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林是中国独特的风水理论与植物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结合的产物,是受风水理论的影响,经多年的历史传承,受到严格保护的自然或人工种植的植被群落,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对风水林在植被生态学、生态应用、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从群落学角度提出了风水林的定义,展望了风水林的研究方向。
利用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研究不同配比基质对君迁子出苗及生长的影响,探讨基质理化性质与出苗及生长的相关性,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寻求适宜君迁子容器育苗的最佳基质。结果表明:处理1(V泥炭∶V珍珠岩=3∶1)、处理2(V泥炭∶V珍珠岩=2∶1)和处理7(V泥炭∶V蛭石∶V珍珠岩=6∶1∶1)的出苗率最低,均为95.8%,处理4(V泥炭∶V蛭石=3∶1)、处理5(V泥炭∶V蛭石=2∶1)和处理6(V泥炭∶V蛭石=1∶1)的出苗率达10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处理3的株高和地径均为最低,而处理4、处理6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4、处理6和处理7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4和处理6的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相对较高,其地上部鲜重分别达到了69.28 g和72.67 g,地下部鲜重达34.36 g 和34.13 g,而处理3(V泥炭∶V珍珠岩=1∶1)和处理5处理的生物量最低。君迁子的出苗、生长及壮苗指数与基质的各理化指标相关性并不显著。因子分析结果和壮苗指数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基质君迁子的育苗效果是适宜的,结果表明,处理6为君迁子容器育苗最佳配比基质,其次为处理4和处理7,处理3综合效果最差。
为了研究造林初植密度对翅荚木木材热值等的影响,笔者采用造林初植密度试验与木材采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幼龄翅荚木的生长量、生物量、热值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年生翅荚木胸径、树高、生物量等生长量密度效应显著。木材热值密度效应不显著,当翅荚木造林初植密度为10001~40002株/hm2时,其单木热值约18200 J/g;当初植密度为3334~6667株/hm2时,其单木热值约19000 J/g。当翅荚木造林初植密度达40002株/hm2时,4年生翅荚木每hm2生物量达94.2 t,生物总量相当于58.69 t标煤。翅荚木是较好的纤维能源植物。
为了研究磷素的缺乏对橡胶树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利用橡胶树PRIM600号实生无性系幼苗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P2O5浓度为31、10、5、1、0 mg/L)下橡胶树磷吸收、利用、分配和再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巴西橡胶树幼苗的根、茎、叶的吸收效率均随着磷水平的降低而明显降低,而利用效率则随着磷水平的降低而明显升高,各低磷处理均与正常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叶磷分配率则随着磷水平的下降表现出上升趋势,茎磷分配率随着磷水平的降低表现出下降趋势,而根磷分配率则无明显变化趋势。橡胶树根、茎、叶中的可溶性磷均随着磷水平的降低而降低,大多数低磷处理均显著低于正常处理,同时,橡胶树根、茎中的可溶性磷含量要明显高于叶可溶性磷含量。在低磷处理下,橡胶树根、茎、叶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有显著的提高,显著高于正常供磷处理。
研究了不同光环境(相对光强分别为全光的100%、70%、40%、25%)对黄栌光合生理特性及营养生长和叶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黄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依次降低;黄栌的主枝长度和叶片数量减小;叶片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70%全光下叶面积最大。在生长期,全光及高光处理下的黄栌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低于中、低光照的处理,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高全光下叶色为黄绿色且叶片较薄,而较低光照下叶片深绿而厚。在变色期,全光及高光处理下的黄栌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花青素含量逐渐增加,叶片呈现变红过程,但全光下黄栌叶片出现一定的日灼现象,而中、低光照处理时黄栌叶片基本没有花青素的积累,叶片直接由绿色变为黄色。因此,我们认为黄栌属于喜阳不耐阴植物,但考虑到全光下叶片易出现日灼现象,稍遮阴(大于70%全光)是黄栌的最适光环境。
为了获得一种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片总RNA提取的理想方法,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笔者以不同生长期的叶片为材料,利用生物分光光度计和凝胶电泳法比较了改良CTAB法、乙二醇丁醚法以及改良Trizol法提取的银杏总RNA的产率和纯度。结果表明:改良Trizol法所提取RNA的OD260/OD280比值介于1.8~2.0之间,并且OD260/OD230在1.9~2.1之间,具有较高的纯度。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改良Trizol法有28S rRNA和18S rRNA 2条清晰的条带,且很少有降解;CTAB法获得的RNA品质也较好,但存在降解和弥散现象,乙二醇丁醚法提取效果较差。这表明改良Trizol法提取的总RNA具有很高的纯度,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编制广西地区湿地松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二元材积表,为湿地松森林经营中蓄积量计量以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调查收集了广西国营钦廉林场9个营林分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年龄和不同造林密度下的湿地松工业用材林样木632株,利用5个数据模型,采用DP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比较选出最佳材积生长模型V=-0.036509+0.010357D-0.000730D2-0.000498DH+0.000084D2H+0.001466H,编制了湿地松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二元材积表;模型1经精度检验,平均误差为6.1%,系统误差为2.9%,精度符合林业生产和应用要求。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沟系3种典型森林类型的持水功能特点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论和水分平衡原理,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枯落物蓄水能力以及林冠截留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林冠截留是林内主要的降水再分配途径,对森林的水分调蓄具有重要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的为针阔混交林1259.07 t/hm2,其次为灌木林1046.23 t/hm2,最弱的为落叶松林663.56 t/hm2,针阔混交林林地有着很强的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灌木林对土壤结构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大兴安岭地区今后开展森林水土保持功能的量化研究及造林的林型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深入探讨和认识红脂大小蠹暴发的深层原因,笔者以其危害严重的山西省吕梁山、中条山和太行山为例,选取适当的代表站点,利用1957—2005年降水、气温、湿度、日照、风等气象资料、相关红脂大小蠹观测资料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变对红脂大小蠹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危害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迁徙地气候特点与原产地气候特点极其相似,为该虫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态条件。(2)气候变化导致出现适宜于红脂大小蠹发生的气候条件,是红脂大小蠹暴发的重要原因。(3)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导致红脂大小蠹发生的环境原因之一。因此,积极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遏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泛滥。
广西速生人工林桉树资源丰富,但其木材极易端裂、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差,为了提高其使用范围和产品附加值,笔者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进行高温热处理研究。主要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速生桉木材尺寸稳定性和化学基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在165~210℃,热处理时间在1~4 h范围内。随着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延长,木材平衡含水率逐渐降低,从木材的FTIR图可知,羟基吸收峰的强度明显降低,羰基吸收峰的强度略呈降低趋势;经210℃处理的试件的平衡含水率比未处理的降低了43.12%,方差分析表明,热处理温度对平衡含水率影响更显著。高温热处理对速生人工林桉树木材的改性效果显著,能够大大提高其尺寸稳定性。
树冠高程模型是树冠表面模型和数字高层模型的差值,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数据源。笔者提出利用标记控制分水岭算法进行树冠高程模型分割的方法,首先用高斯滤波平滑树冠高程模型,对树冠边缘做初步检测,然后利用形态学重构方法进行树冠形状确认,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值图像的距离变换和h-minima变换,并标记树冠顶部,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水岭分割,实现单株木树冠边缘勾勒。误差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分割正确率,当结构元素和h-minima变换中的参数分别等于3、1.5时,树冠分割正确率为78.5%。
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关键性工作之一。笔者首先运用DEA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规模效益类型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中国各省林业投入产出的投影值进行测算,以此为依据提出提高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天津、山西、广东和贵州4个省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达到最优,其余27个省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损失。这表明中国2006年林业整体效率较低,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7个省份的林业投入普遍存在不足,林业总产值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不足制约了这些省份的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只有适当改变各省的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资金的利用水平,才能达到林业的有效投入产出效率。
为了研究鄱阳湖滨带主要优势灌木种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笔者根据鄱阳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蔓荆子在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迅速向集群分布过渡;牡荆在大多数尺度下均表现为集群分布。(2)不同类型的样地,蔓荆子和牡荆的聚集强度达到最大时的尺度也各不相同。(3)样地中土壤含氮量随着优势灌木种聚集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地升高。群落中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受生境条件和种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也是种群对生境长期适应的表现。
对于稀少、群团状总体的调查,自适应群团抽样(adaptive cluster sampling,简称ACS)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抽样方法。针对中国西部森林植被的集聚、稀少的分布特征,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区细枝岩黄耆株数密度为研究对象,进行6种抽样方法(简单放回随机抽样、简单不放回随机抽样、最初样本放回基于修正Hansen-Hurwitz估计量的ACS、最初样本不放回基于修正Hansen-Hurwitz估计量的ACS、最初样本放回基于修正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ACS和最初样本不放回基于修正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ACS)的重复抽样模拟试验,并对模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最初样本不放回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自适应群团抽样的效果最佳,其均值估计相对误差为0.037%,均值方差估计为0.03571。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稀少、群团状森林资源的清查的精度和效率。
为了揭示毛果苔草无性系种群营养繁殖中的某些策略,为湿地植物的保护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数,对毛果苔草根茎龄级进行判断和划分,统计毛果苔草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并分析各龄级根茎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毛果苔草无性系种群根茎的最大存活年龄为9龄;根茎的长度、生物量皆以2~6龄级为主,结构较稳定;生长季内,1、9龄级变化较大:1龄级根茎在果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增加;9龄级根茎在生长季末迅速消失;单位长度根茎的干物质贮量以2~5龄级为主,在4龄级有最高值;生长季后期是毛果苔草根茎营养物质积累的重要时期。1龄根茎的快速生长有利于种群快速、充分地占据或扩展生长空间。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东北林区丰富的蚂蚁资源,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笔者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丰林保护区内2种常见蚁种(拟黑多刺蚁、赤蚁)体内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对抗氧化物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拟黑多刺蚁与赤蚁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含量超过所有参比的畜禽类及鱼类食品,分别为62.4%、56.6%,经方差分析得知,两者差异性显著(P<0.01);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23.0、23.2 mg/g,差异性不显著(F=6.161;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别为73.5、42.5 U/mL,SOD在拟黑多刺蚁体内含量比赤蚁体内含量高72.94%;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分别为7.1、4.7 U/mL,POD在拟黑多刺蚁体内含量比赤蚁体内含量高51.06%。因此,拟黑多刺蚁更适合做为蛋白质保健食品进行开发利用,2种蚂蚁体内抗氧化物成分高,可以做药业成分进行开发利用。
内生菌与其宿主药用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在介绍内生菌与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及内生菌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内生菌对药用植物生长、抗逆性、道地性的影响,提出了当前药用植物内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高羊茅属于多年生冷季型草坪草,具有较强抗性和适应性,在我国广泛栽培应用。本研究综述了高羊茅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从高羊茅生长发育、栽培技术、抗性效应等方面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高羊茅的深化研究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为了挖掘安白茶白化期相关的差异基因,建立并优化了茶树叶片cDNA-AFLP扩增反应体系,进行cDNA-AFLP分析。在安吉白茶叶片cDNA-AFLP的试验中,分别对20 μL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中的4种反应条件影响因子进行不同梯度优化的研究,包括引物、Mg2+、dNTP及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PCR预扩增20 μL反应体系中,引物75 ng/20 μL,Mg2+ 2.0 mM,dNTP 0.2 mM,Taq DNA聚合酶1 U时预扩增效果较好;PCR选择性扩增20 μL反应体系中,引物75 ng/20 μL,Mg2+ 2.5 mM,dNTP 0.2 mM,Taq DNA聚合酶1.5 U时选择性扩增效果较好。通过试验,获得较为理想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体系。
研究茶树低温驯化的分子机制,不仅对阐明多年生植物抗冻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茶树抗冻品种的选育。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从茶叶中克隆出一个冷诱导基因CsCOR1的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Real-time RT 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低温、高渗和外源ABA处理时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CsCOR1 cDNA包含一个推定的ORF,编码一86个氨基酸的多肽。该多肽由N-端的信号肽和富含甘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的C-端两部分组成,其成熟蛋白中有两个重复的13肽段。CsCOR1基因的表达可被低温和脱水胁迫剧烈上调,可被外源ABA中度上调。
为研究调亏灌溉对成熟期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在成熟期将土壤相对含水率控制在(40±5)%、(60±5)%、(70±5)%、(80±5)%,测定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为指导大面积烤烟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5)%时,‘云烟97’各类致香物质总量均最低;(2)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5)%时,‘云烟97’各类致香物质总量均最高;(3)不同土壤水分对‘云烟97’单一致香物质的影响不一致;(4)烤烟成熟期(60±5)%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各类中性香气物质的形成。
为明确石斛兰黑点病的病原物种类,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以及室内6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发现,从患黑点病的兰花叶片上分离到一个真菌分离物,该分离物接种石斛兰嫩叶20天后,发现能引致与田间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与Phyllosticta sp.的同源性为100%。6种杀菌剂室内平板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凯润、施保克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为石斛兰黑点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在于探讨侵染兰花的重要病毒之一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的检测技术。从福建省漳州市采集感染齿兰环斑病毒的建兰病样,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克隆得到该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77 bp,编码158 aa约合18.0 kDa的蛋白质,随后将目的基因插入pET-29a(+)中构建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家兔获得了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ORSV外壳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可检测病叶的最低稀释度达1:25600(v/v),最佳工作浓度为1:12800(v/v),病汁液灵敏度为0.195 mg/mL(w/v),而与TMV等11种同源或异源病毒均无明显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野生百合种类稀少,个别种类是中国特有,植物离体快速繁殖是保护稀少濒危百合种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为了探究一种朝鲜百合快速繁殖的方法。本研究以野生百合朝鲜为试材,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6-BA,NAA)诱导丛生芽及再生植株。以朝鲜百合的鳞茎为外植体,确定鳞茎的最佳消毒时间、影响鳞茎芽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以及不同激素对鳞茎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灭菌时间为0.1% HgCl消毒10 min;由于内源激素比例不同,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5 mg/L。
采用不同扦插材料、扦插基质、外源激素、扦插时期筛选倒心盾翅藤扦插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倒心盾翅藤的根和茎均可以作为扦插材料,其中以半木质化枝条或根做扦插材料,以河沙作扦插基质,成活率可达到67.78%~100%。NAA和IAA两种激素可显著提高插穗的成活率。扦插时期以3月中旬效果最好。
综合评价青藏高原龙胆科植物花中6种微量元素。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龙胆科植物花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了龙胆科植物花中Ca、Mg、Cu、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MATLAB2010软件,对青藏高原龙胆科植物花中微量元素和中药功效进行研究。第一公共因子F1在指标Cu、Fe、Mn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二公共因子F2在指标Ca、Mg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三公共因子F3在指标Zn上有较大的载荷。青藏高原龙胆科植物花中6种微量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麻花秦艽花>云雾龙胆花>线性龙胆花>蓝玉簪龙胆花>黄管秦艽花>管花秦艽花。该研究为大规模合理开发青藏高原龙胆科植物花资源,以及为青藏高原龙胆科植物花的药物功效学和微量元素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从人参粉中提取纯化人参蛋白,以检测人参蛋白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抑制活性。将人参粉加水(pH 9.0)搅拌,3000 r/min离心20 min。用连续的色谱柱分离:D101大孔树脂分离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以体外ACE抑制率为指标确定提取的人参蛋白具有抑制ACE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参蛋白对ACE酶具有很高的抑制效果,通过连续的色谱分离方法可将ACE抑制蛋白分离,得到具有较高抑制率的ACE抑制蛋白,该抑制蛋白的抑制率可达92.5%。
为建立大白菜类胡萝卜素鉴定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根据标样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对不同类型大白菜材料的类胡萝卜素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利用C30柱从大白菜中共分离出48类胡萝卜素,根据保留时间和吸收谱特征鉴定出其中的30种成分,链孢红素、玉米黄质、六氢番茄红素、ζ-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和紫黄质均为首次在大白菜中报道。橙色大白菜中的类胡萝卜素种类最多,与其他大白菜存在很大差异。说明该鉴定方法适用于大白菜的类胡萝卜素种类研究。
用SSR分子标记对国内外48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45对引物共扩增出326个位点,多态位点281个,多态性比率为86.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7.2和6.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374~0.856,平均为0.699。遗传相似系数在0.48~0.79之间,参试材料差异较大;以0.51为阈值将48份参试材料划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三大类群,三大类群间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程度的渗透,说明材料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说明SSR标记能够较全面地反应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能够为种质的保存提供帮助,同时可以用来分析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对育种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为建立一套有效、可靠的菜用大豆耐低温弱光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选择12个熟性不同的春播型菜用大豆品种材料,通过对其在低温弱光胁迫下种子发芽快慢、幼苗存活率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等的检测分析,鉴定各品种材料对低温弱光逆境胁迫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弱光低温组合60~80 μmol/(m2?s)、12℃的逆境胁迫下,12个菜用大豆品种材料的出苗快慢、幼苗存活率及叶片中SOD、POD及CAT活性等存在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保护性酶活性与光温组合呈极显著正相关。
为了解蔬菜中典型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污染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肥市售的14种蔬菜中3种磺胺类药物含量。结果表明:3种磺胺类药物在14种蔬菜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但不同药物的残留污染状况差异很大。SM2的检出率为97.3%,最高检出浓度为0.5824 mg/kg;SMZ的检出率为24.5%,最高检出浓度为0.0296 mg/kg;SDZ的检出率为22.8%,最高检出浓度为0.0298 mg/kg;不同类别蔬菜中磺胺类药物含量差异大,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污染相对严重;磺胺二甲基嘧啶主要分布在蔬菜的叶片和根部;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在冬季蔬菜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夏季。污染评价表明,蔬菜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残留污染情况最严重,超标率高达96.3%;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噁唑的污染情况相对较轻,超标率分别为1.8%和24.5%。由此可见,蔬菜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污染状况已相当严重。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27个芥蓝商品品种的形态、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7个芥蓝品种在形态和产量性状上分为四个类群,第Ⅱ类群又可分为三个亚群,其中Ⅱ-1亚群的3个品种的株型和产量表现优良。27个芥蓝品种在品质性状上分为四个类群,第Ⅰ类群又可分为两个亚群,其中Ⅰ-1亚群的10个品种的品质综合表现优良。芥蓝各品种在熟性、形态、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差异明显,在实际中需根据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品种。
为了探明Cd对不同基因型番茄活性氧清除系统影响的基因型差异,利用人工气候箱内水培的方法,测定了0,15,30 mg/L Cd处理对2种基因型番茄(高积累型‘以色列189’,低积累型‘合作903’)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Cd处理对番茄活性氧清除系统影响显著,且因品种、部位及酶而不同:高Cd积累品种‘以色列189’茎叶POD、CAT随Cd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并显著高于低Cd积累品种‘合作903’,而‘合作903’则有降低趋势;茎叶SOD都是先增加后降低。通过分析,发现‘以色列189’防卫酶对Cd耐性强于‘合作903’,SOD对Cd耐性不如POD和CAT。‘以色列189’因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GSH含量,在高积累前提下,没有产生过多的脂质过氧化产物TBARS。
为研究猪粪发酵沼液在保护地无土栽培番茄上施用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3种不同稀释倍数(清沼比为1︰1、2︰1、3︰1)的沼液以混灌方式施用以及以沼液和清水轮流灌溉等4种处理,通过采集番茄果实,测试包括Vc、还原糖、粗蛋白、可溶性固形物、铜、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多项品质指标,研究沼液灌溉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提高番茄果实Vc含量,但不能提高还原糖的含量,轮灌方式施用沼液可提高番茄果实的粗蛋白和可溶性固体含量,并且铜、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的含量均未增高,以轮灌方式施用沼液可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番茄果实的品质。
通过调整播期克服了南瓜属种间花期不遇的问题,以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印度南瓜3个种共12个材料与黑籽南瓜进行了种间杂交试验。黑籽南瓜为母本不结实,以其他3个种为母本则均可结实。美洲南瓜×黑籽南瓜及印度南瓜×黑籽南瓜杂交获得的果实内均无种子。获得了18株中国南瓜×黑籽南瓜F1植株。种间杂种F1植株雄蕊退化,以其作为母本以中国南瓜或黑籽南瓜为父本进行回交,可结实但无种子。中国南瓜×黑籽南瓜F1形态为双亲中间型偏父本,其抗病性、抗虫性不及父本黑籽南瓜而倾向于母本中国南瓜。
以29个黄瓜不同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基因型对辐射花粉诱导单倍体的影响;结果表明:29个不同基因型的单倍体诱导率变异幅度为0.18~2.20,平均为0.76,11个基因型单倍体诱导率在0.5~1之间,占基因型总量的37.93%,10个基因型单倍体诱导率在0.18~0.5之间,占基因型总量的34.48%;说明基因型对辐射花粉诱导单倍体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对超高压保鲜过程中茶树菇的包装袋分离到的菌株WM1003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以菌株WM1003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经过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PCR扩增结果表明,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大小约为1600 bp,其GenBank登录号为HM748831;通过在线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同已知菌Paenibacillus jamilae CECT 5266的相似性最高,为99.5%,初步将该分离菌株WM1003鉴定为Paenibacillus sp.;本文通过16S rR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WM1003进行了鉴定,为茶树菇的超高压保鲜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不同氮水平稻田杂草野慈菇(Sagittatia trifolia)的取样测定,研究了野慈菇在开花前期、盛花期和结实期各构件的营养元素(N)生殖分配特点。结果表明:从开花前期到结实期,野慈菇各器官中的全氮含量及总氮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根茎中氮元素分配比例上升,叶中氮元素分配比例下降,生殖器官中氮元素分配比例上升;在盛花期,氮元素分配格局表现为:叶>根茎>花>生殖附属器官(花葶),随着供氮量的增加,根茎中氮元素分配呈增大趋势,叶中氮元素分配呈减小趋势,氮元素生殖分配比例为:N2>N3>N1>CK;在结实期分配格局,则为:根茎>叶>果>生殖附属器官(花葶),优先将氮元素分配给营养贮藏器官——根茎,随着供氮量的增加,根茎中氮元素分配呈下降趋势,叶中氮元素分配呈上升趋势,氮元素生殖分配比例为:N3>N2>CK>N1;同时,在低供氮量下(CK和N1),野慈菇以无性繁殖为主;在高供氮量下(N2和N3),野慈菇则以有性繁殖为主。
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测定了以‘吉塞拉5号’(G5)、B5为砧木的甜樱桃‘萨米脱’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两种砧木嫁接的‘萨米脱’叶片的Pn、Gs、Fv/Fo、ΦPSII和ETR值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或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适度盐胁迫对‘萨米脱’叶片的光合抑制主要是气孔限制(3‰和6‰ NaCl),高盐胁迫主要为非气孔限制(9‰ NaCl)。两种砧木对所嫁接的‘萨米脱’光合影响效应因盐胁迫程度而异,适度盐胁迫下,以G5为砧木的Pn、Gs、Fv/Fo、ΦPSII和ETR值较以B5为砧木的下降时间晚且降幅小,但在高盐胁迫下则反之。
为研究香梨杂交后代叶片性状与果实性状的相关性,通过叶片性状对香梨杂交后代进行早期预选。对香梨12个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的营养枝不同部位叶片、枝条性状和果实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梨杂交后代果实单果重、纵横径、果形指数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营养枝基部、中部和顶部叶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基部叶片叶形指数与单果重、果实横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中部叶片叶面积与果心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纵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叶宽与果心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顶部叶叶面积、叶宽与果心大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营养枝节间长度与果实单果重、纵横径呈显著正相关,可利用回归方程进行苗期或幼树期的预测。
选取燕山地区7个‘安梨’株系果实为试材,自然室温下贮藏,研究安梨不同株系后熟前后果实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安梨’后熟后果实软化、硬度降低,是果实结构中果胶和纤维素含量下降的结果。7个‘安梨’株系果实后熟前后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酚类物质、石细胞含量均升高,果胶、pH值、固酸比、纤维素含量均下降。在这7个株系中,以东乐村10-7、10-8果实品质最好,几种营养成分含量最高,果实不易褐变;大崔庄11-2果实耐贮藏性最好,贮藏期间营养成分损失少,明显优于其他株系,可以作为优良株系进一步研究。
为分析转rol ABC基因枳橙GA20ox1基因与rol基因表达的互作关系,进一步阐释其矮化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以转rol基因枳橙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赤霉素的敏感反应,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GA20ox1基因和rol基因的表达,并检测幼芽中POD酶活性和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rol基因枳橙既不属于GA缺陷型,也不属于GA不敏感型,喷施GA3能促进其茎伸长生长,但恢复不到野生型水平,幼芽中IAA(P<0.01)、GA1和GA4(P<0.05)显著降低,POD酶活性显著提高(P<0.01)。转rol基因枳橙幼芽中GA20ox1基因mRNA水平相比对照显著下调(P<0.01)。B、D系与野生型嫩茎中无明显差异,B、D系老叶中明显降低,E系中嫩茎和老叶中均明显增加。B、D和E系嫩叶中GA20ox1基因转录表达均较野生型高。在幼芽、嫩茎中,rol C基因与GA20ox1表达负相关。rol基因通过在幼芽中的高表达下调了GA20ox1基因转录表达,进而抑制了活性GAs在幼芽中的合成,顶端分生组织较低量的活性GAs限制植物茎伸长,在转rol ABC基因枳橙矮化性状建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研究了地方优良品种‘贡柑’与部分柑橘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10条引物共扩增出87条谱带,多态性谱带率为97.7%,通过各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建立的聚类树状图,能准确地区分各种、品种、品系的关系,此外对‘贡柑’的起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支持‘贡柑’是由本地橘和橙的自然杂交而来的观点,并偏向橘遗传基础。
RAPD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41份薄皮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1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8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数为5.3条,多态性带百分率为74.4%。利用NTSYS-pc软件计算种质间的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的41份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8组,用EIGEN方法进行主坐标分析,将其分为4个类群12组。两种分类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后者能更为直观地反映群体之间的关系。
为了探明新引进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水平,为甘蔗抗黑穗病育种提供材料。以采自广东省甘蔗主产区湛江的甘蔗黑粉菌混合冬孢子作为接种源,采用浸渍接种法,对17个引进品种进行一造新植一造宿根黑穗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抗性水平为抗(R)的品种有Q200B、Q124、Q171、Q190、Q138、Q208、Q151、Q96,占参试品种的47.1%;抗性水平为中抗(MR)的品种有Q135、Q170、Q182、Q183,占参试品种的23.5%;抗性水平为感病(S)的品种有Q155,占参试品种的5.9%;抗性水平为高感(HS)的品种有Q157、Q200A、Q117、Q120,占参试品种的23.5%;没有抗性水平达高抗(HR)的品种。此外,还初步推断出广东省湛江蔗区应该存在3个或3个以上甘蔗黑粉菌生理小种。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中国蔗区的一种主要甘蔗病害,影响甘蔗产量、蔗糖分及宿根蔗年限,也是导致甘蔗品种种性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较严重的经济危害性。笔者应用实验室建立的甘蔗宿根矮化病菌PCR检测技术对一级或二级健康种苗圃种苗进行甘蔗宿根矮化病监测,以明确各级种苗圃宿根矮化病发生情况,为指导生产提供科学数据。检测结果为‘粤糖00-236’和‘ROC22’新植一级和二级健康种苗圃均未检测出RSD,宿根一级健康种苗圃RSD检测率分别为20%和5%,各级健康种苗圃RSD总检出率分别为6.7%和2%,分别较其普通种茎苗RSD检出率降低86.6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结果表明,建立的甘蔗健康种苗圃已有效地去除了甘蔗RSD病菌。
摘 要:为了摸清油棕雄花发育时期主要供能器官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与雄花发育的关系,笔者研究了4个油棕品种雄花发育时期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的动态变化,并与雄花重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伴随雄花的发育,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参数及叶绿素荧光,表现出一定的协调同步性。苞期、开叉期功能叶转移大量营养物质到雄花,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含量较低,开叉期“蔗糖/可溶性糖”比值最高,代谢最旺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伴随物质代谢产生,由POD、SOD、CAT 3种保护酶协调清除,保障功能叶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雄花的形态建成、内含物的积累及萎蔫,功能叶表现出开叉期Fo、Fv、Fm最高,Fo/Fm最低,光合机构受损最小,叶绿素含量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高,而Fv/Fm保持稳定状态;试验得出,苞期、开叉期是雄花及功能叶的营养代谢关键期,即栽培管理重点期。
为探索屋顶绿化木本植物的抗寒能力,筛选出耐寒强的屋顶绿化木本植物,在2010年12月、2011年1月和2月冬季自然降温条件下,结合实地观测屋顶和地面温度、风力、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采用电导法,分别对12种木本植物1年生休眠枝条细胞膜透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石家庄冬季屋顶比地面温度高、风速大、相对湿度低。构树、柳树、金银木抗寒能力强,‘金叶’榆、桑树、杠柳、白榆、小叶杨、‘金叶’女贞抗寒能力较强,珍珠梅、棣棠、红瑞木抗寒能力较弱。运用电导法评定屋顶绿化木本植物抗寒性是可靠的,为快速筛选抗寒性强的屋顶绿化木本植物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 要:过去将非叶作物种植特点或经验用于种茶,长期以来效果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探索出了种茶原理,但是在将它用于生产实践时,为了使原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要事先构建一个实践方案,这个实践方案的基本内容是:在种茶原理指导下制定出茶园留叶技术、留叶标准和方法。从而使茶园留叶从理论依据到方法形成一个茶园留叶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就是茶园基础性作用的形成。而它的形成,又才能使茶园留叶主导性作用的形成。在茶园留叶主导性作用下,按茶园留叶量确定的公顷施肥量给茶园施肥,实施的结果就能种出茶叶来得到预定的效果。这就形成了实践观念模型。这个实践观念模型就不是原来抽象的种茶原理了,但它又合种茶的规律性,合目的性与现实可能性的有机结合。
AMMI模型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定量地描述各品种稳定性差异以及各地点对品种鉴别力的大小。为筛选适应河南省特定生态条件下的优良烤烟新品种,应用AMMI模型对2010年河南省烤烟区域试验4个试点7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及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新品种产量均值均高于对照‘NC89’,其中,‘Y106’和‘H8190’具有丰产稳产的特性,‘Y102’产量最高,但稳定性较差;‘8182’丰产性差,稳定性好;‘8122’丰产性较差,稳定性较差;‘优选一号’丰产性差,稳定性较好;对照‘NC89’丰产性差,稳定性一般。
为探索津引品种‘KRK26’在云南省昭通市的栽培技术,研究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株行距为120 cm×55 cm、留叶数为21片的处理的产量、产值和产指最高;以株行距为120 cm×55 cm、留叶数为23片的处理的均价、级指和上等烟比例最高。在昭通市种植津引品种‘KRK26’以采用行距120 cm、株距55 cm、留叶数21~23片的栽培措施较适宜。
摘 要:为了解羊茅属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早熟禾属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黑麦草属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耐盐性,以高羊茅(凌志、爱瑞三号、阳光宝贝)、草地早熟禾(纳苏,抢手股,优异)、多年生黑麦草(首相、焦点)共八个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浓度的NaCl水培营养液中对各种材料幼苗进行耐盐处理。实验表明:草地早熟禾的耐盐临界浓度为200 mmol/L,高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的耐盐临界浓度为150 mmol/L;并确定8个品种的耐盐性的差异:枪手股最好,首相最差。同时,对其相关叶片显微结构:泡状细胞、维管束、表皮细胞、气孔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由于具有与耐盐植物相近的结构而更能耐受较高的盐浓度。关键词:草坪草,耐盐差异,叶片显微结构
为研究比较价格差异较大的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体外抗病毒作用,分别提取金银花和山银花绿原酸类活性成分,利用Vero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来评价和比较金银花和山银花绿原酸类提取物体外抑制新城疫病毒(NDV)对细胞的感染作用。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金银花和山银花绿原酸类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体外对NDV分别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抑制作用和中和作用,且两者之间的抗病毒效果差异不显著。本试验为价格相对便宜的山银花在一定领域部分代替金银花提供了实验依据。
为筛选出防治辣椒疫病有效的植物源药剂,采用喷雾法,比较丁子香酚和甲霜?霜霉威在田间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发现:丁子香酚和甲霜?霜霉威是防治辣椒疫病较好的药剂,具有防效高和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特点,可以在生产上推广。用量为3 g/kg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000 倍液、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施药时期掌握在辣椒疫病发病初期施第1次药,以后间隔7天再施药1次,防治效果在70%以上。
为减少果园中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寻求果园害虫无公害防治的方法,作者选用10种不同颜色的诱虫板分别在芒果园和杨桃园进行诱虫试验。结果表明:黄板诱集果园害虫种类较多,对姬蜂、小绿叶蝉和实蝇类害虫有很强的引诱力,而蓝板对蓟马引诱力极其显著,对其他种类害虫效果较差;黄板对害虫天敌的诱虫量略大于其他颜色,单板平均诱虫7.2头。黄板和蓝板对果园害虫有很强的引诱力且对天敌影响较小,可用于果园害虫防治。
通过3个不同类型6种不同药剂对瓜蚜的防效试验,并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防治西瓜蚜虫的最佳药剂。结果表明: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0.32%印楝素乳油、20%红鼎啶虫脒可湿性粉剂、5%高渗吡虫啉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剂和48%毒死蜱乳油等6种供试药剂均可使用,20%红鼎啶虫脒可湿性粉剂综合防效最理想,48%毒死蜱乳油防效最差,不同类型药剂防效显示出不同特征,生产中应根据各种农药的作用特点以及瓜蚜的发生情况灵活选用适宜的农药品种。
以草莓品种‘明宝’为试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cm株距栽培密度下,草莓平均单果重达到11.23 g,单株平均产量达到223.18 g,平均产量最高达到29.46 t/hm2,其果实品质显著高于10 cm的常规栽培密度,且与25 cm和20 cm 2个低密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大田生产中适宜推广15 cm株距的栽培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