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
为了获得旋毛虫(T1)14-3-3蛋白,并对其生物学特征鉴定评估。使用相关网站及软件对旋毛虫14-3-3(Ts14-3-3)蛋白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利用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将Ts14-3-3与pET-28a进行重组,并获得重组Ts14-3-3(rTs14-3-3)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后,制备rTs14-3-3蛋白免疫血清,并采用qPCR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其在不同虫期的表达及肌幼虫中的定位;通过动物实验评估rTs14-3-3蛋白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肌肉中幼虫的减虫效果。成功制备出可溶性的rTs14-3-3蛋白,大小约为33 kDa,并能够特异性识别猪旋毛虫阳性血清,制备的免疫血清效价高达1:512000,该蛋白在旋毛虫肌幼虫内部大量表达,基因在旋毛虫肠道感染期幼虫、成虫、肌幼虫中均有转录,对小鼠肌幼虫减虫率为55.2%。rTs14-3-3蛋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良好,能够减少旋毛虫感染小鼠组织中的肌幼虫数量,具有作为血清学诊断和候选疫苗分子抗原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应用天然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仔猪腹泻防治策略,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和效益。仔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天然药物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多酶的消化辅助作用,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综合防治策略的有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优化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使用效果。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B蛋白间接CLIA抗体检测方法,以期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的防控和规模化猪群疫苗免疫水平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将羧基磁珠与重组gB蛋白进行偶联反应形成免疫磁珠,利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对各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选用6种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阴阳性判定标准;初步完成方法建立后分别对其特异性、敏感度、重复性、符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磁珠偶联最佳pH 6.0,蛋白偶联最佳浓度为40 μg/mL,10% BSA为最优封闭剂,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20000,血清反应时间为5 min,酶标抗体反应时间为10 min,预激发液反应时间为5 min,最终绘制出一条R2=0.9987的标准曲线,同时将判定标准定为:≥16.78 U为阳性,<16.78 U则为阴性。方法学评估中与7种猪类病原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敏感度略高于商业化试剂盒,批内批间系数均小于10%,与商业化ELISA试剂盒比对总符合率为98.9%。本研究建立的猪伪狂犬病毒gB蛋白间接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可用于PR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免疫水平评估,为后续试剂盒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益生菌发酵中药可以充分发挥益生菌与中药的双重优势,应用在畜牧养殖上能够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肉蛋品质以及增强动物的健康状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国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从中药发酵益生菌种类、工艺类型、机理功效及其在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益生菌能够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平衡,生成多种活性酶及其他代谢产物,可促进动物免疫系统器官的发育,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如糖、氮质、脂类、无机盐代谢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增强机体抗病力。益生菌发酵中药技术具有提高药效、降解大分子活性物质、降低毒副作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等优点,且无抗、低残留、绿色安全,是饲料端禁抗后的理想饲料添加剂。针对目前发酵菌种性能不稳定、发酵工艺无标准等问题,提出了5个研究方向。通过开展综述,为益生菌发酵中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推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基于1984—2023年间共计39年的中国配合饲料国家标准及非国家标准体系作为样本,利用ROST CM6软件对中国配合饲料标准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饲料标准先后历经了标准制定和发布的7个高峰期,其中标准的重心先后倾向于饲料标准检测、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营养标准、配合饲料卫生标准。非国家标准相较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的超前性或滞后性。通过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国的配合饲料标准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这一发现对于指导未来饲料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和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超高温堆肥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潜力。通过分析超高温堆肥中试研究、超高温堆肥工程案例和超高温堆肥产物的质量及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外源供热和超嗜热菌剂添加是实现超高温堆肥的关键因素,其中超嗜热菌剂的添加尤为关键。研究表明,超高温堆肥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种类的畜禽粪便处理,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超高温堆肥的产物符合中国有机肥料标准,并在种植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超高温堆肥的微生物菌株资源挖掘利用和超高温堆肥产物的大田应用示范等工作仍有待开展。
研究旨在采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主动感染不同母源抗体组的商品雏鸭,对雏鸭泄殖腔排毒、体重、肝脏、脾脏组织病变和病理指标进行检测、观察,以期探究母源抗体对雏鸭早期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保护效果从而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试验用58只商品雏鸭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检测1日龄雏鸭NDRV母源抗体,根据母源抗体进行分组并于3日龄攻毒,攻毒后3、5、7 d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检测排毒情况,并在雏鸭2、8、10日龄进行称重。在攻毒后7 d处死鸭只并剖检,观察肝脏和脾脏病变,计算脾脏指数并制备部分肝脏和脾脏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攻毒鸭泄殖腔均检测到排毒,高母源抗体组无法阻止排毒;攻毒鸭体重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攻毒鸭脾脏坏死,肝脏均有散在出血点伴有坏死灶;攻毒鸭脾脏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后不同母源抗体组雏鸭脾脏指数、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脾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病理受损。该试验说明高母源抗体无法给雏鸭提供对该NDRV分离株的有效保护,通过免疫种鸭来保护雏鸭免受感染的方法有待商榷。
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如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对畜禽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020年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正式实施,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添加剂被全面禁止,标志着畜禽行业“禁抗”时代的到来,无抗养殖成为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大趋势。抗生素替代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及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并具有安全、高效、低残留、低污染的优势,在饲料添加应用上具有很大前景。因此,文章就抗生素替代物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有机酸、抗菌肽等较为广泛的绿色添加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禽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推动中国畜禽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为筛选适合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授粉的传粉昆虫,提高甘草种子产量,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访花行为和授粉效果进行比较。在甘草田内,于甘草开花期,挂牌标记即将开花的花序,进而采收不同授粉处理的成熟种子,通过常规考种,统计授粉后每个成熟花序豆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等甘草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对甘草的访花行为差异显著,地熊蜂更容易打开龙骨瓣,其单花访问时间[(2.95±0.05) s]显著短于意大利蜜蜂[(8.19±0.21) s],其访花频率[(12.98±0.29)朵/min]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9.21±0.15)朵/min],其出巢高峰期(10:00)和回巢高峰期(14:00)与意大利蜜蜂相同;虽然意大利蜜蜂蜂群数量明显高于地熊蜂,但地熊蜂授粉的甘草结实率(52.92%)却高于意大利蜜蜂(43.33%),二者极显著高于甘草的自花授粉结实率(13.75%)和风传授粉结实率(22.19%);地熊蜂、意大利蜜蜂授粉单花序结荚数分别为20.67、19.41荚/花序,分别比自花授粉提高了34.6、32.5倍,分别比风传授粉提高了25.2、22.6倍。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授粉的单花序结籽粒数分别为91.46、74.75粒/花序,比自花授粉提高了33.0、26.8倍,比风传授粉提高了28.5、23.1倍。地熊蜂的有效放蜂距离210 m,显著大于意大利蜜蜂的有效放蜂距离90 m。总之,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甘草授粉的优良蜂种,其中地熊蜂对甘草授粉效果更优,可有效解决甘草大面积制种中媒介昆虫不足的难题。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锦州某猪场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出的一株病原菌,以期为该细菌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LB琼脂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BP特殊培养基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16S rDNA测序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并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由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可知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BP培养皿可见黑色菌落生长及菌落周边透明圈;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非常敏感;经16S rDNA测序,该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DNA片段相似性高;镜检观察病理切片,可见各组织脏器有明显病理损害。该猪场致病菌经分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小鼠攻毒试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产酶能力及抑菌性能优良的发酵菌株,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和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以蜡样芽胞杆菌菌株H14为出发菌株,分析其酶学特性和抑菌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菜籽粕的饲料添加量与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筛选鉴定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的蜡样芽胞杆菌H14。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条件为60℃,pH 9,酶活11.51 U/mL,蛋白酶酶活73.68 U/mL,淀粉酶酶活5.96 U/mL,木聚糖酶酶活14.02 U/m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大抑菌直径分别为18.200±0.200 mm和17.567±0.493 mm。发酵菜籽粕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为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48 h,酶活为12.608 U/m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佳抑菌效果分别为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48 h,抑菌直径为24.933±0.204 mm;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72 h,抑菌直径为27.400±0.529 mm,发酵产物含蔗糖、木糖、葡萄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一株具有良好产酶和抑菌特性的发酵菌株H14,其在发酵菜籽粕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发酵饲料的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狄斯瓦螨病是目前危害养蜂业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对蜜蜂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导致显著的经济损失和生态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对狄斯瓦螨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有效的防控措施尚未形成。目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在应对狄斯瓦螨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虽各有优缺点,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综述了狄斯瓦螨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检测诊断技术以及防治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狄斯瓦螨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以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为研究目标,利用含有PEDV S基因的植物乳杆菌活载体菌株LP1522-PEDS口服免疫小鼠,应用ELISA 试验检测免疫小鼠粪便中SIgA含量、血清中IgG、IL-4、IL-2和IFN-γ含量,评价乳酸菌重组菌株LP1522-PEDS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首次免疫后,商品灭活疫苗组和工程菌株免疫组粪便中的SIgA、血清中的IgG、IL-4、IL-2和IFN-γ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免疫42~56 d,灭活疫苗组和重组菌株组抗体水平均达到最大值,抗体和免疫因子水平依次为:商品灭活疫苗组>LP1522-PEDS组>空载组≈对照组。随后商品灭活疫苗组、LP1522-PEDS组抗体和免疫因子水平逐渐下降。免疫70 d,商品灭活疫苗组抗体水平降幅度相对较小,工程菌株免疫组降幅较大。结果表明,小鼠口服携带PEDV S基因的基因工程植物乳杆菌LP1522-PEDS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PEDV免疫应答。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牛体外胚胎冷冻保存方案的效率,以优化技术流程。研究比较了仪器玻璃化与手工玻璃化冷冻牛体外胚胎的2 h复苏率、24 h孵化率及45 d初检妊娠率;比较2种程序化冷冻方案冷冻牛体外胚胎的2 h复苏率、24 h孵化率及48 h孵化率;对比牛体外鲜胚、体外冻胚以及体内冻胚45 d移植妊娠率。仪器玻璃化冷冻方案与程序化冷冻方案解冻胚胎的2 h复苏率(72.91%±5.52% vs. 70.91%±6.75%)、24 h孵化率(60.42%±6.33% vs. 58.18%±5.62%)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程序化冷冻中过蔗糖方案的冷冻-解冻胚胎的24 h孵化率(44.23%±3.33% vs. 37.50%±3.58%)显著高于不经过蔗糖的冷冻方案(P<0.05)。牛体外鲜胚、体外冻胚以及体内冻胚移植45 d初检妊娠率分别为56.81%±6.27%、45.00%±6.13%、49.41%±7.55%。在实际应用中,牛体外生产胚胎的冷冻效果与体内胚胎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综上所述,在牛体外胚胎的冷冻保存中,仪器玻璃化与手工玻璃化的效果相当,而程序化冷冻方案中使用高浓度蔗糖可以显著提升冷冻效率。
为探讨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水还田对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5种(0、150、300、450、600 m3/hm2)经固液分离发酵后的奶牛粪水还田量的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还田量下的苜蓿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粪水还田能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产量增加显著,600 m3/hm2的处理下苜蓿全年干草产量达到19369.0 kg/hm2;施用粪水不会降低苜蓿的粗蛋白和相对饲喂价值;粪水还田会显著增加土壤的pH和含盐量,同时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全年不施肥的条件下,各处理土壤中有效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均表现为下降水平,随着粪水还田量的增加,下降幅度越小,仅靠粪水还田不能满足全年的苜蓿生长需要,应结合施肥效果更佳。粪水还田会增加土壤中铜、镉、砷、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各重金属含量均以600 m3/hm2的水平下增加最大。综合考虑,建议奶牛粪水还田量控制在300~450 m3/hm2范围内,以实现对苜蓿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双重改善。
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广泛。综述了目前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养殖角度阐述了花青素在畜禽养殖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作用。推广使用花青素等饲料添加剂将成为未来畜禽养殖行业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助于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胚胎移植技术是一项可加快家畜种群扩大及繁殖速率的现代繁殖技术,在牛、羊、马等动物优良品种推广与迅速扩繁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羊胚胎移植所涉及的超数排卵技术、同期发情技术以及影响胚胎移植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羊胚胎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在羊产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为后续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旨在研究中药提取物对海兰褐蛋鸡的生产性能、血液免疫功能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健康42周龄的海兰褐壳蛋鸡36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蛋鸡。样品A、B、C组在市售普通全价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4%中药提取物复方黄连解毒散HLJDS、白头翁散BTWS、清瘟汤QWT饲喂,对照D组饲喂市售普通全价饲料。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生产性能上,C组蛋鸡的产蛋率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A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5);A组、C组蛋鸡的料蛋比极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1);在平均蛋重上各组鸡蛋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C组蛋鸡的次蛋率极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1),B组蛋鸡的次蛋率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5);A组、C组整个试验期均无死淘鸡只,而对照D组的死淘率为2.22%。鸡蛋品质上,A、B、C、D各组鸡蛋在蛋形指数、浓蛋白指数及蛋黄指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D组出现粪蛋、血斑蛋、畸形蛋、软皮蛋的次品蛋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且存在蛋品颜色不均匀的现象。免疫功能上,A组、C组蛋鸡血液中溶菌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C组蛋鸡血清的球蛋白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A组蛋鸡血清的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5)。抗氧化性能上,A组、C组蛋鸡血液中T-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A组、C组蛋鸡血液中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1)。故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HLJDS和QWT,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减少次蛋率和死淘鸡只,并能提升蛋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有利于提升蛋鸡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