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指标及评价分析
    克日木·阿巴司, 孟凡雪,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谢叶, 阿力木·艾尔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 78-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02  
    摘要 + 4941 )   HTML 2131 )    PDF ( 1224KB )( 14847 )   

    利用1991—2022年岳普湖国家一般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提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的方法,初步分析总结气象条件对其物候期的影响和气象因素、灾害气象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2022年样点果园中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无花果园无花果气候品质评价结果为特优。研究结论可为岳普湖无花果实品质的提高和未来合理化区域管理提供依据。

    新疆泽普县苹果花期冻害农业气象因素分析
    克日木·阿巴司, 孟凡雪, 热汗古力·库得热提, 汪俊, 李慧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97-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30  
    摘要 + 4934 )   HTML 2303 )    PDF ( 1210KB )( 14157 )   

    低温冻害是危害新疆林果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三大灾害之一,通过泽普国家一般气象站1991—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近年来苹果花期冻害灾情调查资料,分析了苹果花期冻害成因。结果表明:1991—2022年间,苹果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提前2.0~5.1 d/10 a;苹果花期气温骤降,日最低气温达-2.0℃,低于0℃的持续时间达0.5 h,苹果花期冻害显著;主要致灾气象因子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22℃)、极端最低气温(≤-2℃)、倒春寒天气、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降水天气伴有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以及大风等。受冻后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影响了苹果的品质。对泽普苹果产区富士系苹果花期冻害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审小麦新品种‘山农116'遗传背景及其高产优质稳定性分析
    王延训, 田纪春, 杨明, 彭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7-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65  
    摘要 + 2705 )   HTML 7 )    PDF ( 1209KB )( 548 )   

    为了使新审定的高产稳产强筋小麦品种‘山农116'尽快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从其杂交亲本遗传背景和在国家、山东省区域试验中高产稳产性表现,多年份品质测试结果的强筋稳定性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农116'国家区域试验和山东省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国家试验比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4.0%,山东省试验比对照‘济南17'增产3.8%;2018—2021连续4年在全国小麦质量鉴评中,‘山农116'的品质测试指标均达GB/T17892标准强筋或中强筋小麦。‘山农116'株高76.9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聚合了母本的强筋、抗病、早熟和父本的高产、节水、抗倒伏等优异特点,适宜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和市场订单种植利用。

    土壤氮矿化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
    徐翎清, 李佳佳, 常晓, 张云龙, 刘大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4): 97-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87  
    摘要 + 1781 )   HTML 23 )    PDF ( 1234KB )( 887 )   

    无机氮是作物吸收利用氮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氮矿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土壤对作物的供氮能力。土壤有机氮矿化主要由土壤微生物驱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氮分解成氨态氮和硝态氮的过程。有机氮矿化速率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变化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循环和土壤供氮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土壤氮矿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微生物的变化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研究可为探索土壤氮矿化过程和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有机肥对作物品质、土壤肥力及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晁赢, 付钢锋, 阎祥慧, 杭中桥, 杨全刚, 王会, 潘红, 娄燕宏, 诸玉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9): 103-1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31  
    摘要 + 1625 )   HTML 18 )    PDF ( 1055KB )( 1911 )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肥力等具有显著效果,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加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负荷的贡献亦不容小觑。本文重点综述了施用有机肥对作物品质、土壤改良、温室气体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的影响,分析了有机肥施用研究现状,并对有机肥施用的研究趋势提出建议,首先不断优化发酵工艺提升有机肥品质是根本;其次强化品质性状评价在有机肥施用效果评价中的地位,充分依托长期定位观测和现代化监测手段,不断提升肥力监测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是保障,以期为科学、合理、高效使用有机肥,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比较研究
    周琳, 李梦莎, 王化, 沈光, 吕品, 周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6): 44-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32  
    摘要 + 1583 )   HTML 4 )    PDF ( 1380KB )( 50 )   

    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蓝靛果的开发利用方向,旨在为蓝靛果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对5个品种的蓝靛果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蓝精灵’平均单果重最大,极显著高于‘L32’、‘蓓蕾’和‘L54’,并且‘蓝精灵’的感官综合评价最好;L系3个品种果实较大,但是苦涩味比较重、感官评分最低;但除铁含量之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蓝精灵’和‘蓓蕾’;‘蓓蕾’果实指数和果纵径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并且‘蓓蕾’的风味最好,其感官评分也仅次于‘蓝精灵’。5个蓝靛果品种中,‘蓝精灵’果实大、口感好,最适合鲜食;‘蓓蕾’风味好、矿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蓝靛果L品系矿物质含量高,适合用于开发矿物质饮料。

    播种量对‘鑫麦296’产量和干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尹逊栋, 吕广德, 牟秋焕, 米勇, 殷复伟, 李宁, 钱兆国, 吴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4):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220  
    摘要 + 1467 )   HTML 13 )    PDF ( 1254KB )( 150 )   

    为研究播种量对‘鑫麦296’干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设计75、150、225、300、375 kg/hm25个播量条件,对5个播量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果表明,150 kg/hm2播量条件下,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最高,且与其他播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量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其中收获期的穗部干物质量和花后各时期整株的干物质量也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鑫麦296’的产量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产量变化趋势为150 kg/hm2>75 kg/hm2>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本研究可以为不同品种小麦的播量研究提供参考。

    吡唑萘菌胺及混剂防治4种瓜类白粉病的田间应用技术
    文君慧, 姚贝贝, 蔡健英, 朱祺, 钟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4):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33  
    摘要 + 1426 )   HTML 3 )    PDF ( 1133KB )( 45 )   

    筛选防治瓜类白粉病的高效药剂,明确吡唑萘菌胺及混剂对苦瓜、西葫芦、甜瓜、西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瓜类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用药方案。参考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30—2000进行连续3年田间药效试验。11.2%吡唑萘菌胺EC 67.2 g(a.i.)/hm2(制剂600 mL/hm2)、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87~261 g(a.i.)/hm2(制剂300~900 mL/hm2)在白粉病初发时兑水675 L/hm2喷雾施药,根据不同作物及病害发展情况,连续施用2~4次,施药间隔期7~14天,防效可达80%以上,持效期可达10~14天,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0%醚菌酯∙啶酰菌胺SC、10%苯醚甲环唑 WG、25%三唑酮WP或12.5%腈菌唑 EC的常规用量。11.2%吡唑萘菌胺EC和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对苦瓜、西葫芦、甜瓜、西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安全高效,增产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发登记和推广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代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贾利敏, 赵晓宇, 王雪娇, 苏二虎, 李强, 郭嘉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7): 10-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12  
    摘要 + 1415 )   HTML 2 )    PDF ( 1390KB )( 34 )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度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促进内蒙古大豆育种,对2002—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的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进行综合分析。主茎节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生育日数整体变化不显著,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重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审定的大豆品种中有8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占总审定数的7.08%,有42个高油大豆品种,占总审定数的37.17%。2002—2020年审定的大豆品种产量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2019年‘兴豆7号’产量达到最高的3531.0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生育日数呈正相关;与株高、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274;与百粒重、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4、0.414;与单株有效分枝呈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9、0.414。百粒重的提高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增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选育大豆的过程中,应注意百粒重较高、主茎节数适中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内蒙古自治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白蜡属植物的开花特性和动态观察
    燕丽萍, 刘翠兰, 王因花, 李丽, 刘蓉, 吴德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4): 23-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14  
    摘要 + 1241 )   HTML 5 )    PDF ( 3105KB )( 32 )   

    研究花器官形态结构和开花特性,为白蜡授粉受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3个白蜡品种(‘鲁蜡2号’、‘鲁蜡5号’和‘金箭’),对其开花特性、花器官构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蜡品种雄株花期为11~13天,开花时间比雌株早13~15天;雌株‘鲁蜡2号’的花期为5~6天。3个白蜡品种的小花密集,开花后苞片2裂,花萼钟状4深裂,无花冠。雄花开花后露出舟形花药,花丝极短。雌花苞片开裂后露出雌蕊,柱头成熟时两裂,呈粉红色,花柱极短。扫描电镜下的3个白蜡品种苞片和花萼表面均有盾毛分布,不同品种间盾毛的形态有差异;‘金箭’、‘鲁蜡5号’的花药与花粉结构无显著差异;‘鲁蜡2号’整个雌蕊表面都有不规则褶皱分布。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白蜡属植物的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2002—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要性状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
    余忠浩, 周伟, 李志刚, 李资文, 贾娟霞, 周亚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4): 14-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22  
    摘要 + 1197 )   HTML 4 )    PDF ( 1418KB )( 146 )   

    综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种选育中亲本选择及筛选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09份大豆品种6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5964~2.8692,变异系数为6.79%~20.1%,其中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低,遗传最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累计遗传贡献率为79.98%,并构建优良品种评价方程S=0.48S1+0.31S2+0.21S3。运用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选出7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品种,可在新品种选育中作为优良亲本使用。通过聚类分析将109份大豆品种分为5类,其中第Ⅰ类综合性状最好,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优良大豆品种,第Ⅴ类仅有‘登科2号’具有极短的生育期,可在无霜期短的地区进行推广或者参与极早熟品种的选育。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类型繁杂多样,大豆育种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高品质大豆品种匮乏,还需着重关注大豆高油、高蛋白育种,并且选育亲本大多来源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而本地品种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也是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育种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

    香型优质常规稻品种‘广粮香2号’的选育与应用
    吴子帅, 麻东进, 李虎, 罗群昌, 陈传华, 刘广林, 刘建灵, 黎卫新, 覃兆冠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6): 6-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38  
    摘要 + 1042 )   HTML 5 )    PDF ( 1067KB )( 55 )   

    为选育出适合广西稻作区的早晚兼用香型优质常规籼稻品种,提高广西香米市场品牌竞争力。以传统香稻品种‘田东香’和‘早香1号’为母本和父本,杂交后以系谱法选育,并通过广西常规优质稻组区域试验和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米质鉴定,育成浓香型高档优质常规稻品种‘广粮香2号’。2019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广粮香2号’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产量较高,两年区试平均产量为6912.0 kg/hm2,比对照增产11.81%;早、晚稻米质均达部标优质二等,香味值83分;适应性广,可在桂南、桂中和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并已获广东、江西、湖南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是2020年唯一入选广西农业农村厅首批确认的7个水稻绿色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是“广西香米”公共品牌建设主用品种,深受各地种植户、米商青睐。‘广粮香2号’兼具产量高、米质优、香味浓、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广西及长江中下游稻作区推广种植。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级方法研究进展
    冶赓康, 俄胜哲, 陈政宇, 袁金华, 路港滨, 张鹏, 刘雅娜, 赵天鑫, 王钰轩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 96-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41  
    摘要 + 1038 )   HTML 36 )    PDF ( 1174KB )( 8548 )   

    土壤中的磷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但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复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形态占全磷含量很少一部分。因此,研究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级方法对提高磷的作物利用效率、探寻提高磷有效性的途径、减少磷损失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系统阐述了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磷素分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2类,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是无机磷中的水溶态磷,其他形态的磷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使得磷在土壤中的利用效率很低。导致磷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钙、铁、铝等离子、其他有机质、pH、温度、水分等,研究清楚各因素影响的机制加以改进,能有效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国内外学者不断对磷素分级方法进行完善改进,对磷有效形态的研究不断深入准确,目前,Bowman-Cole的有机磷分级法和Hedley的磷分级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2种方法。

    轮作种植制度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
    于台泽, 贾伟, 安晓慧, 金书秦, 魏雪, 李颖, 张丹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6): 150-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05  
    摘要 + 975 )   HTML 11 )    PDF ( 1180KB )( 79 )   

    在集约化种植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连作在中国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种植模式,即年复一年地在田间种植单一作物。长期的连作导致了病虫害严重、产量低下、土壤健康状况降低等诸多问题。轮作是有效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利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文献综述,阐述相比于连作,轮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且通过国内外相关轮作制度的对比,为中国轮作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结果显示,相比于连作,轮作在经济与生态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效益。同时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目前的轮作体系与国外在指导思路、推广机制、补贴方式与监管措施上均有差异,在轮作发展过程中,中国仍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国外的相关轮作经验,中国应该着手于制定科学的轮作计划、发展轮作的配套技术(如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节水灌溉等)、加强轮作相关的宣传与推广、精准落实轮作政策同时按时进行轮作的合理评估与政策调整,进而完善中国的轮作体系,这对于在国内大规模开展轮作种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进展
    李佳佳, 徐翎清, 赵阳, 芮秀丽, 石俊婷, 刘大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7):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69  
    摘要 + 906 )   HTML 9 )    PDF ( 1185KB )( 14579 )   

    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放弃高肥生产的观念,转向低肥绿色环保生产的理念。本文主要从低氮胁迫下氮代谢相关的酶、氮素同化途径、初级代谢、次级代谢以及氮代谢相关基因五方面综述了植物体内不同的代谢水平、形态、生理和分子响应,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的耐低氮策略,阐述了氮利用效率(NUE)相关的酶及其调控过程抵御氮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今后可针对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的低氮耐受差异,以及关键基因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从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全面的研究植物在低氮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为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麝香产量及表观性状与林麝年龄、取香时间的关系
    王永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94-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77  
    摘要 + 891 )   HTML 10 )    PDF ( 1492KB )( 49 )   

    为探讨年龄、取香时间与麝香产量、品质间的关系,补充麝香分泌机制、质量性状及适宜取香时间等方面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59只记录完整(1~5年生)林麝产香量及色泽、形状等表观性状数据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及取香时间对产香量基本无显著影响,但2.7~3.7岁麝香产量有高于其他年龄组趋势;成体麝(>2年生)平均产香量(17.636±6.642) g/只较育成麝(≤2年生)平均产香量(13.444±3.356) g/只高4.129 g/只(P=0.002<0.05);成体麝3月平均产香量(19.955±7.267) g/只较9月平均产香量(15.196±5.0113) g/只高4.759 g/只(P=0.023<0.05);观测成体麝产香量与参照组虽无显著差异(P=0.230>0.05),但具更高产香量个体且产量范围大。麝群粉状麝香61.02%,块状6.78%,干泥或泥状占15%~17%,棕色占52.54%、深棕色占13.56%、深褐色和褐色均占11.86%、浅棕色占6.78%、棕褐色和黑褐色均占1.69%;育成麝粉状麝香(85%)较成体麝(48.72%)高,棕色占比均最高(60%、51.28%);3月、9月成体麝粉状麝香分别为35%、63.16%,块状为5%、15.79%,干泥状为15%、21.05%,泥状为45%、0.00%。综上所述,年龄、取香时间与产香量无明显关联,成体麝产香量显著高于育成麝,3月产香量显著高于9月;麝群具产香量分布较广及更高产量个体特征,表明多年选育促使数量性状产香量一定分离,为后续核心群建立提供资源基础;麝群中棕色、粉状麝香占比最高,3月采集泥状、含水量高的麝香明显高于9月。

    功能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分析
    王强盛, 余坤龙, 甄若宏, 甘立军, 张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6): 144-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23  
    摘要 + 830 )   HTML 5 )    PDF ( 1137KB )( 313 )   

    随着中国农产品消费从能量消费转入营养消费的新阶段,能量过剩和营养素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功能农业通过生物营养强化等技术手段生产出含有特定微量营养素和其他有益功效的农产品(食品),实现农产品(食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和安全性。加快发展功能农业,强化农产品营养功能,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现代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本研究概述了中国功能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为中国城乡居民营养强化和功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鲜食玉米的研究脉络和趋势探析
    王绍新, 王宝宝, 李中建, 许洛, 冯健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 8-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81  
    摘要 + 827 )   HTML 14 )    PDF ( 1978KB )( 3138 )   

    为探明中国鲜食玉米研究领域的变迁轨迹,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内容,探析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旨在为鲜食玉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0—2021年1588篇“鲜食玉米”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近10年鲜食玉米领域研究发展稳定,年发表核心论文数保持在100篇以上;高产作者以陆卫平、刘春泉、李大婧、陆大雷等为代表,呈单线或辐射团队合作。作者所属机构以农业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在发文数量上农业类高等院校取得的成果更为显著,科研院所在新品种的研发上更有优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团队合作比较紧密。突现词分析表明,单倍体、超甜玉米、种子萌发、遗传多样性、营养品质、风味、叶酸、可溶性糖等为研究趋势。未来鲜食玉米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扩大覆盖面,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多种前沿生物技术手段辅助传统鲜食玉米育种研究,尤其是加强甜加糯型玉米和超甜玉米的研究,增强鲜食玉米品质和营养,提高其抗病虫、抗倒、抗旱等抗逆性研究;在食品加工、饲料研究领域多,注重延长鲜食玉米采收期、贮藏期,保证其营养在贮藏期间不流失等新加工设备的技术开发。

    3种杀菌剂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特征
    高美静, 沈燕, 卢莉娜, 仲建锋, 卢飞, 郑尊涛, 张志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7): 116-1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20  
    摘要 + 820 )   HTML 3 )    PDF ( 1272KB )( 120 )   

    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上登记用于防治梨黑星病,且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筛选高防效和低残留的农药种类,采用气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法分析了上述3种农药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特征。结果显示,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上的半衰期分别为8.83、14.44、4.70天,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38、17.32、16.50天,戊唑醇在梨和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均最快。中国制定的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在梨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分别为0.2、0.5、0.5 mg/kg。按最高推荐剂量的1倍和1.5倍对梨和土壤分别施用3种农药,末次施药后21天,氟硅唑在收获梨上的最大残留值为0.109 mg/kg,达到了MRL值的54.5%;腈菌唑在收获梨上的最大残留值为0.42 mg/kg,达到了MRL值的84%;戊唑醇在收获梨上的最大残留值<0.1 mg/kg,远低于国家规定的MRL值。对3种杀菌剂在梨和土壤中的消解和残留特征等综合进行分析,戊唑醇对膳食和环境的风险更小。研究结果为防治梨黑星病过程中高防效、低残留农药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陈丹丹, 万建春, 连琦, 王建雄, 王栋, 洪挺, 杨毅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1): 125-1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57  
    摘要 + 805 )   HTML 5 )    PDF ( 1184KB )( 104 )   

    农药残留作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到用药疗效、人体健康、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笔者简要归纳了中药材农药残留状况,包括被检中药材的种类、常检农药种类、农药残留种类。梳理了中药材农药残留主要分析检测技术的优劣势,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材农药残留域的具体应用。重点综述了农药滥用及登记种类不全、中药材在种植和加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待完善等农药残留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给出一定的改善建议,如建设绿色种植基地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加强农药登记管理规范、开发适用性广的中药材农残检测方法、加强种植户的农药知识普及、完善农残限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