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荣廷昭,李晚忱,潘光堂.新世纪初发展中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技术的思考[J].玉米科学,2003,11(2):42-53.
[2]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00-406.
[3] 勾玲,黄建军,张宾,等.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7,33(10):1688-1695.
[4] 李万星,刘永忠,曹晋军,等.肥料与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94-198.
[5] 李明,李文雄.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30-1137.
[6] 董树亭,张吉旺.建立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玉米产业发展[J].玉米科学,2008,16(4):18-20,25.
[7] 杜世凯.西南山区玉米育种发展探讨[J].中国种业,2007(10):44-45.
[8] 苟才明,黄宁,张吉海,等.川西北高原地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100-103.
[9] 刘京宝,唐保军,赵霞,等.玉米新品种郑单 528适宜密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20-22.
[10] 赵久然,王荣焕.再议玉米耐密型品种的选育鉴定及配套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8,16(4):5-7.
[11] 杨世民,廖尔华,袁继超,等.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4):322-324.
[12] 唐启义,冯光明.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59-163.
[13] 李猛,陈现平,张建,等.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132-136.
[14] 周旭梅,高旭东,何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15] 曹冬梅,丁明亚,方继友.中国玉米高密度,超高密度栽培研究[J].中国种业,2008(1):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