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叶城县、莎车县、巴楚县、麦盖提县1984—2019年杏树物候期观测资料,与同期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杏树开花始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拟为开花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气象因子中,最低气温对开花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气温和日照,降水及其他气象因子影响较小。研究区气温与杏树开花期正相关,1984—2019年间,喀什地区2月下旬至3月下旬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增加幅度为0.2~1.7℃/10 a,杏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分别提前5.3~8.7、3.1~5.6、2.2~3.6 d/10 a。杏树开花期预报服务中,喀什地区偏北、偏南、偏东区域逐日平均气温分别稳定通过≥0℃的初日~第34天、第39~41天、第37~39天,或开花始期前稳定通过≥0℃的积温分别达到250、270~280、250~270℃,或杏树开花始期前5日滑动平均气温均稳定通过≥12℃拟作为杏树进入开花始期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气候服务,本文以雄安新区3个国家气象站建站至2018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雄安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采用2009—2018年精细化陆面同化数据和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分析了雄安新区最近10年以及未来10年降水量和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平均年降水量480.8 mm,降水集中在6—9月;1961—2018年,雄安新区平均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明显,而秋季增多趋势较为明显;预计未来10年,雄安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雄安新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2.6、18.7、7.3℃,年内(1981—2010年平均),雄安新区7月份气温最高,1月份最低;1961—2018年,雄安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总体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升温明显,其次为夏季,而秋季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预计未来10年,雄安新区气温将明显上升。雄安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335.2 h,年内,春、夏季日照时数相对较多,秋、冬季日照时数相对较少;1968—2018年,雄安新区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秋季减少速率最快,春季相对最慢。雄安新区年平均风速1.7 m/s,年内,4月平均风速最大,1、8、12月相对最小;1961—2018年,雄安新区年平均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冬季减小速率相对最大,夏季最小。
研究乡村振兴主题高被引论文的基本特征,为乡村振兴主题热点问题的筛选提供参考,检索2017年—2020年3月15日发表的“乡村振兴”主题的论文,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选择排名前1%的共20篇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本信息方面,20篇高被引论文均发表于2017—2018年,2018年的平均被引频次较高(176.1次)。(2)在基金支持方面,获国家级层面基金支持的论文最多(9篇),其次是研究院/校级(5个)。(3)在载文期刊方面,影响因子普遍较高(0.586~7.204),且主办单位以国家级、省部级居多,有较大知名度。(4)在作者概况方面,所在单位遍布北京、江西、浙江、四川、贵州、江苏、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第一作者在高校任职的论文数最多(12篇),有16位作者的同主题累计发文量不少于2篇(占84.2%)。(5)在其他信息方面,2018年的论文数接近2017年的2倍,文章类型主要为理论分析类,不同文章的被引频次距平百分率变幅较大,标题为整句型或以名词开头的论文均为13篇(>50%);15篇论文的关键词数量为3~5个。研究结果有助于读者、作者、期刊了解当前“乡村振兴”主题研究的热点,通过后续追踪这些高被引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的产出情况,有助于“乡村振兴”主题研究新热点的挖掘。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中国2089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少北多”,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 -45.8 h/10 a;西南地区在1989年发生突变,西北地区1983年发生突变,东北地区1985年发生突变,其他地区未发生突变;从季节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夏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与总云量、能见度、霾、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雾相关性不显著。
在大田生产中,‘先玉335’等美系新品种在耐密植、抗倒伏、抗南方锈病、抗大斑病、抗高温热害等方面的能力都较弱。为了通过育种手段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以玉米新品种‘裕丰303’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在国家(黄淮海夏播、东华北中晚熟、西北春播)以及各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产量、抗旱性、耐高温热害、耐密性、籽粒品质等品种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裕丰303’不仅具备美系新品种的优良特征特性,还具有耐旱、耐高温热害、抗倒伏、抗南方锈病等性状优势,实现并大幅度超越笔者原定的育种目标。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今后种质扩增、改良、创新的技术路线和避免遗传脆弱性风险出现等相关商业育种问题。强调在育种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耐高温热害性状和耐旱性状的选育,特别要注重通过不断提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正向超正常表达选育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新品种。
为有效防治香蕉叶斑病,筛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笔者以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为试验药剂,在2018年和2019年开展了防治香蕉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在香蕉叶斑病发病初期进行茎叶喷雾施药,133.3 mg/kg的试验药剂在3次药后的平均防效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74.08%和74.54%,明显优于对照药剂中133.3 mg/kg的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166.7 mg/kg的吡唑醚菌酯乳油和丙环唑乳油;而200 mg/kg的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3次药后的平均防效可达79.68%和79.93%。说明400 g/L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优良,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优良杀菌剂,值得在香蕉产区推广应用。
为研究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ndina cathayensis)两者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对185个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个体的11个可量性状及23项性状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的形态学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7.278%、17.038%、11.606%、11.606%、9.912%、7.471%、6.228%,累计贡献率为89.533%;利用主成分1和主成分2构建的散点图中,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的个体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螺旋部和形体轮廓特征方面,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利用逐步判别方法从23项形态比例参数中筛选出体高/体宽和螺旋部宽/体宽两个性状,建立中国圆田螺(Y)和中华圆田螺(Z)判别函数:Y=-609.11+1067.27X1+528.48X2,Z=-673+1084.59X1+579.95X2,将数据代回函数中进行检验可得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15 %,表明可以有效地将两者加以区分。上述差异性状和判别函数可为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后期的遗传育种工作及鉴定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为研究大蒜秸秆饲喂对小尾寒羊增重及羊肉品质的影响,按照大蒜秸秆添加比例不同,把30只小尾寒羊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10只,测定了不同饲料营养成分,不同组别小尾寒羊采食量、日增重、肠道疾病发生及羊肉品质等相关指标。与玉米饲料、玉米秸秆对比,大蒜新鲜秸秆的钙和粗纤维含量较高,蒜素含量为17.80 mg/100 g。不同大蒜秸秆饲料添加比例对肉羊增重影响显著,随着添加比例增加对肉羊增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试验组1和试验组2比对照组日增重增加35.29%和17.65%,大蒜秸秆作为粗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粗料中添加大蒜秸秆比例较高(本试验70%)的条件下,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顺-9-油酸、亚油酸含量比对照增加370.58%和60.70%,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肉味氨基酸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4.98%、3.82%和1.51%。肉羊养殖中,粗饲料中大蒜秸秆对比常规青贮玉米作为主要成分饲喂,对于小尾寒羊肉羊增重和羊肉品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分析高产优质多抗国审小麦新品种‘瑞华麦520’的产量表现和构成因素,旨在为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国家、省中间试验及大面积应用多点数据,对‘瑞华麦520’的高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瑞华麦520’在江苏省3年中间试验增产点率达100%,国家区试两年增产点率均为88.2%,均值变异系数分别为7.16%和12.2%,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1和7位,品种离优度值分别为494.97和618.97,位居参试品种最小值的第2和3位,平均穗数633.0±64.5万穗/hm2、穗粒数31.1±4.5粒、千粒重40.2±3.0 g,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均值变异系数和品种离优度值均较低。多年多点试验表明,‘瑞华麦520’产量潜力高、稳产性好,对黄淮南片麦区主要病害、灾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为筛选适于蚕豆田间的高效、安全除草剂,以四川省主栽品种‘成胡15号’为试验材料,选用7种除草剂(2种苗前、5种苗后除草剂),设人工除草和等量清水喷雾2种对照,调查秋蚕豆田杂草种类,研究不同除草剂对蚕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对蚕豆根瘤生长和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蚕豆田间杂草共13科42种,最主要的是菊科、禾本科、苋科、蓼科和十字花科。(2)33%除草通、960 g/L精异丙甲草胺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3种处理能有效防治杂草,防效均为3级。(3)施用除草剂和人工除草均会影响蚕豆根瘤生长,15%精喹禾灵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处理均能提高根瘤鲜重和干重。(4)33%除草通处理增加蚕豆单株粒数效果显著,960 g/L精异丙甲草胺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2种处理可显著增加蚕豆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15%精喹禾灵显著提高蚕豆株高。33%除草通、5%精禾草克和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3种处理表现出显著增产作用。结合草害防效、根瘤生长、蚕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秋播蚕豆田除草剂推荐苗前施用33%除草通、苗后采用15%精喹禾灵+48%灭草松混合处理。
通过对玉米新品种‘中科玉505’特征特性的分析,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结合选育过程的体会,以期为玉米商业育种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以自选系CT1668为母本、CT3354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中科玉505’,基于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试多年多点数据,对其产量表现及其农艺性状、抗旱性、耐高温性、耐密性、籽粒品质和青贮的饲用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先玉335’平均提高3.4%,‘郑单958’平均提高8%以上,在穗长、穗粗、行粒数、单穗粒重和出籽率等穗部性状优于对照;抗旱性达到“极强”标准,耐高温性达到“中等”水平,同对照‘郑单958’相当;籽粒容重746 g/L,粗蛋白含量10.1%,粗脂肪含量3.36%,粗淀粉含量74.26%,赖氨酸含量0.3%;秸秆的相对饲用品质优于‘先玉335’和‘郑单958’。该品种为新型优良玉米杂交种,具备很强的推广前景和价值。在玉米商业育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新品种市场安全性评价、制种产量、茎腐病、穗腐病、大小斑病、南方锈病、合理密植与控制倒伏等因素,建立有限回交与大群体逆境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方法。
研究0.2%噻苯隆可溶液剂提高‘脆皮’金桔产量和品质的效果,在金桔的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喷施不同质量分数(2、3、4、6 mg/kg)的0.2%噻苯隆可溶液剂,测定其对金桔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与空白对照比较,喷施0.2%噻苯隆可溶液剂的金桔单株产量增加了16.5%~23%,果实质量增加10.2%~12.2%,果肉的可溶性物含量增加了5.9%~6.3%,维生素C含量增加了8.7%~9.3%,含糖量增加了7.9%~9.0%,可滴定酸含量下降了8.1%~13.5%。0.2%噻苯隆可溶液剂对金桔产量及品质有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当药液剂量达到4 mg/kg时,金桔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且与最大值无显著差异,因此推荐生产中使用0.2%噻苯隆可溶液剂的适宜浓度为3~4 mg/kg。
为了筛选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戊唑醇、嘧菌酯单剂及其5种配比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增效剂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分别为1.5777、1.594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复配质量比2:1使用剂量90~135 g a.i./hm2时,对稻瘟病防效达76.68%~91.12%,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达81.28%~90.32%,与单剂和对照药剂相比防治效果相当或更好,并且用药量更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复配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可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笔者分析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特点与产业优势,认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政策条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全省食用菌规模逐渐扩大,品牌效应凸显。进一步总结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即缺乏行业规范,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行业人才匮乏。继而提出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即加大食用菌产业的开发程度,加强科技支撑及专业人才培养,政府统筹,建立行业标准,重视菌渣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实现本省食用菌产业的后发赶超和可持续性发展。
盐地碱蓬是盐碱地先锋植物,是目前能在含盐量为3%的土壤中生存的极少数植物之一,是重要的耐盐种质资源。其在植物耐逆机理、耐盐基因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壤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的了解盐地碱蓬的耐盐机理以及改良土壤的机理,本研究分别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层面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对其耐盐机理进行总结,并就盐地碱蓬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土壤养分以及在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认为应更多的关注盐地碱蓬耐逆关键基因的挖掘利用、盐地碱蓬在盐碱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以及盐地碱蓬与微生物如何共同改良土壤的机理。
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污染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技术盲区,本实验旨在研发更高效抑制杂菌污染的植物组织培养系统。通过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及组合的头孢霉素、利福平、青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化学药物进行抗菌筛选,确定了以头孢霉素、百菌清、代森锰锌为主的抗菌培养基配方。之后评估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三种组培材料在该培养基上的生长与污染情况,进而探索出一种高效培养基抗污染新方法,即药液包衣。利用含有25 mg/L头孢霉素+30 mg/L的代森锰锌与百菌清1:1混合液的培养基,并在外植体插入培养基前利用100 mg/L多菌灵药液或100 mg/L代森锰锌与百菌清1:1混合液进行浸润包衣,可显著降低组培材料被污染的风险,且对除愈伤组织以外的外植体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弱。该方法的使用在对外植体伤害较小的情况下,对于已污染组培材料的挽救以及大田种质材料的实验室保存有重要借鉴意义。
探究广东烤烟生产常用的有机肥发酵过程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的变化,为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培养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发酵,测定其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的种类、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生饼肥在发酵过程可产生7种有机酸、18种氨基酸、C12~C20高级脂肪酸和阿魏酸。其中有机酸以乳酸(发酵50天可达80.0 g/kg)、苹果酸含量(40.0 g/kg)较高;乙酸含量(31.84 g/kg)次之;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草酸含量(0.32~1.83 g/kg)较低。花生饼肥和猪粪发酵过程产生的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含量次之;花生饼肥发酵释放的氨基酸含量是猪粪发酵释放的氨基酸含量的2倍。花生饼肥发酵过程产生的高级脂肪酸以油酸(38.78%~44.46%)和亚油酸(37.0%~38.0%)含量较高,其次为棕榈酸(9.16%~13.22%),再次为硬脂酸(2.31%~3.08%)和亚麻酸(1.08%~1.58%),即以C18、C16酸为主,并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花生饼肥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阿魏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发酵50天时达到15.23 μg/kg。
休闲农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笔者通过梳理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期为促进休闲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分析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对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历程、特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良好的自然生态、雄厚的农业基础、发达的社会经济、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农耕文明,已成为江苏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机会。江苏省休闲农业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创意阶段3个阶段,应着力解决好政策落实不到位、融资难、缺乏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江苏省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品牌培育水平、类型模式丰富多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针对江苏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加快创意发展等对策。
针对不同生态区水热资源紧缺,风灾倒伏频发、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京X005’为母本、‘京27’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玉米新品种‘MC278’。该品种在吉林、河北等地接种表明,对小斑病、弯孢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强,易感染大斑病,中抗吉林地区玉米螟。在北京、内蒙等地不同年度的区试中,‘MC278’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CK),产量最高达16166 kg/hm2,平均产量增幅达8.3%;‘MC278’的粗蛋白质、粗淀粉、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郑单958’。2019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生产中,产量均高于12804 kg/hm2,产量最高达14283 kg/hm2;‘MC278’配套适宜播期、密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及收获技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030),种植区域包括安徽、山西、山东等15个省级区域。
为了促进一氧化碳(CO)在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归纳了CO在植物体中的生物合成途径,CO作为信号分子对植物各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以及CO与其他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分析得出,CO在植物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CO在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