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冻害是危害新疆林果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三大灾害之一,通过泽普国家一般气象站1991—2022年逐日气象资料和近年来苹果花期冻害灾情调查资料,分析了苹果花期冻害成因。结果表明:1991—2022年间,苹果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始期提前2.0~5.1 d/10 a;苹果花期气温骤降,日最低气温达-2.0℃,低于0℃的持续时间达0.5 h,苹果花期冻害显著;主要致灾气象因子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22℃)、极端最低气温(≤-2℃)、倒春寒天气、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降水天气伴有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以及大风等。受冻后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影响了苹果的品质。对泽普苹果产区富士系苹果花期冻害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利用1991—2022年岳普湖国家一般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提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无花果气候品质认证的方法,初步分析总结气象条件对其物候期的影响和气象因素、灾害气象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2022年样点果园中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无花果园无花果气候品质评价结果为特优。研究结论可为岳普湖无花果实品质的提高和未来合理化区域管理提供依据。
为了使新审定的高产稳产强筋小麦品种‘山农116'尽快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从其杂交亲本遗传背景和在国家、山东省区域试验中高产稳产性表现,多年份品质测试结果的强筋稳定性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农116'国家区域试验和山东省区域试验均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国家试验比高产对照品种‘周麦18 '增产4.0%,山东省试验比对照‘济南17'增产3.8%;2018—2021连续4年在全国小麦质量鉴评中,‘山农116'的品质测试指标均达GB/T17892标准强筋或中强筋小麦。‘山农116'株高76.9 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聚合了母本的强筋、抗病、早熟和父本的高产、节水、抗倒伏等优异特点,适宜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和市场订单种植利用。
为探讨年龄、取香时间与麝香产量、品质间的关系,补充麝香分泌机制、质量性状及适宜取香时间等方面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59只记录完整(1~5年生)林麝产香量及色泽、形状等表观性状数据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及取香时间对产香量基本无显著影响,但2.7~3.7岁麝香产量有高于其他年龄组趋势;成体麝(>2年生)平均产香量(17.636±6.642) g/只较育成麝(≤2年生)平均产香量(13.444±3.356) g/只高4.129 g/只(P=0.002<0.05);成体麝3月平均产香量(19.955±7.267) g/只较9月平均产香量(15.196±5.0113) g/只高4.759 g/只(P=0.023<0.05);观测成体麝产香量与参照组虽无显著差异(P=0.230>0.05),但具更高产香量个体且产量范围大。麝群粉状麝香61.02%,块状6.78%,干泥或泥状占15%~17%,棕色占52.54%、深棕色占13.56%、深褐色和褐色均占11.86%、浅棕色占6.78%、棕褐色和黑褐色均占1.69%;育成麝粉状麝香(85%)较成体麝(48.72%)高,棕色占比均最高(60%、51.28%);3月、9月成体麝粉状麝香分别为35%、63.16%,块状为5%、15.79%,干泥状为15%、21.05%,泥状为45%、0.00%。综上所述,年龄、取香时间与产香量无明显关联,成体麝产香量显著高于育成麝,3月产香量显著高于9月;麝群具产香量分布较广及更高产量个体特征,表明多年选育促使数量性状产香量一定分离,为后续核心群建立提供资源基础;麝群中棕色、粉状麝香占比最高,3月采集泥状、含水量高的麝香明显高于9月。
利用电导率、半致死温度、细胞伤害率等参数,比较北方6种蕨类植物的耐热性,以期为蕨类植物在北方夏季高温环境园林景观布置中的材料选择提供依据。选择蕨、球子蕨、荚果蕨、粗茎鳞毛蕨、广布鳞毛蕨和中华蹄盖蕨进行耐热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使用Logistic方程确定LT50,同时测定蕨类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叶面积、叶比重、气孔密度)、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参数等,分析蕨类植物耐热性与各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再利用夏季的田间观察数据检验,并结合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综合评估各试验材料的耐热性。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后,测试材料的细胞伤害率呈慢、快、慢的“S”形曲线变化。6种蕨类的高温半致死温度为粗茎鳞毛蕨(63.77℃)>中华蹄盖蕨(62.07℃)>广布鳞毛蕨(61.63℃)>荚果蕨(61.13℃)>球子蕨(58.10℃)>蕨(56.70℃)。田间观察数据与电导率法检测数据基本相符,并与蕨类地理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LT50可以作为蕨类耐热性的评价依据之一。蕨类叶片的表皮形态指标也可以作为其耐热性的参考。筛选结果可丰富蕨类植物在北京地区园林展示中的应用种类。
为筛选出适宜菜心栽培的功能性肥料,本研究探讨PSO4菌株发酵液(PSO4)、玉米提取液(CE)、水解羽毛粉(HFP)、肌醇粉(IN)4种不同成分的功能性肥料对菜心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4种功能性肥料对菜心均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IN>HFP>PSO4>CE。HFP和IN促进菜心根系横向生长,PSO4促进菜心根系纵向生长,同时显著提升可溶性固溶物、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从而提高菜心品质。在菜心栽培中,PSO4和CE的最适宜浓度为300倍稀释浓度,HFP最适宜浓度为0.05%,IN最适宜浓度为0.1%。研究结果可为4种功能性肥料在菜心生产和品质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为评价槭树秋季叶色的观赏性,以紫花槭、白牛槭、拧筋槭3种槭树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变色期的叶片形态特征、叶色时序性变化及叶色参数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槭树的叶片形态特征(叶长、叶宽、叶片长/宽、叶周长、叶面积)存在显著差异。白牛槭和拧筋槭的叶片形态相似;拧筋槭的叶面积最大,紫花槭最小。叶片周长由大到小为白牛槭>紫花槭>拧筋槭。3种槭树进入观赏期的时间为9月末—10月末。拧筋槭的观赏期最长;白牛槭秋季叶色变化最为丰富,最具观赏性。叶色参数L*和b*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色参数a*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叶色的变化一致。
为研究不同整枝打顶方式对不同蚕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总结不同品种的最适整枝打顶方式,以‘成胡10号’、‘成胡18’、‘成胡19’和‘成胡25’为材料,对每个蚕豆品种分别设置4种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全处理、去主茎、去无效枝、打顶,分析不同处理对不同蚕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处理可有效控制不同蚕豆品种的株高;‘成胡10号’在打顶处理下的2年平均鲜荚产量较对照增产20.9%,鲜籽粒产量较对照增产25.7%,均显著高于对照;‘成胡19’在去主茎处理下,2年平均鲜荚产量增产61.2%,鲜籽粒产量增产35.5%,均显著高于对照;各整枝打顶处理方式对‘成胡18’的鲜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打顶处理对提高鲜食专用型‘成胡25’的百粒重及出籽率有一定促进作用。综上,整枝打顶对蚕豆的增产效应在不同蚕豆品种及不同整枝打顶方式间均有所差异,针对不同专用型品种,可选择性针对某些产量性状而采取适宜的整枝打顶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农作物种植的影响,本文基于1961—2016年气温格点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变异系数和多元回归插值法对山西省≥5℃、≥10℃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6年≥5℃和≥10℃有效积温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有效积温升温较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和地势较低的谷地、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呈带状分布。(2)≥5℃和≥10℃有效积温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其在空间分布上受海拔影响较大。≥5℃有效积温在适宜作物生长的积温范围分布面积更大,在大多数地区更适宜喜凉作物的种植。(3)≥5℃和≥10℃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积温界限北界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4)≥5℃和≥10℃有效积温初始日期多呈提前趋势,结束日期多为推后趋势;积温持续日期增长,这种趋势在山西省南部及河谷、盆地地区更为明显;有效积温初始日期变异系数均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汾河谷地有效积温初始日期变率较大;结束日期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布更为稳定。
筛选对火龙果溃疡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复配药剂,为火龙果溃疡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采用菌丝速率生长法测定5种新型复配药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制效果,并开展田间化学防治火龙果溃疡病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00 g/L氟菌·戊唑醇悬浮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当药剂浓度为10 μg/mL,3个复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为92.57%~97.21%。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种药剂对田间火龙果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次药后12 d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1.12%~77.45%。400 g/L氟菌·戊唑醇悬浮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火龙果安全、高效,值得应用于火龙果溃疡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工作中。
为丰富高品质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技术,拓展芦苇秸秆就近高值化利用途径,应用‘夏灰1号’平菇菌株开展芦苇基料化栽培平菇的原料配比研究,设置0%、25%、33%、50%、67%、75%、100%共7个芦苇替代比例的改良基质栽培平菇,分析芦苇替代木屑比例对平菇子实体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木屑栽培的平菇子实体相比,芦苇替代50%木屑栽培平菇子实体的锌、硒含量提高18.9%以上,粗蛋白、药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提高10.5%以上,甜味与鲜味氨基酸提高11.6%以上;以芦苇替代67%木屑栽培平菇子实体硒含量提高65.9%,锌、铁和维生素B2提高30.4%以上,药用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分别提高3.3%、14.9%和6.8%,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值达到7个实验组的最高水平。50%芦苇代料比例的改良基质所栽平菇药用价值更高,食用风味更佳;67%代料比例所栽平菇氨基酸组成更接近FAO/WHO与鸡蛋模式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更高,整体营养价值更优,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考虑,基质的芦苇替代比例不宜过高。
芦芽山保护区是山西省高海拔景区,其野生植被丰富多样,具有极大研究开发价值。笔者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的方法,对保护区的观赏植物进行实地调研。经调查,野生观赏植物155种,隶属于42科113属,且绝大多数是草本植物,占81.3%。其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113个,隶属于35科89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个,分别是沼兰和沙生柽柳;山西地方保护植物2个;另有一些特色植物,可作为化学原料、直接食用或油料作物。综上,芦芽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研究结果可为芦芽山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依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日平均温度资料,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对不同界限温度下积温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持续日数、积温变化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积温初日提前、终日推后;负积温呈相反趋势。在时间上,不同界限温度下积温变化幅度不同,但整体上受持续天数变化影响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各站点与全站变化整体趋势基本一致。正积温均大约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后期显著上升并且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负积温在20世纪80年代间存在多个突变时间点。各积温周期性变化均在2年尺度内波动显著。在空间上,纬度及海拔对积温变化有明显影响,积温整体由南到北呈减少趋势,其中阿尔山积温受海拔高度影响而减少。
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全国各产地小茴香药材质量情况。在小茴香的7个主要产地设置采集21批药材样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测定其挥发油、反式茴香脑、5种重金属的含量和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并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小茴香药材质量状况良好,各产地小茴香的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指标均高于药典要求,5种重金属含量低,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未检出,符合中药材安全的要求。甘肃省玉门市产挥发油和反式茴香脑含量最高,甘肃省民勤县、海原县、景泰县,山西省朔州,内蒙古等5个产地小茴香的含量差异较小;且民勤县小茴香的挥发油含量高于其他产地,甘肃省金塔县最低。
为进一步了解‘宁麦36’的生产特性和应用价值,采用2019—2022年江苏省农科院科企淮南小麦联合体中间试验和2021—2022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基地进行的品质试验资料为依据,以‘扬麦20’作为对照,对‘宁麦36’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以及与弱筋小麦密切相关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年度产量试验中,‘宁麦36’的平均产量较对照‘扬麦20’分别增产4.02%、5.60%和5.99%,均达极显著水平。‘宁麦36’的高稳系数(HSC)和适应度均明显高于对照‘扬麦20’。2020年区试混样‘宁麦36’的各项品质指标均符合GB/T17893—1999和GB/T17320—1998弱筋小麦标准。‘宁麦36’的4种溶剂保持力(SRC)均低于弱筋对照品种‘扬麦20’,饼干直径较‘扬麦20’大0.91 cm。‘宁麦36’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弱筋品质优,在江苏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不同烟草品种在丽江植烟区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势烟草品种,提高烟叶的产质量以及风格特色,以当地主栽品种‘云烟87’作为对照,共选取7个烟草品种进行田间试验,对烟草大田阶段的生育情况和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各品种经济性状并针对烤后烟叶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丽江湿润河谷植烟区,‘云烟116’的大田生育期短,经济性状好,‘PVH1452’和‘云烟121’的烤后烟叶综合质量高,但产量和产值偏低,常规主栽品种‘云烟87’的农艺性状好,但生育期较长且化学成分不协调。试验表明,在丽江生态环境相似的植烟地区,‘云烟116’的生态适应性强且烟叶品质较好,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高,可作为当地主栽品种进行大面积验证和推广。‘PVH1452’和‘云烟121’的烟叶综合质量表现优秀,但产量和收益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作为提高丽江区域特色的储备品种进一步开发研究。
为解决木薯专用缓释肥研制及提高木薯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年开展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设置常规施肥、小颗粒单膜缓释肥(C1)、小颗粒双膜缓释肥(C2)及地膜/地布覆盖共8个组合处理,研究不同组合对木薯生长及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促进木薯植株生长和不同时期的木薯生物量累积及木薯产量;相对常规施肥,施用缓释肥可促进木薯植株生长,鲜薯增产21.3%~53.0%,淀粉增产25.5%~58.1%,肥料利用率提高1.9~27.1个百分点;C1和C2配合覆盖地膜/地布,对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效果更佳,鲜薯增产37.4%~52.0%,淀粉增产39.6%~58.1%;C1和C2相对常规施肥,可降低磷肥施用量,在保证木薯产量的同时将磷肥利用率提高14.0~47.3个百分点。C1和C2均有助于木薯生长和增产、提高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达到减肥增效的作用,配合覆盖地膜/地布的效果更优,以每公顷施用100 kg N、33.3 kg P2O5和100 kg K2O养分含量的单膜小颗粒缓释肥并配合覆盖地布最佳。
高粱田的阔叶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日趋严重,而能够用于高粱田的除草剂品种有限,导致阔叶杂草的防除比较困难,高粱的产量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因此,生产中迫切需要筛选出对抗性阔叶杂草防效较好的除草剂。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20%苯嘧磺草胺悬浮剂对高粱田阔叶杂草苯氏蓼、反枝苋和藜的防效。结果表明,中高剂量(60、90 g a.i./hm2)20%苯嘧磺草胺悬浮剂对高粱田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较好,对阔叶杂草的鲜重防效最高可达97.75%,持效期可达30 d左右,并且对高粱安全,不影响产量,具有减施增效的特点。该试验结果能够为高粱田阔叶杂草的合理防除提供理论依据。
为弄清冬季施用药剂防治海南红火蚁能否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对比了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与0.08%茚虫威饵剂2种药剂在冬、夏季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药后时间、季节差异、药剂种类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均影响明显,冬季于药后7~30 d范围,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0.08%茚虫威饵剂,夏季于药后15~45 d范围,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蚁巢防治效果高于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0.08%茚虫威饵剂冬季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增加而上升,药后45 d最高(82.03%),夏季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15 d达92.49%,与30、45 d无显著差异;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冬季的下降速度慢于夏季。2种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0.08%茚虫威饵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除药后7 d外,冬季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夏季;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7~30 d内无明显差异,但在45 d时冬季(97.86%)明显高于夏季(80.57%)。综上,海南冬季天气晴好,且气温在13~21℃时,可选用0.08%茚虫威饵剂或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实施防控,防控后防控效果的评价延后至药后30~45 d开展。
山西省季节性冻土变化的研究,对于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季节性冻土融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由冻土变化引起土地退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道路施工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利用山西省1981—2018年10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冻土资料,研究了山西省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山西省地面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年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山西省年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也分析了以上各要素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发现:山西北部冻结最早从9月开始,冬末春初冻结的面积和深度达到最大,最晚5月冻土消退;1981—2018年,地面冻结日期全省大部地区呈现不同程度推迟的态势;地面解冻日期呈不同程度提前的趋势,地面冻结日数相应减少;年最大冻土深度由北到南逐渐减小,中部和南部年最大冻土深度呈减小趋势,北部部分地区呈现增大趋势,增大可能与山西北部冬季气候向暖湿型转变有关。气温变暖的背景下,冬季降水、0 cm地温与年最大冻土深度有着较为复杂的响应关系,年最大冻土深度在冬季降水偏多的背景下与0 cm地温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最大冻土深度的减小趋势是对年平均气温升高的直接响应,最大冻土深度对年平均气温的响应比对年降水量的响应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