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3): 59-68.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3
戈秀梅1,2(), 李芳2, 万晓婷1,2, 韩邦兴1,2, 陈存武1,2(
)
收稿日期:
2024-07-19
修回日期:
2024-12-03
出版日期:
2025-01-20
发布日期:
2025-01-2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戈秀梅,女,1998年出生,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药用资源植物开发。通信地址:237012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月亮岛皖西学院,E-mail:gxm1479794034@163.com。
基金资助:
GE Xiumei1,2(), LI Fang2, WAN Xiaoting1,2, HAN Bangxing1,2, CHEN Cunwu1,2(
)
Received:
2024-07-19
Revised:
2024-12-03
Published:
2025-01-20
Online:
2025-01-2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根腐病病株土壤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为合理种植多花黄精和定向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和双末端测序方法,系统分析大田与林下多花黄精健株与根腐病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优势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与大田种植相比,林下栽培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和子囊菌门(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担子菌门和镰刀菌属(Fusarium)(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除2 a生健株外,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大田,其中,林下2 a生病株、4 a生健株和4 a生病株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较大田高9.09%和20.95%、24.22%和24.36%、12.19%和12.27%。与健株相比,大田2 a生和林下4 a生病株根际土壤的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镰刀菌属在4 a生病株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的Alpha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较大,多花黄精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属等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是导致多花黄精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戈秀梅, 李芳, 万晓婷, 韩邦兴, 陈存武. 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根腐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59-68.
GE Xiumei, LI Fang, WAN Xiaoting, HAN Bangxing, CHEN Cunwu. Analysis of Rhizosphere Soil Fungal Diversity Between Root Rot Diseased and Healthy Polygonatum cyrtonema Plants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3): 59-68.
栽培模式 | 栽培年限/a | 处理组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
---|---|---|---|---|---|---|---|---|
大田 | 2 | 健株 | 6 | 16 | 37 | 54 | 77 | 90 |
病株 | 5 | 15 | 33 | 48 | 65 | 74 | ||
4 | 健株 | 5 | 15 | 31 | 46 | 62 | 74 | |
病株 | 6 | 15 | 36 | 49 | 72 | 78 | ||
林下 | 2 | 健株 | 6 | 16 | 38 | 54 | 73 | 86 |
病株 | 6 | 18 | 37 | 55 | 76 | 86 | ||
4 | 健株 | 6 | 18 | 38 | 56 | 79 | 88 | |
病株 | 5 | 16 | 36 | 58 | 80 | 91 |
栽培模式 | 栽培年限/a | 处理组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
---|---|---|---|---|---|---|---|---|
大田 | 2 | 健株 | 6 | 16 | 37 | 54 | 77 | 90 |
病株 | 5 | 15 | 33 | 48 | 65 | 74 | ||
4 | 健株 | 5 | 15 | 31 | 46 | 62 | 74 | |
病株 | 6 | 15 | 36 | 49 | 72 | 78 | ||
林下 | 2 | 健株 | 6 | 16 | 38 | 54 | 73 | 86 |
病株 | 6 | 18 | 37 | 55 | 76 | 86 | ||
4 | 健株 | 6 | 18 | 38 | 56 | 79 | 88 | |
病株 | 5 | 16 | 36 | 58 | 80 | 91 |
栽培模式 | 种植年限/a | 处理组 | Ace指数 | 香农指数 | 辛普森指数 | Chao1指数 |
---|---|---|---|---|---|---|
大田 | 2 | 健株 | 153.69±23.55abc | 5.41±0.22abc | 0.95±0.01a | 152.92±24.53bc |
病株 | 145.32±17.41bcd | 5.32±0.23abc | 0.94±0.01a | 137.00±14.18cd | ||
4 | 健株 | 124.05±14.6d | 4.99±0.36c | 0.94±0.03a | 123.67±14.60d | |
病株 | 139.58±9.69cd | 5.17±0.35bc | 0.95±0.02a | 139.33±9.81cd | ||
林下 | 2 | 健株 | 158.24±9.49abc | 5.37±0.03abc | 0.96±0.01a | 158.00±9.64abc |
病株 | 174.80±4.21a | 5.74±0.14a | 0.97±0.01a | 174.50±4.09ab | ||
4 | 健株 | 178.64±4.33a | 5.53±0.23ab | 0.96±0.01a | 178.33±4.48a | |
病株 | 170.00±0.00ab | 5.42±0.20abc | 0.96±0.01a | 170.00±0.00ab |
栽培模式 | 种植年限/a | 处理组 | Ace指数 | 香农指数 | 辛普森指数 | Chao1指数 |
---|---|---|---|---|---|---|
大田 | 2 | 健株 | 153.69±23.55abc | 5.41±0.22abc | 0.95±0.01a | 152.92±24.53bc |
病株 | 145.32±17.41bcd | 5.32±0.23abc | 0.94±0.01a | 137.00±14.18cd | ||
4 | 健株 | 124.05±14.6d | 4.99±0.36c | 0.94±0.03a | 123.67±14.60d | |
病株 | 139.58±9.69cd | 5.17±0.35bc | 0.95±0.02a | 139.33±9.81cd | ||
林下 | 2 | 健株 | 158.24±9.49abc | 5.37±0.03abc | 0.96±0.01a | 158.00±9.64abc |
病株 | 174.80±4.21a | 5.74±0.14a | 0.97±0.01a | 174.50±4.09ab | ||
4 | 健株 | 178.64±4.33a | 5.53±0.23ab | 0.96±0.01a | 178.33±4.48a | |
病株 | 170.00±0.00ab | 5.42±0.20abc | 0.96±0.01a | 170.00±0.00ab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319-320.
|
[2] |
项昭保, 陈鹏飞, 刘岩. 多花黄精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1(1):1-11.
|
[3] |
|
[4] |
|
[5] |
程亚楠, 张金华, 田胜兰, 等. 不同来源多花黄精多糖的结构特性及抗氧化活性比较[J]. 现代食品科技, 2023, 39(7):145-153.
|
[6] |
刘涛, 嵇晶, 王令充, 等. 基于LC-MS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多花黄精改善炎性疲劳的效应机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39(9):879-887.
|
[7] |
吴兰兰, 吴钢, 谭强来, 等. 煮制对多花黄精多糖结构及其体外免疫刺激活性的影响[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 29(6):28-34.
|
[8] |
杨庆雄, 李欣. 林下经济作物黄精的研究进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6):1-14.
|
[9] |
刘跃钧, 曾岳明, 叶征莺, 等. 多花黄精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22, 24(4):715-720.
|
[10] |
岳庆艳. 大田栽培技术对农业生态发展的促进作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10:52.
|
[11] |
孟缘, 付心雨, 鞠吉东, 等. 根际微生物介导药用植物-土壤负反馈形成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J]. 科技导报, 2023, 41(16):82-88.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3.16.007 |
[12] |
苏浩, 张锐澎, 吴思炫, 等. 连作障碍产生机理及防控现状[J]. 土壤, 2024, 56(2):242-254.
|
[13] |
张静怡, 韩海斌, 尹强, 等. 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 中国草地学报, 2024, 46(6):135-143.
|
[14] |
郭兰萍, 康传志, 周涛, 等. 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46(8):1851-1857.
|
[15] |
郭兰萍, 王铁霖, 杨婉珍, 等. 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2):231-238.
|
[16] |
龙志望. 多花黄精的特征特性及林下种植技术[J]. 种子科技, 2024, 42(7):66-68.
|
[17] |
熊康宁, 肖杰, 朱大运. 混农林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22, 42(3):851-861.
|
[18] |
程立君, 王磊, 吴银梅, 等.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光叶珙桐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1):43-49.
|
[19] |
王勇, 何舒, 熊冰杰, 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J]. 中草药, 2021, 52(17):5303-5310.
|
[20] |
徐丽慧, 曾蓉, 高士刚, 等. 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土传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上海农业学报, 2017, 33(3):161-165.
|
[21] |
任玉连, 陆梅, 范方喜, 等. 高原湿地沼泽化草甸土壤真菌与理化性质的关系[J]. 生态科学, 2019, 38(1):42-49.
|
[22] |
钱韦. 《微生物学通报》与中国植物相关细菌研究40年[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 41(3):445-449.
|
[23] |
|
[24] |
|
[25] |
陈晓霞, 于红豆, 李梦玮, 等.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根腐病研究现状及趋势[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4, 30(3):623-632.
|
[26] |
林亚, 蔡瑜, 胡凡, 等. 大黄根腐病与土壤营养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关性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3):70-83.
|
[27] |
贺璐, 马杰, 傅淋, 等. 卷丹百合根腐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J].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36(11):2419-2425.
|
[28] |
丛丽丽, 康俊梅, 张铁军, 等.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J]. 草地学报, 2017, 25(4):857-865.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7.04.025 |
[29] |
曾志浩, 王思凡, 林文波, 等. 油松林下种植牡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 福建林业科技, 2024, 51(2):1-7,18.
|
[30] |
赵晶晶, 牛晓燕, 程宇琪, 等. 我国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7, 43(3):43-46.
|
[31] |
|
[32] |
王静娅, 王明亮, 张凤华. 干旱区典型盐生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 生态学报, 2016, 36(8):2363-2372.
|
[33] |
叶充, 胡庭兴, 黄从德, 等. 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与维护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05, 26(4):50-55.
|
[34] |
周煜杰, 贾夏, 赵永华, 等.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 29(8):1703-1712.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0.08.023 |
[35] |
邓楚璇, 周英, 李上官, 等.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 四川林业科技, 2021, 42(1):16-24.
|
[36] |
doi: 10.3852/12-351 pmid: 23709525 |
[37] |
魏晓帅, 郭米山, 高广磊, 等.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特征[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4):710-720.
|
[38] |
|
[39] |
陈海生, 江景勇, 潘仙鹏, 等. 猕猴桃根腐病发生对其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1(4):631-639.
|
[40] |
罗维鸿, 王培育, 李尊文, 等. 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鉴定及拮抗菌筛选[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6):1-16.
|
[41] |
|
[42] |
|
[43] |
胡子贤. 结香根腐病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点[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3.
|
[44] |
刘晓丽, 张月荣, 姜霞, 等. 潞党参根腐病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22(4):1233-1241.
|
[45] |
李雪萍, 李建宏, 漆永红, 等. 青稞根腐病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7, 37(17):5640-5649.
|
[46] |
甄文超, 曹克强, 代丽, 等. 利用药用植物源土壤添加物控制草莓再植病害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4:730-735.
|
[47] |
|
[48] |
|
[49] |
郑元仙, 杨敏, 王继明, 等. 烤烟根腐病对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21, 42(2):50-55.
|
[50] |
高鑫媛, 赵红玲, 白茹玥, 等. 北苍术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4):812-821.
|
[51] |
|
[1] | 赵明侠, 陈茜, 刘小丽, 韦兵, 周祚琴, 桑杨利, 张倩倩, 屈长青. 太和香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91-97. |
[2] | 李雪君, 郭敬, 孙计平, 孙焕, 李芳芳, 平文丽, 李建华, 俎焕新, 李旭辉, 侯咏, 耿胜娜. 不同基因型烤烟对镰刀菌根腐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126-131. |
[3] | 全碧玉, 贺安娜, 苏蕾, 李胜华, 李昌灵. 微生物有机肥用量对多花黄精光合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94-99. |
[4] | 袁梦蕾, 崔明悦, 张子通, 刘亚钰, 刘方春, 马海林, 刘幸红, 燕丽萍. 丹参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防菌的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19-127. |
[5] | 沈会芳, 杨祁云, 张景欣, 蒲小明,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生防菌GDND-2的鉴定及防病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126-134. |
[6] | 焦金龙, 施蕊, 汪永贵, 王慧玲, 张澳, 严星茹, 王澍, 何霞红. 不同栽培模式下人参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0): 46-53. |
[7] | 徐英芝, 赵丽梅, 祖未希, 高芬. 黄芪根腐病菌腐皮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5): 110-116. |
[8] | 王梦园, 杜延全, 闫加力, 汪丹, 张阳阳, 朱建强. 一株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3): 113-120. |
[9] | 陈文乐. 福建省三明地区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与杀菌剂田间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8): 107-111. |
[10] | 邝瑞彬, 杨敏, 周陈平, 吴夏明, 魏岳荣. 番荔枝根腐病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及药剂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8): 99-106. |
[11] | 张婷婷, 马贵龙, 谢晓宝, 高新馨, 蔡奇. 贝莱斯芽孢杆菌SX-45提取物对人参根腐病菌抑菌机理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124-131. |
[12] | 刘坤, 孙文松, 沈宝宇, 张天静. 辽宁新宾人参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86-91. |
[13] | 祖未希, 赵晓霞, 高芬. 芽孢杆菌R57对黄芪的防病提质作用及其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129-135. |
[14] | 蒋宇杰, 贾巧君, 焦劼, 陈喜良, 马存德, 常晖, 梁宗锁. 生理生化法评价黄精属种质资源的耐荫性和抗寒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96-103. |
[15] | 杜宜新, 石妞妞, 阮宏椿, 连金番, 甘林, 陈福如. 银川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8): 103-10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