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大蒜秸秆饲喂对肉羊增重及羊肉品质的影响
    任艳云, 刘国伟, 张龙平, 高园园, 楚惠民, 李印峰, 张成刚, 谭贺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35): 93-9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34  
    摘要 + 1094 )   HTML 1 )    PDF ( 1374KB )( 31 )   

    为研究大蒜秸秆饲喂对小尾寒羊增重及羊肉品质的影响,按照大蒜秸秆添加比例不同,把30只小尾寒羊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10只,测定了不同饲料营养成分,不同组别小尾寒羊采食量、日增重、肠道疾病发生及羊肉品质等相关指标。与玉米饲料、玉米秸秆对比,大蒜新鲜秸秆的钙和粗纤维含量较高,蒜素含量为17.80 mg/100 g。不同大蒜秸秆饲料添加比例对肉羊增重影响显著,随着添加比例增加对肉羊增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试验组1和试验组2比对照组日增重增加35.29%和17.65%,大蒜秸秆作为粗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粗料中添加大蒜秸秆比例较高(本试验70%)的条件下,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顺-9-油酸、亚油酸含量比对照增加370.58%和60.70%,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肉味氨基酸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4.98%、3.82%和1.51%。肉羊养殖中,粗饲料中大蒜秸秆对比常规青贮玉米作为主要成分饲喂,对于小尾寒羊肉羊增重和羊肉品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玉米新品种‘中科玉505’的选育及相关商业育种问题探讨
    费继飞, 孙招, 王行川, 高飞, 刘青培, 王爱芬, 原志强, 陈瑞杰, 刘东胜, 王义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8): 6-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41  
    摘要 + 849 )   HTML 14 )    PDF ( 1153KB )( 95 )   

    通过对玉米新品种‘中科玉505’特征特性的分析,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结合选育过程的体会,以期为玉米商业育种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以自选系CT1668为母本、CT3354为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中科玉505’,基于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试多年多点数据,对其产量表现及其农艺性状、抗旱性、耐高温性、耐密性、籽粒品质和青贮的饲用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先玉335’平均提高3.4%,‘郑单958’平均提高8%以上,在穗长、穗粗、行粒数、单穗粒重和出籽率等穗部性状优于对照;抗旱性达到“极强”标准,耐高温性达到“中等”水平,同对照‘郑单958’相当;籽粒容重746 g/L,粗蛋白含量10.1%,粗脂肪含量3.36%,粗淀粉含量74.26%,赖氨酸含量0.3%;秸秆的相对饲用品质优于‘先玉335’和‘郑单958’。该品种为新型优良玉米杂交种,具备很强的推广前景和价值。在玉米商业育种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新品种市场安全性评价、制种产量、茎腐病、穗腐病、大小斑病、南方锈病、合理密植与控制倒伏等因素,建立有限回交与大群体逆境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方法。

    0.2%噻苯隆可溶液剂对金桔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钊阳, Shaukat Ali, 唐良德, 吴建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6): 33-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300  
    摘要 + 834 )   HTML 8 )    PDF ( 1217KB )( 92 )   

    研究0.2%噻苯隆可溶液剂提高‘脆皮’金桔产量和品质的效果,在金桔的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喷施不同质量分数(2、3、4、6 mg/kg)的0.2%噻苯隆可溶液剂,测定其对金桔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与空白对照比较,喷施0.2%噻苯隆可溶液剂的金桔单株产量增加了16.5%~23%,果实质量增加10.2%~12.2%,果肉的可溶性物含量增加了5.9%~6.3%,维生素C含量增加了8.7%~9.3%,含糖量增加了7.9%~9.0%,可滴定酸含量下降了8.1%~13.5%。0.2%噻苯隆可溶液剂对金桔产量及品质有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当药液剂量达到4 mg/kg时,金桔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且与最大值无显著差异,因此推荐生产中使用0.2%噻苯隆可溶液剂的适宜浓度为3~4 mg/kg。

    国审玉米新品种‘MC278’的选育、不同生态区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王晓光, 瞿文洁, 刘春阁, 吴鹏, 王荣焕, 冯培煜, 陕红, 史桂清, 冷燕, 成广雷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5): 17-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52  
    摘要 + 706 )   HTML 7 )    PDF ( 1068KB )( 44 )   

    针对不同生态区水热资源紧缺,风灾倒伏频发、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京X005’为母本、‘京27’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玉米新品种‘MC278’。该品种在吉林、河北等地接种表明,对小斑病、弯孢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强,易感染大斑病,中抗吉林地区玉米螟。在北京、内蒙等地不同年度的区试中,‘MC278’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CK),产量最高达16166 kg/hm2,平均产量增幅达8.3%;‘MC278’的粗蛋白质、粗淀粉、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郑单958’。2019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生产中,产量均高于12804 kg/hm2,产量最高达14283 kg/hm2;‘MC278’配套适宜播期、密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及收获技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030),种植区域包括安徽、山西、山东等15个省级区域。

    2002—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要性状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
    余忠浩, 周伟, 李志刚, 李资文, 贾娟霞, 周亚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4): 14-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22  
    摘要 + 684 )   HTML 3 )    PDF ( 1418KB )( 22 )   

    综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种选育中亲本选择及筛选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09份大豆品种6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5964~2.8692,变异系数为6.79%~20.1%,其中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低,遗传最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累计遗传贡献率为79.98%,并构建优良品种评价方程S=0.48S1+0.31S2+0.21S3。运用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选出7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品种,可在新品种选育中作为优良亲本使用。通过聚类分析将109份大豆品种分为5类,其中第Ⅰ类综合性状最好,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优良大豆品种,第Ⅴ类仅有‘登科2号’具有极短的生育期,可在无霜期短的地区进行推广或者参与极早熟品种的选育。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类型繁杂多样,大豆育种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高品质大豆品种匮乏,还需着重关注大豆高油、高蛋白育种,并且选育亲本大多来源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而本地品种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也是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育种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

    不同品种蝴蝶兰耐冷性评价
    冯小璐, 孔艳娥, 孙音, 姜楠南, 房义福, 李月苓, 牛晓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 59-6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64  
    摘要 + 579 )   HTML 3 )    PDF ( 1715KB )( 22 )   

    研究不同品种蝴蝶兰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差异,对不同品种蝴蝶兰的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蝴蝶兰抗冷栽培、抗冷品种选育及抗冷生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逐步降温的方式,观察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16个蝴蝶兰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及各项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6个蝴蝶兰品种进行耐冷性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项生理指标与蝴蝶兰耐冷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阿里山’、‘花样年华’、‘婚宴’、‘一见钟情’、‘富乐之星’、‘1372’属于强耐低温品种;‘大辣椒’、‘蜡红花’、‘黑闪电’、‘满天红’、‘5064’属于中耐低温品种;‘黄金甲’、‘红蝴蝶’、‘红冠天’、‘wk1753’、‘冰山美人’属于弱耐低温品种。FoFmFv/Fm、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SOD与CAT活性以及MDA含量都与蝴蝶兰耐冷性关系密切,可作为蝴蝶兰耐冷性鉴定指标。

    甘薯小象甲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药效
    徐进, 苏治平, 苏会荣, 朱宏波, 陈胜勇, 吴正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8): 153-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35  
    摘要 + 528 )   HTML 6 )    PDF ( 1167KB )( 43 )   

    为了筛选适合湛江等热带地区防治甘薯小象甲的高效、经济、安全药剂,以甘薯小象甲成虫为实验材料,对12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药效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结果表明,3.2%阿维菌素乳油、20%虫酰肼悬浮剂、5%啶虫脒乳油和16%虫肼·茚虫威乳油4种药剂对湛江地区甘薯小象甲防治效果较好,其中3.2%阿维菌素乳油和20%虫酰肼悬浮剂盆栽药效试验72 h防治效果分别为97.78%和91.59%;田间药效试验4天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91.01%和92.26%,8天后依然能达到70.76%,67.84%。3.2%阿维菌素乳油和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甘薯小象甲成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性,适合在湛江等热带地区作为田间防治甘薯小象甲成虫的主要药剂。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罗先富, 刘文强, 潘孝武, 董铮, 刘三雄, 刘利成, 阳标仁, 盛新年, 李小湘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10  
    摘要 + 519 )   HTML 25 )    PDF ( 1995KB )( 118 )   

    为挖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株高新基因,以来源于‘Katy’/‘湘743’且在第1染色体RM11383-RM1198区间杂合的一个剩余杂合体RHL1030 (F10)为材料,遗传分析RHL1030衍生群体,显示在该区间鉴定到控制株高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湘743’。应用SSR标记检测,从RHL1030衍生群体筛选杂合区间分别为RM3411-RM11782和RM6703-RM1198的两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2个F2群体,验证并界定株高QTL在RM6703-RM1198区间。从RM6703-RM1198区间分离群体筛选RM6703-RM8085区间杂合的3个单株和RM5389-RM1198区间杂合的1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4个F2群体,从群体中分别筛选母本纯合型、父本纯合型和杂合型单株各40株构成近等基因系进行方差分析,最终界定株高QTL在RM11782-RM5389区间,物理位置34.17M~35.73 Mb。本研究定位到一个新的控制株高QTL,为改良水稻株型提供资源。

    一种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的应用效果研究
    韩利方, 邹均平, 谢月华, 刘易扬, 闫文朝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1): 145-15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97  
    摘要 + 502 )   HTML 13 )    PDF ( 1271KB )( 20 )   

    为了评价一种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的性能,利用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和经典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对兔粪便样品和球虫卵囊悬液样品进行计数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作为漂浮液,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能对卵囊悬液样品和2~5 g固体粪便样品中球虫卵囊进行准确计数,与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计数结果的符合率为95.59%~99.49%;用自来水作为悬浮液,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能对卵囊悬液样品和0.3~0.5 g固体粪便样品中球虫卵囊进行准确计数。本研究发现,改进型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对临床和实验室样品中虫卵能进行准确计数,而且比经典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板具有更强大的检测功能。

    鲜食型紫薯新品种‘泰紫薯1号’的选育及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陈路路, 孙哲, 田昌庚, 刘尚刚, 郑建利, 赵丰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30): 25-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37  
    摘要 + 499 )   HTML 9 )    PDF ( 1464KB )( 48 )   

    为明确紫薯品种生长发育规律,加速紫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从而为高产优质鲜食型紫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以‘泰中6号’做母本,开放授粉,育成优质鲜食型紫薯新品种‘泰紫薯1号’,并以‘泰中11’作对照对其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泰紫薯1号’在品比试验中平均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为36867.9 kg/hm2和10911.5 kg/hm2,较对照‘泰中11’分别增产28.4%和27.7%;花青素含量26.21 mg/100 g FW,食味品质总评得分75.5分,明显优于‘泰中11’。‘泰紫薯1号’单株茎叶鲜重及单株叶面积在栽苗后80天达到最大值且明显大于对照品种‘泰中11’,单株鲜薯重在栽苗后40~80天明显小于‘泰中11’,但在80天后明显高于‘泰中11’,块根膨大速率在栽苗后80~100天达到最大值且明显高于‘泰中11’,商品薯率尤其中薯率明显高于‘泰中11’。综上所述,‘泰紫薯1号’产量较高,商品性好,食味品质优,且具有早中期地上部生长旺盛,晚期块根迅速膨大的特点。

    寒地水稻新品种‘育龙7号’引种鉴定及适应性分析
    辛洪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5): 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34  
    摘要 + 493 )   HTML 17 )    PDF ( 1174KB )( 60 )   

    研究旨在对寒地水稻新品种‘育龙7号’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寒地水稻品种的适应性育种提供参考。以‘育龙7号’为试材,在黑龙江省、内蒙古及湖北省对其生育日数、活动积温及公顷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育龙7号’不仅在其主要种植区域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能够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而且在黑龙江省较低积温带、内蒙古和湖北省等地也取得了较好的引种鉴定效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于生产。进一步分析表明:‘育龙7号’强大适应性来自于其丰富的遗传基础,以及较为合适的选择和鉴定方法。‘育龙7号’的适应性启示:利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主栽品种做核心种质,适当添加新的基因源,才能提高水稻品种的适应性,扩大水稻品种的适种区域。

    氮肥用量与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李兴华, 王欢, 张盛, 蔡星星, 周强, 周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6-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42  
    摘要 + 464 )   HTML 14 )    PDF ( 1734KB )( 210 )   

    旨在建立晚籼稻合理氮肥施用技术,探究了氮肥用量与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益9优447’和‘益9优651’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用量和3种氮肥运筹方式,并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和剑叶SPAD值等指标。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可增加晚籼稻有效穗数12.3%~61.9%,降低花后剑叶SPAD值衰减率5.9~8.5个百分点,增大花后干物质转运量0.8~1.1倍,提高花后干物质转运率5.5~10.2个百分点和增加产量23.5%~35.6%。氮肥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较小。氮肥用量270 kg/hm2与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40%:20%:25%:15%组合处理的产量及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最高。氮肥用量180 kg/hm2与氮肥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60%:20%:20%组合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应增加氮肥基肥使用比例;氮肥用量为270 kg/hm2时,可适当增加氮肥后期追肥次数和比例。

    雌雄同株黄檗有性繁殖特性研究
    范永芳, 徐硕, 张昭, 于晶, 魏雪苹, 贺利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5): 26-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26  
    摘要 + 456 )   HTML 5 )    PDF ( 1717KB )( 27 )   

    一般认为黄檗为严格的雌雄异株植物,但本研究首次发现自然界存在两性植株。为了研究两性植株的有性繁殖能力,以两性植株为试材,雌株和雄株为对照,对两性植株性器官形态和繁殖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2年对5000余朵花的研究发现:(1)两性植株的花粉和柱头与雄株和雌株在形态和发育上没有差异,花粉的萌发率在23%以上,与雄株花粉基本一致;(2)两性植株花粉授粉至雌株后得果率为86.69%,两性植株雌花在接受雄株花粉后的得果率为91.30%,自然受粉条件下的得果率为95.69%,自交授粉的得果率为88.01%。两性植株雄性和雌性都能正常繁殖,也可以成功自交繁殖。本研究为黄檗性别分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为其生物保护提供了新途径。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马斯霜, 白海波, 惠建, 王敬东, 李树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4):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63  
    摘要 + 455 )   HTML 18 )    PDF ( 1173KB )( 184 )   

    小麦作为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对小麦品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小麦品质性状较为复杂,经过多年的遗传改良,小麦品质性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仍处于中低水平。笔者对小麦几个重要品质性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是对控制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性状遗传改良进行总结。主要分析了小麦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及沉淀值遗传特点,综述了各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规律及相关调控的主要基因。尤其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调控规律的明晰,未来可将分子设计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式。

    9种杀菌剂对荒漠绿洲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陈利, 周婷婷, 沈煜洋, 路子峰, 崔燕华, 赵海燕, 刘琦, 高海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35): 78-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25  
    摘要 + 451 )   HTML 0 )    PDF ( 1232KB )( 34 )   

    为了筛选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为新疆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评价供试药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0 g/L氯氟醚·吡唑酯S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和75%肟菌·戊唑醇WG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最高达到82.64%、77.28%、71.36%和70.93%。40%腈菌唑WP、42%苯菌酮SC、430 g/L戊唑醇SC、43%氟嘧·戊唑醇SC和48%苯甲·嘧菌酯SC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为61.11%~64.89%。建议在生产上推广240 g/L氯氟醚·吡唑酯S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75%肟菌·戊唑醇WG、40%腈菌唑WP、42%苯菌酮SC、430 g/L戊唑醇SC、43%氟嘧·戊唑醇SC和48%苯甲·嘧菌酯SC的轮换使用,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危害,提高粮食生产安全。

    丙硫菌唑与抑霉唑混剂对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陈宏州, 杨志香, 张新建, 杨红福, 徐超, 缪康, 陈源, 姚克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14):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08  
    摘要 + 448 )   HTML 2 )    PDF ( 1319KB )( 21 )   

    为探明丙硫菌唑与抑霉唑混剂对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开发防治稻恶苗病的新药剂,本研究以藤仓镰孢菌为试验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抑霉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藤仓镰孢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抑霉唑配比为1:1时增效系数为1.9778,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5%丙硫菌唑·抑霉唑WS 500倍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防效分别为91.08%、92.85%和89.52%,防效均高于4.23%甲霜·种菌唑ME 1000倍液和12%氟啶·戊·杀螟WS 1000倍液的防效,并且各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成苗安全。5%丙硫菌唑·抑霉唑WS对稻恶苗病防效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开发为稻恶苗病防治药剂。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福玉, 陈贵菊, 孙雷明, 黄玲, 邵敏敏, 赵凯, 杨本洲, 张玉丹, 闫璐, 王霖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20-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50  
    摘要 + 443 )   HTML 15 )    PDF ( 1477KB )( 116 )   

    为找出鲁西南地区小麦的最佳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以‘山农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不还田免耕(T1)、秸秆还田免耕(T2)、秸秆还田两旋一耕(T3)、秸秆还田深耕(T4)4种耕作方式和225(N1)、165(N2)、300 kg/hm2(N3) 3种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T4产量最高,达8210.59 kg/hm2,较T1、T2、T3分别增产2.25%、5.71%、8.61%;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300 kg/hm2(N3)时最高。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互作效应极显著,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T4明显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施氮量增加了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量。因此,鲁西南地区实施深耕配施氮肥300 kg/hm2,是小麦生产实现高产和优质的最佳耕作和施氮模式。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进展
    朱锟恒, 段良霞, 李元辰, 李振炜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1): 86-9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604  
    摘要 + 441 )   HTML 17 )    PDF ( 1065KB )( 98 )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养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土壤结构的最小单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转化过程与土壤固碳过程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团聚体有机碳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明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土地利用和矿区复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的长期定位研究和复垦矿区的土壤修复两方面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999—2018年间国审玉米品种遗传产量增益及产量潜力分析
    卢实, 李穆, 高婷婷, 王敏, 孟令聪, 郑淑波, 路明, 刘文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1):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357  
    摘要 + 424 )   HTML 19 )    PDF ( 1259KB )( 110 )   

    为保障玉米继续增产增收,本文对1999—2018年间中国玉米品种遗传增益和产量提升潜力展开研究。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二十年间国审玉米品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20年间中国共通过审定了933个国审玉米品种,平均单产9984.9 kg/hm2,国审品种年遗传产量增益速率185.73 kg/hm2。二十年间,中国玉米平均实际单产为5432.96 kg/hm2,实现了国审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54.41%。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与实际单产之间回归方程为y=0.3728x+1710.5,当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每增加1 kg/hm2,全国玉米实际单产增加约0.3728 kg/hm2

    作物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陈婉华, 袁伟, 王子阳, 周正萍, 刘世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 (21): 54-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45  
    摘要 + 413 )   HTML 9 )    PDF ( 1006KB )( 151 )   

    作物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技术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秸秆浪费和田间焚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秸秆还田技术以及高效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本文介绍了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秸秆还田的方式以及常见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应用,阐述了作物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产量的效应。本文分析了秸秆还田的利与弊,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发展作物秸秆还田的关键是走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