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学森.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5):1-6.
[2] 王涛,赵哈林.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J].中国沙漠,2005(25):145-165.
[3] 潘红星,尹俊珍.我国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7(3):37-41.
[4] 刘世增,李银科,吴春荣.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沙漠,2011(6):1393-1397.
[5] 贺访印,王继和,刘世增.河西地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81-485.
[6] 李玉忠,张立萍.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发展沙产业探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1,6:37-39.
[7] 胥宝一,李得禄.河西走廊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266-270.
[8] 苏亚红,张仲举.宁夏沙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沙产业开发的思考[A].中国首届沙产业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91-94..
[9] 周约,谢应忠.关于宁夏沙产业发展及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思考[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4):60-65.
[10] 高德占.对沙产业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几点认识[J].林业经济,2011(1):13-17.
[11] 常兆丰.试论沙产业的基本属性及其发展条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32-34,44.
[12] 樊胜岳,李斌.沙产业理论内涵探讨[J].中国沙漠,1999,03:59-63.
[13] 朱德兰,王得祥.西北沙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04:122-126,132.
[14] 陶明,黄高宝.沙产业理论的学科基础和前景[J].科技导报,2009,08:95-101.
[15] 陶明,黄高宝.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沙漠,2009(3):424-432.
[16] 王力.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00(3):28-30,47.
[17] 王光文.文化产业与沙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内蒙古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533-537.
[18] 于丽媛,陈文汇,钱能志,刘丹一.我国沙产业产值计算方法的改进和应用研究[J].林业经济,2014(5):78-83.
[19] 土尔逊托合提·买土送,阿依古丽·克力毛拉.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以和田地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17-20.
[20] 王自庆.以沙产业理论推进新疆沙漠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J].实事求是,2011(4):70-72.
[21] 王静,冯珊珊.因子分析法在区域交通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交通,2009,2731(9):58-61.
[22] 游家兴.如何正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3(5):10-11.
[23] 王艳梅,董乃铭.住房需求和住房供给—基于多重多元回归、分位数回归方法[J].科技和产业,2013(11):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