、铜、铬、镍平均含量分别为11397.33、287.83、23.33、7.41、31.41、8.56 mg/kg;元素之间多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铜、锌、铬、镍单项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均为清洁无污染。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元素铁、锰、锌、铜、铬、镍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61.75、23.17、1.52、0.28、0.16 mg/kg;少数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铁、锌、铜含量低于小麦可耐受最高含量,锰含量高于小麦可耐受最高含量;铬元素综合污染评价为轻度污染,镍元素污染评价为清洁无污染。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锌>锰>铜>镍>铬>铁。可得出结论豫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较低。
为探究畜禽粪便与脱硫石膏配施改良滨海盐碱土的作用,本文以天津静海地区滨海盐碱土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牛粪和脱硫石膏的不同用量在配施处理下对土壤pH、全盐、土壤离子组成以及小麦株高、千粒重、穗粒数、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滨海盐碱地治理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9种不同脱硫石膏和牛粪组合均可以降低土壤pH,LDLG、LDMG、LDHG处理效果最好,pH下降2%~5%。相交于CK的离子组成,在相同牛粪施用量的情况下,LDLG、LDMG、LDHG的Na+、HCO3-、Cl-含量均明显降低,K+、SO42-、Mg2+和Ca2+的含量有上升趋势。Na+较CK降低15.71%~24.21%;Ca2+较CK增加110.69%~880.67%。Mg2+则增加133.41%~525.31%;HCO3-降低幅度为22.91%~59.01%;Cl-降低幅度35.51%~48.22%;K+的上升幅度为16.41%~70.02%;SO42-的上升幅度为123.21%~351.19%,SAR值降低65.59%~89.81%。施用脱硫石膏和牛粪可显著提高小麦株高、产量,株高提高幅度为4.78%~14.79%,HDLG处理株高达最大值为64.67 cm;产量增产幅度为-11.37%~19.55%,并在LDMG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脱硫石膏用量与土壤全盐量呈显著正相关,脱硫石膏和牛粪用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在牛粪定量的情况下,土壤全盐会随着脱硫石膏的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脱硫石膏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土壤的全盐含量由于牛粪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为探究青海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80—2022年青海境内39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及门源农业气象站所观测的青稞产量,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研究分析青海地区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过去43 a间,青海平均气温以0.47℃/(10a)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气温偏低,1998年是气温回升的转折点;气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整体表现为东部最高、西南和西北次高、中部和东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气温增幅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高,升温速率相对较大,反之则愈小。降水量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变化趋势为11.5 mm/(10a),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增加和减少交替出现,但无明显的规律性;20世纪80年代增幅较小,90年代增幅为负值,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出现较大回升趋势;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总体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的分布格局;另外,在农牧业生产中,水热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子,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季,水热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利大于弊。
为满足卷烟工业在烤烟型卷烟中对晒黄烟原料的应用需求,明确云南省德宏州晒黄烟最佳打顶方式和打顶时间,以‘云晒1号’晒黄烟为材料,研究4种打顶方式(T1处理为抠心打顶,T2处理为现蕾期打顶,T3处理为初花期打顶,T4处理为盛花期打顶)对晒黄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级结构和内在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经济性状及等级结构以T1处理综合表现最好,其次是T3处理;上、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多数指标达到了优质烟叶要求,均能满足工业需求,以T2、T3处理综合表现较好;从关键指标烟碱含量来看,上部烟叶均超过了2%,其中T2表现最好,超过了2.5%,T3接近2.5%,中部烟叶烟碱含量均超过了2.4%,T2、T3处理接近于3%。综上,云南德宏州晒黄烟最佳打顶方式为初花期打顶(即中心花开发10%时封顶,当烟田有10%的烟株第1朵中心花开时进行打顶),其次是现蕾期打顶[即烟田大部分烟株现蕾,主茎伸出幼叶,花蕾与幼叶明显分开后,将花蕾、花梗连同其下2~3张小叶(花序)一并打掉];打顶最佳时间为3月中下旬(即移栽后110 d左右)。
为筛选有效促进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亲鲎性腺发育及产卵的生物饵料,选取成年中国鲎15对,于2021年7—8月开展生物饵料实验,以菲律宾蛤仔(A组)、双齿围沙蚕(B组)、近江牡蛎肉(C组)、菲律宾蛤仔+双齿围沙蚕(D组)和近江牡蛎肉+双齿围沙蚕(E组)5组生物饵料投喂亲鲎,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比较卵径、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以及1龄幼体头胸甲宽,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国鲎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D组产卵数量和次数均高于其他试验组,其次是E组,混合试验组产卵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单独试验组。研究发现,双齿围沙蚕和菲律宾蛤仔组合投喂较适合开发为亲鲎性腺强化培育的生物饵料,对性腺发育及产卵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开发安全、高效、优质的中国鲎性腺促熟饵料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根腐病病株土壤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为合理种植多花黄精和定向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和双末端测序方法,系统分析大田与林下多花黄精健株与根腐病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优势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与大田种植相比,林下栽培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和子囊菌门(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担子菌门和镰刀菌属(Fusarium)(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除2 a生健株外,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大田,其中,林下2 a生病株、4 a生健株和4 a生病株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较大田高9.09%和20.95%、24.22%和24.36%、12.19%和12.27%。与健株相比,大田2 a生和林下4 a生病株根际土壤的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镰刀菌属在4 a生病株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的Alpha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较大,多花黄精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属等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是导致多花黄精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以图和表的形式对有关玉米产量性状遗传特性研究文章的文献量、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共收集到1976—2022年间收录在CNKI数据库的中文文献782篇及WoS数据库的英文文献2140篇。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CNKI数据库在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玉米籽粒、根系等产量性状相关的遗传研究和QTL定位、配合力遗传效应及杂交种产量性状关联分析等,WoS数据库主要关注产量性状QTL定位、非生物因子调控玉米形态来影响产量的生理生态研究。研究发现,在21世纪之前,玉米产量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相关形态指标的生理生态研究,之后逐步重点扩增到影响产量表达的分子机制挖掘方向。总体来讲,有关玉米产量遗传特性研究的热点在未来仍可能趋向于调控产量性状遗传表达的基因挖掘、多组学等分析,以及非生物因子影响产量因子表达的生理生态等研究这2个模块。作者、机构合作关系可视化网络图显示,国内间合作相对密切,国内外合作相对不足。此外,2个数据库中收录文献排名及被引用频次等数据表明,玉米产量性状遗传特性这一方向在中国有较好的研究热度,但成果突出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有待加强,因此建议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并加大国内外团队的合作力度,以增强国内玉米产量性状遗传解析的实力,提高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的关注度与认可度。
针对东台缠脚土土壤结构较为紧实的特点,研究施用腐熟鸡粪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022年在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试验点开展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在潴育型水稻土缠脚土上种植,依据等氮替代原则,设置不施肥处理、常规处理、鸡粪替代氮肥10%、鸡粪替代氮肥20%、鸡粪替代氮肥30%、鸡粪替代氮肥40%、鸡粪替代氮肥50% 7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鸡粪替代氮肥有效增加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且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0.86%~3.45%和0.57%~9.53%,容重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降低了0.73%~4.41%,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结构,进而增加了水稻产量、提升了稻米品质,其中鸡粪替代氮肥20%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增产19.44%(P<0.05),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16.58%(P<0.05)。综合比较,鸡粪替代氮肥20%的水稻经济效益最高,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是较优的鸡粪替代氮肥比例。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砧木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兔眼蓝莓‘精华’和‘巴尔德温’高接换种南高丛蓝莓‘优瑞卡’的果实品质性状、光合特性及矿质营养变化,测定单果鲜重等7个果实品质性状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利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参数,应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果实和叶片矿质元素P、K、Ca、Mg、Fe、Mn、B、Zn和Cu含量。结果表明,‘精华’砧‘优瑞卡’果实的花青苷和维生素C含量均居最高,其果实综合品质为良,‘巴尔德温’砧‘优瑞卡’及其自根植株果实综合品质均为中。‘精华’砧‘优瑞卡’的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均显著低于自根植株,而2种砧木嫁接的‘优瑞卡’与自根植株的胞间CO2浓度(Ci)并无显著性差异,且Pn仅与Gs呈极显著正相关,推测‘精华’砧‘优瑞卡’Pn值相对较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2个砧木嫁接的‘优瑞卡’及其自根植株叶片Ca和Mn、‘精华’和‘巴尔德温’砧嫁接的‘优瑞卡’叶片Mg以及‘精华’砧‘优瑞卡’叶片B和Cu含量均居于低量水平,其他均居于适量或高量范围。研究认为,‘精华’砧显著提高了‘优瑞卡’果实品质,但引起Pn值显著降低;‘精华’和‘巴尔德温’砧均降低了‘优瑞卡’叶片Mg含量,‘精华’砧还降低了‘优瑞卡’叶片B和Cu含量。在‘优瑞卡’蓝莓生产中除注意增施Ca和Mn肥外,对2种砧木嫁接的‘优瑞卡’还需增施Mg肥,对‘精华’砧‘优瑞卡’还需增施B和Cu肥。
中国盐碱地面积占全球盐碱地总面积的1/10,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寻找有效的盐碱地修复方法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盐碱地修复的方法有化学修复、工程修复和生物修复等,而生物修复以其经济高效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修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而言,盐生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中生长繁殖,通过其特殊的生理机制,能够有效修复高浓度盐碱地,为后续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普通作物也可以通过基因挖掘和品种培育的方式,增强其耐盐性,从而在盐碱地上实现正常生长,达到修复盐碱地的目的。除了植物,微生物也在盐碱地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提高作物的耐盐性,或者通过降解盐碱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从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环境。总的来说,生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环保,且符合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盐碱地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