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国审玉米新品种‘MC278’的选育、不同生态区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王晓光, 瞿文洁, 刘春阁, 吴鹏, 王荣焕, 冯培煜, 陕红, 史桂清, 冷燕, 成广雷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5): 17-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52  
    摘要 + 1793 )   HTML 8 )    PDF ( 1068KB )( 47 )   

    针对不同生态区水热资源紧缺,风灾倒伏频发、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京X005’为母本、‘京27’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玉米新品种‘MC278’。该品种在吉林、河北等地接种表明,对小斑病、弯孢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强,易感染大斑病,中抗吉林地区玉米螟。在北京、内蒙等地不同年度的区试中,‘MC278’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CK),产量最高达16166 kg/hm2,平均产量增幅达8.3%;‘MC278’的粗蛋白质、粗淀粉、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郑单958’。2019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生产中,产量均高于12804 kg/hm2,产量最高达14283 kg/hm2;‘MC278’配套适宜播期、密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及收获技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030),种植区域包括安徽、山西、山东等15个省级区域。

    国审小麦新品种‘山农116'遗传背景及其高产优质稳定性分析
    王延训, 田纪春, 杨明, 彭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7-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65  
    摘要 + 1009 )   HTML 3 )    PDF ( 1209KB )( 34 )   

    为了使新审定的高产稳产强筋小麦品种‘山农116'尽快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从其杂交亲本遗传背景和在国家、山东省区域试验中高产稳产性表现,多年份品质测试结果的强筋稳定性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农116'国家区域试验和山东省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国家试验比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4.0%,山东省试验比对照‘济南17'增产3.8%;2018—2021连续4年在全国小麦质量鉴评中,‘山农116'的品质测试指标均达GB/T17892标准强筋或中强筋小麦。‘山农116'株高76.9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聚合了母本的强筋、抗病、早熟和父本的高产、节水、抗倒伏等优异特点,适宜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和市场订单种植利用。

    2002—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要性状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
    余忠浩, 周伟, 李志刚, 李资文, 贾娟霞, 周亚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4): 14-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22  
    摘要 + 948 )   HTML 4 )    PDF ( 1418KB )( 31 )   

    综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种选育中亲本选择及筛选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09份大豆品种6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5964~2.8692,变异系数为6.79%~20.1%,其中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低,遗传最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累计遗传贡献率为79.98%,并构建优良品种评价方程S=0.48S1+0.31S2+0.21S3。运用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选出7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品种,可在新品种选育中作为优良亲本使用。通过聚类分析将109份大豆品种分为5类,其中第Ⅰ类综合性状最好,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优良大豆品种,第Ⅴ类仅有‘登科2号’具有极短的生育期,可在无霜期短的地区进行推广或者参与极早熟品种的选育。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类型繁杂多样,大豆育种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高品质大豆品种匮乏,还需着重关注大豆高油、高蛋白育种,并且选育亲本大多来源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而本地品种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也是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育种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

    播种量对‘鑫麦296’产量和干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尹逊栋, 吕广德, 牟秋焕, 米勇, 殷复伟, 李宁, 钱兆国, 吴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4):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220  
    摘要 + 938 )   HTML 13 )    PDF ( 1254KB )( 86 )   

    为研究播种量对‘鑫麦296’干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设计75、150、225、300、375 kg/hm25个播量条件,对5个播量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果表明,150 kg/hm2播量条件下,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最高,且与其他播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量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其中收获期的穗部干物质量和花后各时期整株的干物质量也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鑫麦296’的产量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产量变化趋势为150 kg/hm2>75 kg/hm2>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本研究可以为不同品种小麦的播量研究提供参考。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级方法研究进展
    冶赓康, 俄胜哲, 陈政宇, 袁金华, 路港滨, 张鹏, 刘雅娜, 赵天鑫, 王钰轩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 96-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41  
    摘要 + 750 )   HTML 28 )    PDF ( 1174KB )( 233 )   

    土壤中的磷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但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复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形态占全磷含量很少一部分。因此,研究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分级方法对提高磷的作物利用效率、探寻提高磷有效性的途径、减少磷损失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系统阐述了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磷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磷素分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磷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2类,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是无机磷中的水溶态磷,其他形态的磷很难被植物吸收利用,使得磷在土壤中的利用效率很低。导致磷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钙、铁、铝等离子、其他有机质、pH、温度、水分等,研究清楚各因素影响的机制加以改进,能有效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国内外学者不断对磷素分级方法进行完善改进,对磷有效形态的研究不断深入准确,目前,Bowman-Cole的有机磷分级法和Hedley的磷分级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2种方法。

    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比较研究
    周琳, 李梦莎, 王化, 沈光, 吕品, 周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6): 44-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32  
    摘要 + 715 )   HTML 3 )    PDF ( 1380KB )( 24 )   

    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蓝靛果的开发利用方向,旨在为蓝靛果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对5个品种的蓝靛果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蓝精灵’平均单果重最大,极显著高于‘L32’、‘蓓蕾’和‘L54’,并且‘蓝精灵’的感官综合评价最好;L系3个品种果实较大,但是苦涩味比较重、感官评分最低;但除铁含量之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蓝精灵’和‘蓓蕾’;‘蓓蕾’果实指数和果纵径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并且‘蓓蕾’的风味最好,其感官评分也仅次于‘蓝精灵’。5个蓝靛果品种中,‘蓝精灵’果实大、口感好,最适合鲜食;‘蓓蕾’风味好、矿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蓝靛果L品系矿物质含量高,适合用于开发矿物质饮料。

    不同品种蝴蝶兰耐冷性评价
    冯小璐, 孔艳娥, 孙音, 姜楠南, 房义福, 李月苓, 牛晓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 59-6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64  
    摘要 + 686 )   HTML 3 )    PDF ( 1715KB )( 26 )   

    研究不同品种蝴蝶兰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差异,对不同品种蝴蝶兰的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蝴蝶兰抗冷栽培、抗冷品种选育及抗冷生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逐步降温的方式,观察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16个蝴蝶兰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及各项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6个蝴蝶兰品种进行耐冷性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项生理指标与蝴蝶兰耐冷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阿里山’、‘花样年华’、‘婚宴’、‘一见钟情’、‘富乐之星’、‘1372’属于强耐低温品种;‘大辣椒’、‘蜡红花’、‘黑闪电’、‘满天红’、‘5064’属于中耐低温品种;‘黄金甲’、‘红蝴蝶’、‘红冠天’、‘wk1753’、‘冰山美人’属于弱耐低温品种。FoFmFv/Fm、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SOD与CAT活性以及MDA含量都与蝴蝶兰耐冷性关系密切,可作为蝴蝶兰耐冷性鉴定指标。

    吡唑萘菌胺及混剂防治4种瓜类白粉病的田间应用技术
    文君慧, 姚贝贝, 蔡健英, 朱祺, 钟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4):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33  
    摘要 + 624 )   HTML 3 )    PDF ( 1133KB )( 20 )   

    筛选防治瓜类白粉病的高效药剂,明确吡唑萘菌胺及混剂对苦瓜、西葫芦、甜瓜、西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瓜类白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用药方案。参考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30—2000进行连续3年田间药效试验。11.2%吡唑萘菌胺EC 67.2 g(a.i.)/hm2(制剂600 mL/hm2)、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87~261 g(a.i.)/hm2(制剂300~900 mL/hm2)在白粉病初发时兑水675 L/hm2喷雾施药,根据不同作物及病害发展情况,连续施用2~4次,施药间隔期7~14天,防效可达80%以上,持效期可达10~14天,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0%醚菌酯∙啶酰菌胺SC、10%苯醚甲环唑 WG、25%三唑酮WP或12.5%腈菌唑 EC的常规用量。11.2%吡唑萘菌胺EC和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对苦瓜、西葫芦、甜瓜、西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安全高效,增产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发登记和推广使用。

    香型优质常规稻品种‘广粮香2号’的选育与应用
    吴子帅, 麻东进, 李虎, 罗群昌, 陈传华, 刘广林, 刘建灵, 黎卫新, 覃兆冠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36): 6-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38  
    摘要 + 620 )   HTML 4 )    PDF ( 1067KB )( 28 )   

    为选育出适合广西稻作区的早晚兼用香型优质常规籼稻品种,提高广西香米市场品牌竞争力。以传统香稻品种‘田东香’和‘早香1号’为母本和父本,杂交后以系谱法选育,并通过广西常规优质稻组区域试验和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米质鉴定,育成浓香型高档优质常规稻品种‘广粮香2号’。2019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广粮香2号’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产量较高,两年区试平均产量为6912.0 kg/hm2,比对照增产11.81%;早、晚稻米质均达部标优质二等,香味值83分;适应性广,可在桂南、桂中和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并已获广东、江西、湖南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是2020年唯一入选广西农业农村厅首批确认的7个水稻绿色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是“广西香米”公共品牌建设主用品种,深受各地种植户、米商青睐。‘广粮香2号’兼具产量高、米质优、香味浓、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在广西及长江中下游稻作区推广种植。

    不同品种肉鸡屠宰性能、胸肌肉品质和成分测定及分析
    马猛, 王克华, 曲亮, 窦套存, 郭军, 王星果, 胡玉萍, 卢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137-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94  
    摘要 + 613 )   HTML 11 )    PDF ( 1288KB )( 80 )   

    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自主研究培育的白羽肉鸡和爱拔益加AA在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组成成分之间差异。以‘wod’系列白羽肉鸡和爱拔益加AA为素材,测定7周龄时各个品种的屠宰性能、胸肌肉品质以及胸肌中风味前体物质、矿物元素、微生素等成分含量,分析比较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wod168和wod178的屠体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均极显著低于wod188和AA(P<0.01),翅膀率极显著高于后两者(P<0.01)。wod168的胸肌肌肉pH和嫩度极显著小于AA(P<0.01),肉色的L值和b值显著高于AA(P<0.05)。wod168胸肌肌肉氨基酸总量、矿物元素总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其他三个品种,肌内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于其他品种。wod168产肉性能不及其他品种,但其胸肌肌肉肉品质更佳,更符合消费者对优质肉品质的需求。

    白蜡属植物的开花特性和动态观察
    燕丽萍, 刘翠兰, 王因花, 李丽, 刘蓉, 吴德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4): 23-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14  
    摘要 + 596 )   HTML 5 )    PDF ( 3105KB )( 12 )   

    研究花器官形态结构和开花特性,为白蜡授粉受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3个白蜡品种(‘鲁蜡2号’、‘鲁蜡5号’和‘金箭’),对其开花特性、花器官构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蜡品种雄株花期为11~13天,开花时间比雌株早13~15天;雌株‘鲁蜡2号’的花期为5~6天。3个白蜡品种的小花密集,开花后苞片2裂,花萼钟状4深裂,无花冠。雄花开花后露出舟形花药,花丝极短。雌花苞片开裂后露出雌蕊,柱头成熟时两裂,呈粉红色,花柱极短。扫描电镜下的3个白蜡品种苞片和花萼表面均有盾毛分布,不同品种间盾毛的形态有差异;‘金箭’、‘鲁蜡5号’的花药与花粉结构无显著差异;‘鲁蜡2号’整个雌蕊表面都有不规则褶皱分布。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白蜡属植物的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132’适宜种植密度的筛选
    李可可, 董永彬, 汪丽爽, 王寒, 李亚永, 张龙, 李玉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23):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26  
    摘要 + 588 )   HTML 3 )    PDF ( 1245KB )( 26 )   

    为了筛选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132’的适宜种植密度,在长葛和原阳试验基地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60000、64500、67500、72000、75000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豫单132’的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高,茎粗减小;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整体呈降低趋势,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在67500株/hm2时产量表现最高,呈近似抛物线状分布。因此,玉米新品种‘豫单13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这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罗先富, 刘文强, 潘孝武, 董铮, 刘三雄, 刘利成, 阳标仁, 盛新年, 李小湘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10  
    摘要 + 569 )   HTML 26 )    PDF ( 1995KB )( 127 )   

    为挖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株高新基因,以来源于‘Katy’/‘湘743’且在第1染色体RM11383-RM1198区间杂合的一个剩余杂合体RHL1030 (F10)为材料,遗传分析RHL1030衍生群体,显示在该区间鉴定到控制株高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湘743’。应用SSR标记检测,从RHL1030衍生群体筛选杂合区间分别为RM3411-RM11782和RM6703-RM1198的两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2个F2群体,验证并界定株高QTL在RM6703-RM1198区间。从RM6703-RM1198区间分离群体筛选RM6703-RM8085区间杂合的3个单株和RM5389-RM1198区间杂合的1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4个F2群体,从群体中分别筛选母本纯合型、父本纯合型和杂合型单株各40株构成近等基因系进行方差分析,最终界定株高QTL在RM11782-RM5389区间,物理位置34.17M~35.73 Mb。本研究定位到一个新的控制株高QTL,为改良水稻株型提供资源。

    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优势与挑战
    吕星辰,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157-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47  
    摘要 + 564 )   HTML 18 )    PDF ( 3656KB )( 129 )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快速响应、高效控制、安全保障成为现代农产品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由于传统溯源系统存在原始信息少、信息不透明和可靠性差等问题,消费者对农产品溯源技术并不信任。且各组织之间互不信任,信息断层现象时常发生,出现问题后职责追溯困难,安全管控的效果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溯源系统的缺陷。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农产品溯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优势、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探讨。本研究以大米溯源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框架设计。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取大米的供应链数据信息。最后,分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方法的优势和挑战。本研究为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宝贵信息,并对改善农产品可持续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氮肥用量与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李兴华, 王欢, 张盛, 蔡星星, 周强, 周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6-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42  
    摘要 + 524 )   HTML 14 )    PDF ( 1734KB )( 262 )   

    旨在建立晚籼稻合理氮肥施用技术,探究了氮肥用量与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益9优447’和‘益9优651’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用量和3种氮肥运筹方式,并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和剑叶SPAD值等指标。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可增加晚籼稻有效穗数12.3%~61.9%,降低花后剑叶SPAD值衰减率5.9~8.5个百分点,增大花后干物质转运量0.8~1.1倍,提高花后干物质转运率5.5~10.2个百分点和增加产量23.5%~35.6%。氮肥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较小。氮肥用量270 kg/hm2与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40%:20%:25%:15%组合处理的产量及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最高。氮肥用量180 kg/hm2与氮肥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60%:20%:20%组合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应增加氮肥基肥使用比例;氮肥用量为270 kg/hm2时,可适当增加氮肥后期追肥次数和比例。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福玉, 陈贵菊, 孙雷明, 黄玲, 邵敏敏, 赵凯, 杨本洲, 张玉丹, 闫璐, 王霖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20-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50  
    摘要 + 508 )   HTML 15 )    PDF ( 1477KB )( 139 )   

    为找出鲁西南地区小麦的最佳耕作方式与施氮量,以‘山农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不还田免耕(T1)、秸秆还田免耕(T2)、秸秆还田两旋一耕(T3)、秸秆还田深耕(T4)4种耕作方式和225(N1)、165(N2)、300 kg/hm2(N3) 3种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T4产量最高,达8210.59 kg/hm2,较T1、T2、T3分别增产2.25%、5.71%、8.61%;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300 kg/hm2(N3)时最高。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互作效应极显著,并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T4明显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施氮量增加了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量。因此,鲁西南地区实施深耕配施氮肥300 kg/hm2,是小麦生产实现高产和优质的最佳耕作和施氮模式。

    6种除草剂对谷子的安全性和杂草防效
    李秉华, 刘小民, 许贤, 赵铂锤, 李卓霖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9): 133-1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86  
    摘要 + 503 )   HTML 4 )    PDF ( 1374KB )( 71 )   

    为筛选对谷子安全的除草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使用嗪草酮、二氯异噁草酮、丙炔氟草胺、唑嘧磺草胺、砜吡草唑、特丁津6种除草剂,分别在谷子苗前和苗后2个时期用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室内生物试验所筛选得到的特丁津的杂草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6种除草剂苗前用药对谷子的鲜重抑制率均超过20%,并出现死苗;除草剂同剂量下苗后茎叶处理对谷子株高和鲜重的抑制程度均低于其土壤处理,其中嗪草酮、丙炔氟草胺和砜吡草唑对谷子的鲜重抑制率均超过20%;50%特丁津悬浮剂1500、1800 g/hm2对谷子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0.76%、2.99%,对反枝苋的防效达98.42%、100%。田间小区试验表明,50%特丁津悬浮剂1500、1800 g/hm2对阔叶杂草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3.46%、95.84%,较空白对照增产41.40%、41.82%。嗪草酮等6种除草剂苗前土壤处理对谷子的安全性低,特丁津有在谷田作为茎叶处理剂防除阔叶杂草的应用前景。

    植物SWEET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黄成, 李旭楠, 李诗燕, 王锦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17): 17-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69  
    摘要 + 463 )   HTML 9 )    PDF ( 1634KB )( 68 )   

    植物糖转运蛋白SWEET基因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重要的糖转运蛋白,通过调节糖分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及分配等,进而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抗逆境胁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物种中SWEET基因所表现的生物学功能不同,对植物生物生命活动起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报告了植物SWEET基因家族的蛋白结构、转运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SWEET基因家族的其他结构与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四唑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评价及田间防效
    池艳艳, 林少源, 陈炳旭, 徐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7): 111-1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60  
    摘要 + 460 )   HTML 2 )    PDF ( 1260KB )( 21 )   

    为明确四唑虫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可行性和合适剂量,分别采用浸卵法和浸叶法测定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结果显示,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卵、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87.423、0.023 mg/L,表明其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较差,但对2龄幼虫的毒力较高,远高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年田间试验中,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5~45 g/hm2处理在药后1天的防效为43.26%~59.37%,药后7天的防效高达80.28%~91.94%,45 g/hm2处理药后10天的防效仍维持在80%以上。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室内毒力,且其田间防效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相当,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在药剂。

    丛枝菌根(AM)真菌扩培技术研究进展
    李少杰, 肖清山, 宋福强, 王歆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 (9): 115-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27  
    摘要 + 460 )   HTML 16 )    PDF ( 1250KB )( 99 )   

    AM真菌在没有植物共生的情况下还无法像其他种类真菌一样在培养基上纯培养,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对AM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了明确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培养的特点,最终实现AM真菌的纯培养目标,本文归纳并比较了AM真菌与完整植物体共生培养的方法,包括土壤盆栽法、营养液膜法、汽雾栽培法、培养基培养法;总结了AM真菌与植物根系双重培养的方式,包括原生根培养和转化根培养。同时提出了相关后续的研究重点,以期为AM真菌培养及共生机制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