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姜忠丽,耿晓文,王国华.浅谈苦荞麦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6,26(6):437-438.
[3] 常庆涛,王书勤,王建如.浅析苦荞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81-683.
[4] 张以忠,陈庆富.荞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种子,2004,23(3):39-42.
[5] 何嵋,王锐,周云.荞麦研究进展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6-47,49.
[6] 李引平.山西省小杂粮生产优势及发展思路[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2):3-5,59.
[7] 万丽英.贵州高海拔山区播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3):29-31.
[8] 郁家成,黄小燕,郁阳,等.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劳灾期特征与避洪种植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6):24-30.
[9] 封云,蔡伟志,周登峰,等.沿淮地区荞麦生产潜力分析与加工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49-50.
[10] 韩美善,韩启亮,王素平,等.晋西北荞麦引种试验及应用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2):60-63.
[11] 马宁,陈富,贾瑞玲,等.16个荞麦新品种在定西的引种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2(11):27-29.
[12] 赵翠珍,陈晓梅,张慧萍.荞麦作物观测技术简介[J].内蒙古气象,2012(5):30-32.
[13] 向达兵,李静,范昱,等.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242-247.
[14] 常庆涛,刘荣甫,戴永发,等.江苏地区春荞麦密度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46,55.
[15] 戴丽琼.农艺措施对荞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16] 李静,刘学仪,向达兵,等.不同播期对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0):15-18.
[17] 王慧,杨媛,杨明君,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荞麦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6):572-574.
[18] 万丽英.播种密度对高海拔地区苦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8,22(1):42-44.
[19] 吴燕,衣杰.不同播期对荞麦产量因素的影响[J].杂粮作物,2004,24(2):124-125.
|